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3-6歲的寶寶獎勵方法都不一樣!

2021-12-17由 優家指導師 發表于 母嬰

你“會”獎勵孩子嗎?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這不就是句廢話嗎,誰不會獎勵孩子啊。如果孩子在某段時間做得好,或者是有進步的話,肯定是會獎勵的。這有什麼問題嗎?

還別說,真的有。

前幾天就有粉絲媽媽在微信上私信優寶。這位粉絲媽媽和上面說的一樣,很注重對孩子的獎勵。一方面對孩子的努力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也是給孩子下一次的進步留下鋪墊一一做得好的話媽媽是可以看得到的,是會獎勵寶寶的。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3-6歲的寶寶獎勵方法都不一樣!

圖片來源東方IC

按理說,這位粉絲媽媽的做法也沒什麼不妥之處。孩子有進步給予獎勵,為了獎勵孩子也應該是越來越好越來越懂事。

現實卻是,這位粉絲媽媽的獎勵越來越不奏效了。原本不用說孩子就做了的事情,現在必須有獎勵才去做;原來孩子做的很好的事情,現在也懶得去做了。

問起來的時候,孩子還振振有詞“又沒獎勵,我才不去做呢”。

類似的事情也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3-6歲的寶寶獎勵方法都不一樣!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吃飯的時候,孩子跑來跑去的,說什麼都不好好坐下來吃。爸爸媽媽威逼不行,只能是利誘了“乖乖的吃完飯就獎勵你看動畫片”。於是孩子養成了吃飯必須要求看動畫片的習慣。

睡覺的時候,孩子扭來扭去就是不睡,爸爸媽媽的故事講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實在是沒辦法了,只能是祭出終極大招“好好睡覺明天獎勵你棒棒糖”。於是孩子睡覺前必須討價還價的要棒棒糖,要不說什麼都不睡。

為什麼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獎勵,最後卻變成了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阻力呢?

物質獎勵短期內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但從孩子長遠的成長和發展來看,一味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去完成某件事,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為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物的內在價值上轉移到獎勵上。

如果我們總是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去吃飯、上學,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談條件,而忘記了吃飯其實是為自己長身體,上學其實是為自己長本事。

心理學家德西,1971 年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組志願者,讓他們進行一場答題競賽。

這場競賽一共有三場:第一場所有人都沒有獎勵;第二場 A 組志願者解一個題,就可以得到 1 美元,B 組還是沒任何獎勵;第三場又取消了所有獎勵。

結果很有趣:被獎勵過的 A 第二場確實很努力,但當發現第三場沒獎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一下就少了;而一直沒有被獎勵的 B 組,第三場參與積極性仍然很高。

就像大多數父母,本來希望孩子能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用看電視、玩手機做獎勵,反而降低了孩子吃飯的興致。

為了身體健康而吃飯,變成了為了能看電視而吃飯,吃飯本身帶來的樂趣蕩然無存。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往,也變成了一場“給我手機,我就吃飯”的交易。

一旦撤掉手機等獎勵,孩子也會拿“不吃飯”來要挾家長。看起來最省力的操作,結果卻是最令人費心。

“獎勵教育法”不能使用嗎?

當然不是!獎勵可以有,但用法跟孩子的年齡有非常大的關係。

下面我們透過各個年齡段不同的特徵,幫家長拆解了一些獎勵的適齡方法:

3 歲:進步和倒退並存的年紀,需要掌控感做獎勵

3 歲孩子在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安全感很低,也常常顯得容易焦慮、歇斯底里。這時候對孩子來說,掌控感就是很好的獎勵。

