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懸崖邊的中國人流,國家要進行干預了,這意味著什麼?

2022-02-17由 八點健聞 發表于 母嬰

虎年復工第一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發布的1號檔案,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讓當事方也始料未及。本是春節前發的《中國計劃生育協會2022年工作要點》,節後被媒體關注,並出現在聚光燈之下。

引發爭論的是第九條,其中提到“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產干預專項行動,減少青少年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

尤其在出生人口斷崖式下跌,持續低迷的生育意願之下,引發公眾擔心——“這是要限制人流手術了?”

懸崖邊的中國人流,國家要進行干預了,這意味著什麼?

2014年~2019年,中國人工流產人數始終徘徊在950萬左右。而去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062萬人。這也就是說,流產的數量與出生人口數量之間的差距,可能僅有100多萬。

不樂觀的資料,加上“干預人流”的新政,“干預”將如何開展?怎麼“干預”?對誰“干預”?連日來,公眾的追問不斷。

當我們向多方求證時,多位相關專家向八點健聞表示:中國不可能限制人流,陽光、規範的人流不會被切斷。

“中國不可能限制人流”

多位專家給出了一顆定心丸:在我國,人流作為女性的基本權利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在我國,人流符合政策和法律的規定,是我國女性的基本權利。”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原新向八點健聞指出,一些“人流不合法”的國家,與當地受法律、宗教、文化等因素有關,墮胎非法也納入這些國家的法律。

而在我國,政策和法律層面提到的非法人流,是嚴禁“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

原新強調,我國主要禁止的是,對胎兒進行性別選擇的人工流產行為,以及地下的非法人流機構。“其目的在於保護女性生育安全。”

既然不是限制流產,干預流產到底是指什麼呢?

“第一步重點是避免非意願妊娠。”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尚純告訴八點健聞。

換句話說,是做好避孕,普及避孕知識,進行性教育,避免意外懷孕。

三孩政策之後,一些人對避孕也曾產生過誤解。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主任醫師鄒燕告訴八點健聞,很多人會問,不是鼓勵生育嗎,為什麼又要宣傳避孕?

“科學避孕與三孩政策並不矛盾,在女性30-35年的生育期,女性應避免非意願妊娠和隨後的人工流產的發生,尤其是對未婚低齡人群,以減少人流對其以後的生育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三孩政策後,每個家庭的合理生育規劃,每次產後合適的生育間隔(至少2年的生育間隔,避免產後1年內的再次妊娠)均有利於母親及其子女的健康, 因此避孕服務非常很重要。”鄒燕說。

“另外,目前有每年有900萬左右的人流量,倘若這群女性已經錯失避孕的良機,需要用人流手術上作為補救,最重要的是保證女性的生殖安全和生命安全。”原新強調。

此次檔案中,特別強調對“未婚人群人工流產干預”。多位專家指出,這與近年來,我國流產的女性中,未婚人群和年輕女性增多,有極強的關聯。

北京婦產醫院計劃生育科主任陳素文告訴八點健聞,在她30餘年的臨床經驗裡,感受到的變化尤為明顯。

近年來,陳素文接診的最年輕的女性僅有11歲;20年前,流產者多為婚內女性,但近幾年多是未婚女性,且高中、高校學生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假期前後,都是人工流產的高峰期。”

陳素文說,在這樣的現狀下,如果給女性在人流手術上設定障礙,極易發生悲劇。

當陽光的流產渠道被阻斷後,流產手術極易走向地下的“黑診所”,人流手術的安全性將得不到保障。

雖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者層面,並沒有限制人工流產的條件和現實可能,但需要格外警惕的是,政策在各地執行時,務必要避免走形。

一位從事人口工作多年的學者告訴告訴八點健聞,某東部城市曾計劃出臺相關草案,擬嚴控人工流產。“我們幾位學者得知後,強烈反對,才沒有成行。”該學者強調,國外的經驗足以證明限制合法人流的危害,強制不準流,在現實生活中的可操作性極差。

多位專家也因此呼籲儘快出臺干預人工流產的細則,明確傳遞“中國不可能限制人流”的底線。

是流產手術,別變成絕育手術

在原新看來,干預流產可以算得上刻不容緩。

900多萬的人流量對中國女性、尤其低齡女性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重的摧殘,不但如此,低齡和婚前人流事關國家未來的生育能力。“從保護女性的角度來說,如此巨量的人流量,當然要干預,要進行生殖健康的知識普及、技術保障、應急服務、人文關懷和心理慰藉,這和生育率沒有任何關係。”

單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性行為發生前後的避孕保護措施,現在非常豐富和完善。但是,誰進行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誰提供諮詢服務?誰提供這些避孕藥具和技術?年輕人怎麼獲得這些知識和東西?原新說,現在這條路是斷路的。

