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2021-11-10由 勵Media 發表于 母嬰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沒有我媽,我閨女和我早就餓死在街頭了。我帶著一身的病和3歲的女兒無路可走,媽媽她無怨無悔地把我們娘倆帶回了山東老家,給我們新的生命。芸芸長大了,必須要記得姥姥的好,要孝順姥姥。”李德蓮牽著女兒的手句句叮嚀。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今年15歲的芸芸(化名),和媽媽、姥姥生活在山東臨沂。姥姥朱學英今年72歲,媽媽李德蓮今年43歲,早些年因闖關東,祖輩便定居在黑龍江哈爾濱市的一個小鄉村。對於那片黑土地,芸芸和媽媽有著不同的感情。“生下我之後媽媽身體就不好了,那時的我只有3歲,對那個家沒有什麼印象,可媽媽不同,她的愛和恨、光明和黑暗都發生在那片土地上。”芸芸心疼的看向媽媽,幫媽媽捋了捋了鬢間的碎髮。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孩子今年15歲,在她出生的時候,孩子爸爸一看她是女孩,就不管我們娘倆了。” 李德蓮笑著說出了那段心酸往事。丈夫對李德蓮母女二人不管不問,甚至連孩子出生用的必需品都不買,無奈之下,李德蓮只好帶著女兒回到孃家坐月子。期間,丈夫偶爾打來電話,李德蓮等到的卻不是關心,而是爭吵。等女兒滿月的時候,李德蓮帶著女兒回到自己的家,卻發現家裡被丈夫拆的七零八碎,值錢的東西已經被變賣。李德蓮怎麼也想不清楚,一直對她照顧有加的丈夫,竟然會變得如此冷酷。

可禍不單行,一場來勢洶洶的疾病,又把李德蓮推向深淵。“孩子出生3個月後,我就查出糖尿病了。那個時候病情惡化的很快,查出來的時候併發症一起來了,眼睛就是那時候看不見的。”李德蓮說。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據李德蓮所述,她曾提起上訴,法院將孩子判給自己,孩子爸爸卻在聽到每月需支付200元撫養費後,一氣之下扔下簽字筆奪門而出,再也沒有出現過。聽聞老家有土方子可以治療自己的病,李德蓮跟著父母回到了山東臨沂老家。6年前芸芸的姥爺因為腦溢血去世,這個家變得更為單薄艱難。2021年女兒上學需要辦理身份證,李德蓮回到黑龍江後提出了離婚。8月,份法院的傳票到芸芸父親手裡後,他終於同意了離婚。這段婚姻伴隨著15年的冷戰結束了。如果您想幫助芸芸,請點選【

點亮困境兒童的夢想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朱學英看著女兒強顏歡笑的樣子,背過身來忍不住哭了起來。失明的李德蓮聽覺比較敏感,她捕捉到了母親的抽泣聲,輕聲地撫慰:“這些事情都過去很多年了,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過好我們的生活就好了。媽,您也別為我難過了。”懂事的芸芸連忙給姥姥拿來了紙並堅定地說:“姥姥你別難過,你和媽媽有我呢,等我以後參加工作,掙錢給媽媽治病,姥姥也可以好好養腿傷了。”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朱學英聽到“腿傷”二字,心底止不住地泛酸,她說:“去年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把腿卡了一下,這1年為了掙那點錢,我也沒在家休息。每天干完活回家,晚上腿疼的睡不著覺,沒想到這小妮子心裡都知道。”女兒失明,朱學英仍然想讓女兒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與社會脫節。於是,朱學英帶著失明的李德蓮去一家廠子裡做“鐵活”。“2個人一天就掙50塊錢,我們就靠這點工資生活生活。”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媽媽的病、姥姥的傷是芸芸心裡放不下的大事,她有了一個媽媽和姥姥都不知道的願望:“我想治好媽媽和姥姥的傷病,媽媽還沒見過我長大的樣子呢,希望媽媽可以好好看一下芸芸的臉。”芸芸很認真地說。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芸芸一家生活在簡陋的出租屋內,因為經濟生活拮据,一年的房租僅500元,而姥姥老家的房子給了患有垂體瘤的舅舅居住。“舅舅生病做不了活,全靠舅媽一個人照顧。姥姥掙的錢只能勉強維持我們家的生活,實在支撐不起舅舅的醫藥費,就把房子給舅舅舅媽住了。”芸芸講到患病的舅舅時,李德蓮失明的眼睛中流下了熱淚。

女子一生下女兒被夫拋棄,剛出月子又失明,15年後丈夫終現身卻只為離婚

芸芸深知家庭的困難,在學習上精益求精。“這孩子知道上進,卯著勁學習,到吃飯的點還在學,是個懂事的孩子,”朱學英說,“我們最虧待的就是這孩子,她從來不提爸爸。明明自己心裡也不好受,反過來安慰我和她媽媽。”在李德蓮和朱學英的心裡,把芸芸送出家鄉,去接觸社會,學習知識是她們心裡最大的願望,可是憑著2人微薄的工資,這個願望能實現嗎?

如果您想幫助芸芸,請點選【

點亮困境兒童的夢想

】,或開啟微信-支付-騰訊公益-搜尋“點亮困境兒童的夢想”完成捐贈,感謝您的大愛!(圖文/王景君 出品/勵媒體)更多詳情關注微信公眾號:勵媒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