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2021-10-26由 女生雜貨鋪 發表于 母嬰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作者|黎響

責編|陳沉沉

我們身邊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

工作繁忙的年輕人在延後結婚,從以前主流的20-24歲,推遲到25-29歲;

現代人可能擁有多段婚姻或關係,有的人會經歷空窗期,而有的人乾脆就獨身。

但無論如何,人們都可能會單獨地過上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

如何把獨自一人的生活也過得有聲有色?

我推薦你看一部日本短劇

《獨活女子的推薦》

看完前6集,我得出一個結論——

每一個人,無論單身還是有伴侶,都要掌握 “獨活的能力” 。

獨活,是獨自體驗美好事物

女主五月女,今年42歲,單身,是出版社的一名社員。

大多數看劇的觀眾都會羨慕:她的生活過得太美好了吧!

彈幕裡稱讚很多的是她高階的衣品;

但比這更讓人羨慕的是她每週一次的 “獨活” 。

獨活,即一個人參加活動。

她會一個人去動物園、天文館、吃燒烤,做一些一般人只會三五成群時才會做的事情。

一個人的獨活跟一群人的群活,有什麼不一樣?

例如去吃燒烤,一般大家會認為吃燒烤要熱鬧點才好,有氛圍,也能隨時乾杯。

但五月女認為:

在美食麵前,客套的社互動動反而是阻礙。

因為人們在一起,點的菜往往是互相遷就的結果,並不一定是自己想吃的菜式。

也很可能明明點了自己喜歡的菜,自己沒吃多少就被別人分完了。

一個人吃燒烤,不僅能夠點自己想吃的,還能給每片肉充分的尊重——

她用心關注火候和肉變色的時機,每次都能吃到烤得剛剛好的肉。

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用跟朋友或同事聊天,反而可以向服務員請教燒烤的專業知識。

因此,每個 “獨活日” 她都能從中學到新的知識:例如應該先烤醬汁少的肉,這樣烤網才不會燒焦串味……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除了能不能吃上完美的烤肉,

獨活和群活的背後,是邏輯的差異。

朋友們一起聚餐,食物是其次,就算去了很好的餐廳,也可能品嚐不出美味;

情侶一起去動物園,動物也不是主角,逛完了一圈,或許沒有一隻動物留在他們腦中。

群活,說到底是承載淺層人際關係的容器。

很多人會覺得聚會很累,是因為:吃的玩的都不是考慮自己,而是團體。

每個人都需要某種程度的自我壓抑,才能讓群活順利進行。

而獨活則是為 “體驗事件” 而生的:

如果五月女不想吃烤肉,她就可以不去吃。

如果她坐在烤爐前,便可以全身沉浸在烤肉這種美好的體驗中。

看到這裡,我開始思考是否我們缺乏 “獨自體驗美好事物” 的能力。

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很少人敢一個人吃烤肉。

自己一個人去做這些事,好像有點 “浪費” 。

就好像平時自己節衣縮食,只有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有理由豪爽起來。

似乎某些體驗、某些場所裝置,是專門為了集體生活而生的。

五月女曾花大力氣找到了接受僅一人用餐的法餐廳(主流的餐廳都不接受一位)。

在上菜的過程中,她會很好奇地詢問服務員法餐禮儀和故事。

在她用餐之後,服務員感激地說:

太多人來吃法餐是為了漫不經心地聊天,他們不太在乎面前的食材,因而太少人真正體驗到法餐原本的樣子。

而五月女看到了這些。

五月女的認真,讓服務員感到被尊重;

而大廚也因為自己作品被伯樂賞識而感動。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天倫之樂,伴侶之愛,朋友之情……人與人共處的體驗無疑是美好的。

但我們同樣可以給自己一次機會,將這些事情重新獨自體驗一次。

只是這次,只有自己,更加專注,更加細心;

就像你會第二次、第三次去看經典電影一樣,發現那些不易被發現的動人細節。

獨活的魅力,在於主動設計人生

獨活是一種能力,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大多數人選擇一個人生活時,往往很容易陷入被動生存/生活的狀態:

其一,封閉自我。

每天宅家裡叫外賣,刷手機玩遊戲,從來看不見中午12點前的太陽……

其二,生活方式套路化。

渴望網上渲染的詩與遠方,例如裸辭單人騎行川藏線,到巴黎的廣場上喂鴿子……

或者照搬影片軟體推薦的雷同的 “美好生活” :

“一生必去的十個旅遊景點”;

“不打卡這些地方就不算來過XX”;

……

人們不再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週末,而是選擇某一種過週末的模板。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相比之下,五月女的獨活讓人驚豔,因為她既不被動生存,也甚少追求他人兜售的 “現成美好生活方式” 。