在我國,過去計劃生育系統打造的7級技術和知識服務網路(國家、省、市、縣、鄉鎮、社群、村民小組),可以把生殖健康和計劃生育知識和技術服務直接送到千家萬戶。但而今,生殖健康的知識和技術普及送入家庭的最後一米,隨著大部制改革和計劃生育體制和機制演變,被被動的割裂了。

如果這一步“失守”,“麻煩”就到了陳素文那裡。“干預”一詞,在陳素文這樣的臨床醫生看來,是規範手術、保護和隨訪,是盡力去補救,保護她們的生育力。

陳素文的職業生涯裡,大多數時間在跟計劃生育的臨床工作打交道。簡單講,就是給不同需求的女性,按照其意願,進行人流手術。

每個月,在北京婦產醫院會發生600~700臺人流手術,陳素文每臺都要向上級婦幼管理部門上報,並在術後對女性進行教育和隨訪。第一,是保證術後情況平穩;第二,保證進行避孕知識、流產危害的宣講。

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前榮譽主任委員程利南教授則提到了她們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了人工流產後關愛(Post Abortion Care。 PAC)專案,對要求人工流產的婦女進行健康教育,及時落實避孕措施,以及對今後的生育進行諮詢指導,保護女性生殖健康。因為定位準確,PAC在避免重複人流,尤其是短時間內重複人流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陳素文說,這是為了傳達一個最樸實的認知——“我的生育我做主,在想生育的時候,好好生;不想生育的時候,就避免意外妊娠的發生。”

在陳素文看來,“補救”非常重要,後期宣教也更為重要。

“女性接受的是一個流產手術,不能成了絕育手術。”陳素文強調。

懸崖邊的中國人流

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21年中國人口淨增加48萬,出生人口1062萬。而人工流產手術則做了900多萬例,幾乎達到了與出生人口相當的水平。

多位受訪者亦提到了對這個資料的擔憂,這其間不僅包含著對900多萬未能出生的孩子的惋惜,還包括對900多萬躺在人流手術臺上的女性健康,尤其是她們的生殖健康的擔憂。

陳素文向八點健聞提到了到其科室進行人流手術的人群:49%是未婚未育,其中的大部分年齡都在25歲以下,另有25%的女性則是因為胚胎停育而不得不進行人流的人群,這些人通常是想要孩子而不得的人群。

懷上了卻不想要與想生卻生不了的人群,正在成為躺在中國人流手術臺上的主力人群,而這兩者間,在統計上,卻有著各種千絲萬縷的關聯,前者轉為後者的機率令人擔憂。

陳素文也向八點健聞提到:“我們做過統計,人工流產的次數越多,後期出現不孕不育的機會越大,即使能夠生育,出現孕期的併發症,或者是分娩的時候難產等等情況的機率也會明顯增加。也就是說,多次反覆的流產對於將來的生育危害性很大,會有很多潛在的威脅。”

而根據吳尚純與同事基於文獻的彙總研究:人流手術中,25 歲以下女性所佔比例為 47。5%,這些女性中,從未生育過的人所佔的比例為 49。7%;55。9% 的女性不是第一次經歷人流手術;45% 的重複流產時間間隔僅為 0。5-1。5 年;13。5% 的人經歷過的流產數目超過 3 次。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1年的一篇文章將其總結為:“我國人工流產具有3個特點:數量龐大、重複流產者佔比高、年輕未孕的女性比例大。”

毫無疑問,這些數量龐大的人口流產手術,尤其是其中的重複流產,正在損害中國本就捉襟見肘的生育潛力。

在人工流產的併發症中,有著各種以不孕為結局的病變——輸卵管阻塞、宮腔粘連……《中國計劃生育學雜誌》上的一篇綜述曾提到:“人工流產的次數越多,這些婦女所存在的與繼發不孕相關的情況越複雜,妊娠結局越不容樂觀。”

而根據2021年釋出的《中國生殖健康報告》中,中國女性生殖健康所面臨的挑戰包括:未婚人工流產快速增加,婚後生育健康隱患增加;流動人口生殖健康知識缺乏,人工流產率高;青少年婚育觀念轉變,生殖健康教育不足……在對相關資料的解讀報道中,《中國婦女報》直言:“想懷的時候卻懷不上,想生的時候卻生不了”。

去年8月,中國計生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提到:“青少年已成為人工流產的主要人群之一。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產近400萬人,佔我國人工流產總數的40%,其中19%有多次流產經歷。”青少年人流等諸多問題正在“導致不孕不育率升高,損害民族生育力”,日趨嚴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已經對國家人口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李琳、李珊珊丨撰稿

徐卓君丨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