首頁母嬰 > 正文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2022-02-17由 童行計劃 發表于 母嬰

寫在前面

朱易作為被國家奧委會“晨路計劃”唯一引進的花滑女單選手,同時也是花滑首位歸化選手,一度被媒體、大眾讚譽有加。

她曾經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滑冰、鋼琴、畫畫、功課,樣樣優秀。

但在奧運選拔賽結束後,到冬奧會開幕的近一個月期間,朱易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接著2月7日又在冬奧會賽場花滑團體賽上失誤摔倒,兩股情緒力量疊加,引起大規模網暴,被“技術不行”,“搶參賽名額”等負面訊息纏身。

或許是因為這樣,使得朱易在隨後的比賽中一再失誤,自身水平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在2月15日的花滑女單短節目比賽中,朱易的狀態有所回升,但未能晉級自由滑,她的冬奧旅程止步於此。

看到這些令我很是心驚。被打擊、被誤解、被孤立、被欺凌,凡此種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很難完全避免。

所以我在想,在孩子承受巨大壓力跌入谷底前,作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才能避免他們因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不可挽回的歧路?

還有,當孩子作為旁觀者,觀察到了別的孩子遭遇如此困境時,他又將如何思考?是否也會陷入人云亦云中,甚或不自覺欺凌他人?

全文共3814字,閱讀時間10分鐘

技術優秀,心態欠佳

我們先來看一下,朱易確實如輿論所說的“技不如人”嗎?

事實上,自陳露1995年在英國伯明翰世錦賽為中國首次奪得花滑冠軍後,我國女子花滑單人專案長期低迷。

為改變我國花滑落後的局面,2018年中國奧委會提出“晨路計劃”,聘請陳露為主教練,旨在為中國培養有天賦的花滑運動員。該計劃主要在海外招募隊員和教練,並採用在海外訓練的國際化培養策略。

朱易在2018年獲得全美花滑錦標賽新人組女單冠軍,是

入選“晨路計劃”的唯一一名女單選手

在CCTV5紀錄片《風雲會》中,朱易的教練伊萬說:“能代表中國參賽,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如果她能實現(參加冬奧會的)夢想,她會很開心。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當時她是她那個年齡組裡最好的——全美比賽那個年齡段,她有非常大的機會進入美國國家隊……這在當時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伊萬接受採訪截圖)

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的饒毅教授,也側面印證了,當時朱易是作為極有潛力的種子選手,被邀請歸國。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饒毅發文截圖)

可惜在歸化不久後,朱易在一次訓練中,不慎將右腳冰刀刃插入左腳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恢復期。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伊萬接受採訪截圖)

朱易為參加2018年12月30日在哈爾濱舉行的全國花樣滑冰錦標賽,推遲手術,以帶傷身份獲得第4名。

賽後,陳露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誇讚道:“像她五個三週跳,包括三週連三週,都是可以高質量的完成了。當然,畢竟年輕選手嘛,她在穩定性,藝術表現力,成熟度上,還有很大可提升的空間。”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陳露接受央視採訪截圖)

在遭遇“奧運選拔賽不公”的質問後,朱易媽媽在社交媒體上貼出了朱易參與選拔賽的影片片段。

從片段中可以看到,

朱易成功完成了後內點冰三週跳接後外點冰三週跳,後外結環三週跳接後內點冰兩週跳夾心跳等動作,多次獲得場外的掌聲。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冬季奧運會小百科》中關於“花樣滑冰”的技術解讀)

網傳“朱易是目前我國花樣滑冰女單運動員中,唯一可以完成‘高階三三’難度動作的選手”,不一定是事實。

但她必然是現役花滑女單運動員中,可以穩定完成“高階三三”的選手。而選拔冬奧會的參賽選手,在技術同樣具備的情況下,“穩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說明:後內點冰三週跳接後外點冰三週跳,屬於難度較高的三週連跳,是冰迷口中的“高階三三”之一。)

然而非常可惜。

也許是舊傷陰影導致的心理問題未愈(第一次手術時醫生不慎將一塊冰鞋碎片遺留在朱易腳中,這使得她不得不進行第二次手術,並埋下心理隱患);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媽媽講述朱易心理隱患截圖)

也許是所遭遇的巨大非議,

使得這位尚未有世界級大賽經歷的19歲小姑娘心態崩潰

,在冬奧賽場上,一摔再摔。

代入者視角: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承擔來自學業、考試、同伴關係、家庭關係等各方面的壓力。被打擊、被誤解、被孤立、被欺凌的情況,並不少見。

由於孩子的大腦尚處於發育之中,情緒控制能力不成熟,

如何能讓孩子不輕易被外部環境所影響,而是專注於自身呢?