比如你想讓他乖乖吃飯,就跟他玩一個“吃飯機器人”遊戲:先讓孩子命令媽媽夾什麼菜、吃幾口(可以先規定個上限,比如 5 口),然後媽媽再來指揮孩子,效果就很好。

生活裡多給孩子一些獲得掌控感的機會,也是一種很好的獎勵方式:比如和孩子約定好睡覺、刷牙的時間,看動畫片的長度,每當他主動做到一次,就貼一個標記。

當拿到 10 個標記時,他不僅可以玩“吃飯機器人”遊戲,甚至可以規定早餐吃什麼、在哪裡吃,都能讓他更願意發自內心地去做好一件事。

4 歲:喜歡新奇、驚喜的年紀,切記不要去事先承諾獎勵

4 歲孩子喜歡新鮮感的刺激,出其不意的驚喜更受歡迎。

所以千萬不要再說“你要是怎樣怎樣,我就給你什麼什麼”這樣的話了,這個時候獎品越誘人、危害就越大。反而一些意外之喜,效果要好得多。

5 歲:自尊心萌發階段,需要自主權的獎勵

5 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他對自己能做到、不能做到的事情,有時比家長還要清楚。

因此最好的獎勵,是給他一些自主權:孩子對獎勵的內容和形式有選擇的自由。比如孩子看完一本書,可以告訴他:“你今天讀書很認真,你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我們接下來可以一起去做。”

這樣既不會讓孩子因為獎勵感到壓力,還能享受到自己選擇的權利,被激勵更願意主動地去做事。

6 歲:依賴與獨立矛盾重重的年紀,需要獎勵嘗試

這時的孩子往往很矛盾,一方面很依賴媽媽,一方面又很想要獨立。

這時候物質獎勵用好了,就能成為促進孩子多嘗試的“柺杖”:比如孩子因為做不到抗拒練拍球,就可以讓他先做一個有限的嘗試:努力拍到 20 個,就可以吃一包薯條。

注意,物質獎勵只是要去助推孩子完成任務的行為,當孩子確實完成後,需要得到更多正向的、積極的反饋和誇獎。

這樣才能讓物質獎勵的“柺杖”一點點撤掉,讓孩子敢於迎接挑戰。

其實,我們不是一味地反對獎勵,獎勵不一定好,也不全是壞,關鍵還是看父母怎麼用。

首先,比起對結果的獎勵,對孩子品行、興趣的關注,更能帶給孩子源源不斷的動力。

比如,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可以說:“這次你考得很棒,你一定很喜歡這門科目。”

孩子好不容易做出了一道題,可以誇他:“你真的很用心思考呢。”

孩子幫忙倒垃圾,可以稱讚他:“你懂事了,知道和爸爸媽媽共同分擔家務活了。”

孩子意外地自己吃光了所有的飯菜,可以大笑:“寶寶動手能力提高了,盤子吃得乾乾淨淨的,都沒有灑出多少!”

就像實驗中的B組孩子,他們參加競賽前雖然沒有告知會有獎勵,但是,事後卻得到意外的驚喜,孩子的興趣會增加。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3-6歲的寶寶獎勵方法都不一樣!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其實,

這意外的驚喜,不管是口頭表揚、還是一個小小的勳章,帶給孩子的都是肯定、是自信、是被看見,是對孩子內心最大的鼓勵。

其次,用健康積極的獎品獎勵孩子,會對孩子形成良好的迴圈。

比如,獎勵孩子最愛吃的食物,或者體育專案。

朋友琳琳就說,她兒子每次回到家,都自己先把作業寫完,然後給媽媽檢查,做得認真,就可以去打一個小時的籃球,要是寫得不認真,媽媽自然要叫他重寫,打籃球的時間就會被重寫的時間佔去。

久了,孩子不僅養成認真、自覺寫作業的好習慣,還愛上了籃球、鍛鍊了身體,真是一箭雙鵰。

最後,

雖然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證,但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地學習,去發現更多更好的育兒方式。

用心地陪伴孩子成長,真正地關心孩子,而不是事先預設一個“聽話的乖孩子”,用這種預設去控制他。

今日互動留言

您平常是如何獎勵孩子的呢?期間有哪些小趣事?歡迎您在底部留言,分享您的育兒經~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3-6歲的寶寶獎勵方法都不一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