她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活方式。

例如說旅遊,很多人會花錢離開自己的居住城市,而她反而花大錢留在這裡。

在某一週的獨活日,她花掉了可以出省遊的錢,租了一次『東京豪車一夜遊』的服務。

因為她想要換一個角度去體驗這座熟悉的城市。

從未怎麼穿過禮服的她,在掛滿禮服的大房子裡面挑選自己鐘意的一件。

夜幕降臨,她踩著豪車司機鋪設的紅毯,在路人的好奇眼光護送下,緩緩走進加長版的豪車。

車裡早已放好好香檳、氣球和生日蛋糕。

司機有求必應,一切就像是在電影裡面才能看到的場景。

路還是熟悉的道路,但個人體驗卻在這一刻完全改變,真實和虛幻的邊界,熟悉和陌生的區別變得模糊了。

在環繞東京的一個晚上,她的視角發生了變化。

以前,她是為了通勤而乘車,路上關注的都是時間和站點。

但這次,她在寬敞的車內,喝著香檳,享受著高階音響的音樂。

用一種毫無目的感的視角,重新發現了繁忙的東京。

她開始覺得這個城市沒有她想的那麼熟悉。

也因此感到欣喜,並像是第一次來東京的旅客那樣在東京電視塔前拍了一張紀念照。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把熟悉的生活場景活成一種獨特的人生體驗,是獨活的魅力。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其實有很強的共鳴:

我就曾經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隨機地坐上我遇到的第一班公交或是地鐵,把那個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重新走一遍。

我看到了從來不曾留意過的角落,見識了一直只是聽名字的學校校區,也第一次坐上了這個城市引以為豪的觀光路線。

這是一種純粹精神上的極致滿足和愉悅。

這讓我重新定義這座城市,也開始思考我與這個所有的一切的聯絡。

要做到這樣的獨活,其實是需要有一種主觀設計的能力:

洞察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為這種體驗負責。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獨活,即為自己而活

獨活最難的是什麼?

我想是:

學會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 還不簡單嗎?

其實不然。

就像是把孩子送去讀大學之後,母親會很不適應,甚至會覺得自己被抽走了一大塊。

其實就是因為在一個家庭框架裡面,母親下班做飯,晚上檢查作業,週末帶補習班,都是基於明確的目的——為了孩子成長。

這是她的社會角色使然。

當孩子離開去成為自己的時候,她才會發現,自己早已忘記了如何成為自己,連如何讓自己開心也不清楚。

社會活動中,人們或許被分配角色,或者不得不戴上某頂角色帽子,其實是挺累人。

劇中有一次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某一家旅館的裝修很吸引人,五月女和她的上司分別預定了。

區別就是,五月女是單獨去的,而上司是為了組織閨蜜活動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合適場地。

五月女無拘無束地享受美好的酒店設施和服務;

而上司要有一幅組織者的模樣:

在一群人裡,要小心自己的行為舉止,哪些可以展示哪些不可以;

要會察言觀色,照顧閨蜜的情緒。

即使完美地組織了一次活動,她也懊悔,明明酒店的活動那麼愜意,自己卻無法認真享受過。

她想要像五月女那樣灑脫,但她知道不能,就像命運一樣。

但為什麼不能呢?

人們會忘記,原來可以為自己而活。

也應該首先為自己而活。

但完成在思想上的 “撥亂反正” 其實並不容易。

一個人去天文館和海洋館的時候,或許她會在意情侶們的凝視;

一個人去豪華的酒店,單純是為了休息的時候,她也需要克服 “這樣做會不會太浪費錢”、“這沒什麼必要” 等自我審視。

他們只是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已,他們有能力滿足自己,並且沒有妨礙任何人。

但他們究竟為何在乎這些意見呢?

當大膽地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才往往發現,

那個「不能」的指令背後,其實已經空無一物。

整部劇中五月女讓我最感動的是,她會勇敢地問自己:

我配不配得到這些東西?

並勇敢地給予一個肯定的回答。

沒有什麼是不應該得到的。

從五月女身上我們看到:

一個人要活得有滋有味,核心是:允許自己的渴望成真。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即使有伴侶有家庭,也要獨活

《獨活女子的推薦》是講女性要獨活嗎?

是讓人們都不要處物件、結婚組建家庭嗎?

並非如此。

獨活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態,而是一種能力。

無論一個人是男是女,是已婚、同居還是單身,都需要且值得留一部分時間,

只給自己,只為自己。

不要只圍繞著愛的人轉,因為那樣只會有太多的抱怨;

不要全身心投入家庭,因為那樣只會有太多的不甘;

不要完全獻身於工作,因為那樣只會有太多的後悔。

當生活中的 “我應該”、“我被要求” 的聲音變少了,“我想要”、“我能夠” 的體驗變多了,這種生活方式,才開始真正屬於自己。

或許像劇中五月女那樣,每週有六天是為了工作、家人、朋友,留下一天是隻為自己。

偶爾也為自己而活,才不會辜負自己。

你也值得這樣的一天。END

得罪人也要推薦這部劇:這個女性,說出了40歲單身的快樂

作者,黎響;責編,陳沉沉。

讀 者 福 利

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如何從獨處的時光裡獲得滋養?

送你一個

「獨處質量評估」

,快來自查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