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

建立牢固的“自我評價體系”

,不被他人的評價所輕易影響。

那麼首先,得讓孩子真正明白為何做這件事,其中,熱愛與立志最為重要。

因為熱愛,才可以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因為志向明確,才不會為一時得失而氣餒。

其次,

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

,比如犯了某個錯誤而被人指責時,明白那只是個錯誤,虛心改正即可,不代表其他。

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在《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中提到:“假設某一個表情、動作可以從一個人的其他活動中單獨分離,這就像是從一整首樂曲中抽出一個單音,然後置其他的音不顧,單獨琢磨這一個音的含義。這不是妥當的做法。”

最後,

對自我的評價應當基於過程,而非結果

我們無須向孩子隱瞞“付出努力不等於有相應回報”的事實,教會孩子“有效努力”與“無效努力”的區別。並從孩子的努力過程中,識別出能體現他們優秀品質的部分,加以肯定。

家庭是孩子最有效的壓力“緩衝器”。

只有父母“不以成敗論英雄”,孩子才能夠充分享受和追逐他所熱愛之事物。

而倘若是在人生具有轉折性的重要考驗當中,例如運動員在奧運賽場,普通孩子在面臨重要升學考試時等,又該如何在追求卓越與平穩心態中取得平衡呢?

體育競技的絕對王者鄧亞萍,曾做客《圓桌派》解釋過這個問題,她說:

“……我天天為了這一個目標(奧運冠軍)去的,結果我現在去(奧運賽場)了,反而不能想。這個才是最難做的,你還得把它放下……”。

“但放下是有方法的,就是專注在你的每個過程裡。專注在每一局,每一拍,每一分上。”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鄧亞萍《圓桌派》截圖)

簡單說,

專注過程,忘掉結果

鄧亞萍後續又補充道:當你特別專注在過程中的時候,比如思考我的技術應該怎麼做,我的戰略應該怎樣做時,也就忘掉了去想結果。

當孩子在日常建立牢固的“自我評價體系”,並學會在人生關鍵時刻進行心理轉換,那麼他的抗壓性會隨著年齡逐步增加,也能有效避免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的心理崩潰。

旁觀者視角:如何避免“無思考”模式

在某些欺凌事件當中,孩子可能既不屬於欺凌者,也不屬於被欺凌者。那麼如何引導他們來看待這些事呢?

德國學者漢娜·阿倫特在關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反思中,曾提出過著名的論斷:“平庸之惡”(banality of evil)。

阿道夫·艾希曼是納粹德國時期一名高階軍官。他最為臭名昭著的事蹟,是在二戰期間,負責把猶太人驅趕到集中營中殺害。他還是大屠殺的組織者之一。戰後在以色列被判以絞刑。

與艾希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普通的德國士兵安東·施密特。他並沒有多大的權力,卻透過自己的力量,提供可以逃命的證件和交通工具,幫助猶太人逃亡。

劉擎在《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裡寫道:

(在審判中,阿倫特發現)艾希曼並不殘暴,也不是魔鬼。但他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淺薄”,“不是愚蠢,而是匪夷所思地,非常真實地喪失了思考能力”。這就是艾希曼身上的“平庸性”,實質上是一種“無思考狀態”,就是不思考。

……阿倫特說的思考能力,實際上是

積極思考、獲得獨立判斷的能力

,我們依靠這種思維品質才能擺脫套話和陳詞濫調,

對是否對錯做出自己的判斷

朱易網暴事件啟示:如何避免被壓力打垮和“無思考”模式

(電影《漢娜·阿倫特》劇照)

安東·施密特被納粹逮捕並判死刑,臨刑前他寫給妻子的信中說:“……請原諒我,我只是作為一個人類來行事,我不想傷害別人。”

他選擇不跟隨群體去作惡,並非有多麼崇高的理由,僅僅只是“不想傷害別人”。

而“不想傷害別人”,正是人類所具有的最優秀的品質之一:同情心,也是施密特作為現代公民,對於自己的基本要求。

誠然,與納粹犯下的罪行相比,對朱易的網暴頂多只能算是無知者的狂歡。但整個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不思考”狀態,卻是如此相似。

因為朱易輸了比賽,便把“罪名”一股腦都安在她身上。看到網路上毫無依據的詆譭,便大肆傳播。

其實稍微去了解一下職業運動員的訓練、傷病經歷,就會知道運動員的付出,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艱苦卓絕。

運動員本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不願意出現失誤,或者放棄比賽的人。

在生活中,隨意詆譭、指責、誹謗他人的情況時有發生,孩子的世界中也不可避免。

我們需要教孩子,

學會從良知出發,獨立思考,有辨別不當語言或行為的能力

這樣才能避免孩子人云亦云,被裹挾、被利用,或在無知無覺的情況下,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印度哲學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對於自己不夠了解的人和事,儘量不要輕易評論——尤其是負面評論。

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語、行為都在間接塑造著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會反作用於下一代。

我們如何對待別人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也將會被如何對待。

本文資料來源:

1、 CCTV紀錄片《風雲會》、《冰雪道路》;

2、 《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作者:劉擎;

3、 《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4、 《冬季奧運會小百科》,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主編;

5、 電影《漢娜·阿倫特》;

6、 《圓桌派》第五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