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2021-11-03由 成長百科 發表于 母嬰

如果你家孩子交到了一個“壞朋友”,你會怎麼辦?

在我家兒子P仔5歲時,我就發現他交到了第一個“壞朋友”。

當時他和幾個小朋友在小區公園發現了一隻蝸牛,正興奮地圍著它看。

突然一個6歲的男孩(大夥都叫他瓜瓜)大叫一聲:

“它怎麼爬得這麼慢呀,真SB!”

包括P仔在內的另外幾個孩子,也跟著像復讀機一樣,笑嘻嘻地說

“SB”!

我本能地說:“不可以說這個詞!不禮貌!”

P仔抬頭看看我,縮了下脖子,沒有再說髒話,我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後來,我和家人陸續發現,瓜瓜不僅會說「SB」、「我 Kao」這些不文明的詞,還很喜歡發脾氣,凡事一個不滿意,就大哭大叫,撒潑打滾。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而P仔卻喜歡粘著這個“敢做敢言”的大哥哥一起玩。

這讓我一度很糾結,我是不是該管管,不能讓P仔跟瓜瓜玩了。

很多家長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孩子交上了一個我們並不是很喜歡的朋友時,我們內心七上八下的。

一方面,試圖說服自己,要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權力,另一方面,又擔心娃跟著“壞孩子”學壞了。

01

事實上,還真不是咱們當媽的疑神疑鬼,過於敏感。

不論是家長的直覺還是科學的經驗都在告訴我們:

孩子之間的“相互模仿”在所難免,尤其是年齡尚小的孩子,內心的秩序規則還沒有建立牢固,變好變壞都是很容易的。

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觀察到,

孩子會因為同伴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和興趣愛好。

比如原本孩子對奧特曼是沒那麼感冒的,但因為身邊的小夥伴都在玩,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參與進來;

再比如,原本孩子平時吃飯很不安分,但去了幼兒園,看到別的孩子都自己吃飯,他也就乖乖吃飯了。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庭以外的社交在他們的生活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同伴影響的作用也就愈發明顯。

有個讀教育學的朋友曾跟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寢室裡住著一兩個學霸,有著強烈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很容易帶動其他人一起學習,一起考級、一起去圖書館……

即使有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但受大家的影響,還是會拿起書本。

像我們之前看到的《最強學霸寢室:6人全上清華北大》、《全寢保研985》這類新聞中,

這些宿舍無一例外都有良好的學習氛圍。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相反,如果一個宿舍裡,有幾個同學經常晚上組團打遊戲、逃課。

即使你的孩子很想學習,可能也堅持不了多久,就被帶著一起玩了。

此外,如果身邊有夥伴抽菸,那麼孩子抽菸的機率也會上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同伴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就如同作家賈平凹在《遊戲人間》裡說: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怎樣的人生;和奮鬥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高人為伍,你也不會平庸。”

所以,對家長而言,對孩子的朋友圈進行過濾和監管,似乎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02

孩子的朋友圈,該怎麼管?

可怎麼過濾和監管,卻是個技術活兒。

最容易想到的,莫過於“欽點玩伴”式做法了:

讓你跟誰玩你就跟誰玩,不讓你跟誰玩就不準跟誰玩。

可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成了孩子眼中的專制家長,隨著孩子長大,局面還會越來越難掌控(畢竟孩子可不會永遠聽我們的)。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前提還得先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塞爾曼(Robert Selman)曾對250多名3~45歲的人進行了訪談和研究。

他發現,在我們的一生,對友誼的認識和理解是變化的,

大致可以分為相互重疊的五個階段。

☆ 0階段:友誼的無差別階段(3-7歲)

這階段的孩子會根據

時空上的臨近性

以及

實用價值

來判定他們的朋友。

換句話說,這時的朋友就是“暫時的玩伴”,一起玩就是朋友,分開了就不是。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階段1:友誼的單向階段(4-9歲)

這階段的孩子會很在意友誼,

只要能有朋友就行,哪怕對方其實並不友好。

☆階段2:友誼的互惠階段(6-12歲)

此時,朋友更像

“小團體”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會開始拉幫結派,甚至會制定規定,討論誰能或者不能進入。

☆階段3:友誼的相互階段(9-15歲)

在他們眼裡,友誼是一種持續的、忠誠的關係,不僅包括為彼此做事情,朋友之間還會產生佔有慾。

他們會說,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當我發現他還和別人交朋友時,我很難過”

☆階段4:自主的共存階段(12歲+)

這階段的友誼就已經趨向成熟了,彼此之間不再強調佔有慾,

即使長期分開,也能保持親密的關係。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相對應的不同階段,孩子的交友狀況不同,從中所受的影響也不同,

家長也參與到孩子的朋友圈的策略也不同。

▲對於牙牙學語的幼兒。

我們需要為他們創造適宜的

社交的環境、教會基本的社交技能。

比如,考察一下小區或附近公園的“交友氛圍”,鼓勵孩子去認識了一些新朋友。

比如,透過閱讀繪本、看動畫片的形式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文明的、什麼樣的朋友值得交往。。。。

這些東西說多了,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就不會盲目模仿一些不好的行為。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當孩子長大一些,差不多上小學了。

這時的他們有了自己的擇友偏好,我們就不必事無鉅細地掌控了,

只需把控大方向和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比如教會怎麼對抗霸凌。

▲至於青春期的孩子。

我們則更應該扮演那個躲在幕後答疑解惑的諮詢師,把社交的主導權交給孩子自己。

這階段千萬別想著粗暴制止孩子“不能跟xxx交往”,這往往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就偏要”。

這時最有效的策略是“引導”,這個引導的底線,就是教會孩子區分什麼是“毒友誼”。

Erin Leonard博士就曾在Psychology Toda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總結了毒友誼的一些典型特徵:

孩子經常因為這段友誼不開心甚至哭泣;

孩子的自信心萎靡不振;

孩子為了朋友開心會一味討好對方,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孩子總是被朋友嘲笑、輕視、各種貶低;

孩子提出的想法總是不被朋友重視;

孩子因為這段友誼產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孩子被要求“做壞事”來表示自己的忠誠;

家長可以告知孩子:

如果你的友誼擁有以上特徵,那麼這段友誼是不健康的,是痛苦永遠是大於快樂的,這樣的友誼放棄也無妨。

03

像文章開頭的故事,其實發生在好幾年前。

在我當時的認知中,瓜瓜顯然不是我期望孩子交往的那類小夥伴,但我並沒有急著利用母親的威嚴阻止P仔。

而是先向他坦白了我的擔心:

我怕他跟著瓜瓜一起調皮搗蛋做壞事。

並且平時也會潛移默化教育他哪些是不好的行為。

P仔表示理解媽媽的擔心,也信誓旦旦的保證

“我不會跟他一起做壞事的,他如果做壞事,我就不跟他玩了”。

5歲小孩的保證雖然沒有什麼可信度,但總歸是提前打好預防針,將來我就是要出手也有據可依。

娃跟「壞孩子」交朋友怎麼辦?比起阻止,這些做法更高明

後來有一天,P仔跟奶奶從公園回來,氣鼓鼓地跟我說:跟瓜瓜吵架了。

P仔激動地跟我比劃事情經過:原來,是有個小妹妹也想加入一起玩,但跑著跑著鞋子不小心跑掉了,瓜瓜撿起來就丟進草堆裡。P仔想撿起鞋子,結果瓜瓜還推他不讓他撿。

“媽媽,他做的不對,我這次沒有跟他一起學,我還教他了!”

“如果他還這樣,我就再也不跟他玩了,不這樣才能當好朋友。”

當時我聽了就拉著全家人一起表揚P仔,用正向激勵去強化他對原則的認知。雖然沒有任何物質獎勵,但P仔還是比吃到蛋糕還要開心。

那一刻,我突然很慶幸沒有直接阻止孩子跟瓜瓜交朋友,

而是讓P仔學會了判斷、思考、應對和管理自己的言行,並且能積極地影響瓜瓜。

畢竟,我們無法控制孩子遇到什麼樣的人,成長的路上,他還會遇到第2個、第3個……“壞朋友”。

但我相信,一個善良、寬容、有判斷力、有變通力的孩子,是很難被帶壞的,也不會經營不好人際關係的。

回到我們的題目上,孩子交了“壞朋友”,該怎麼辦?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了答案吧。

- END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