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中國式教育,愧疚感逼死了多少孩子

2021-10-24由 營養師麵糰媽媽 發表于 母嬰

麵糰媽身邊有個朋友最近離婚了,很淡定,也沒有撕。

但是她跟我聊起她8歲的兒子時,比起談離婚要緊張焦慮很多。

因為兒子覺得父母的離婚,是源於他。

離婚前,朋友因夫妻感情不和的爭吵,工作的壓力,照顧孩子的辛苦交織在一起,在一次孩子陪寫作業崩潰時,一股腦兒衝兒子發洩出來: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說完朋友是痛快了,但兒子也沉默了……

麵糰媽很心疼那個孩子。

我一直覺得,離婚就兩人踏實離,不要用任何情感綁架給孩子。

因為這些話我們的孩子總能聽到,並且一句一句,落在自己的身上。

01

“如果沒有生你我早就當教授了!”

“你對得起我們嗎?!”

“這些計程車費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唸書,不然就是不孝啊!”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中國式教育,愧疚感逼死了多少孩子

這些話都出自一部豆瓣8。5分的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茉莉在媽媽這樣長期的逼迫和控制中,放棄了休息,放棄了娛樂,還不得不放棄自己最愛的文學去選擇媽媽認同的醫學。

她不能反抗,否則媽媽就會扣一頂“不孝”的帽子下來。

自殺,成了茉莉絕望中唯一的選擇。

同樣的話你耳熟嗎?

“要不是為了你我用得著這麼省吃儉用嗎?”

“沒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你現在這麼不聽話對得起我和你媽媽嗎?”

因為這些話我們的孩子總能聽到,並且一句一句,落在自己的身上。

甚至大小親戚、不相干的人,都會告訴孩子,“你要懂事爭氣啊,你看看爸爸媽媽為了你多麼辛苦。”

不管是茉莉媽媽,還是我們周圍的親人,說這樣的話無外乎是希望孩子能聽話懂事。

可是在這些話語裡養育出來的,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而是一個用負罪感吊起來的提線木偶。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最不可取的,就是給孩子製造愧疚感。

02

多少父母以愛之名給孩子套上枷鎖

現在的孩子大都早慧,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在11-12個月大時,就能夠很好地領悟父母說的話了。

有些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讓孩子不再哭鬧,會不斷告訴他,

“你總是搗亂,你的爸爸媽媽很辛苦了,爺爺奶奶很累了,好孩子不能這樣。”

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就揹負著一種負罪感,覺得是自己的到來或者自己的行為給家庭帶來了負擔,讓最愛的爸爸媽媽感到疲憊。

《新生日記》中,奧運冠軍劉璇的兒子雄赳赳一直都非常聽話,

按照嚴格的時間表作息學習,還幫助爸爸媽媽一起為即將到來的二寶佈置房間。

劉璇到醫院待產時,因為醫生不建議順產而心情低落。

雄赳赳察覺到媽媽傷心,竟然走到媽媽身邊,狠狠打了自己一下,還哭著說“都怪我”。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中國式教育,愧疚感逼死了多少孩子

原來雄赳赳覺得媽媽低落傷心都是因為自己在一旁調皮,他為此非常自責。

其實這種時候,該感到抱歉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是父母平時的言語失當,才讓這麼小的孩子對自己的正常行為感到不安。

孩子出於對父母親濃濃的愛,本能地希望自己可以使父母開心,去改善他們的不良情緒。

可是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在內疚中自我反思,達到成長的目的。

所以一些明明與孩子無關的事情,都成了所謂“教育孩子”的藉口。

“你聽話媽媽就會開心了”=“媽媽不開心是因為你不聽話”

“你好好學習媽媽就不覺得辛苦”=“你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媽媽的辛苦”

“為了你上學,家裡擠一點也沒事”=“家裡本來可以住更好的放房子,

你不好好學習哪裡對得起這種犧牲”

聽著這些話長大的孩子,他們不是因為正確或者熱愛而努力前進,而是揹負著對父母的愧疚不斷前行。

平時這些愧疚都是隱形的,可是一旦與父母產生矛盾分歧,這些情緒就會爆發,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黃執中在《奇葩說》的辯場上也講到,

“自我犧牲的犧牲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可是它在親密關係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中國式教育,愧疚感逼死了多少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種概念叫做“內疚感控制”,是指子女感到父母有恩於他們,

因此無法反對他們,拒絕他們,最終順從他們的意願。

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中,餘淮的媽媽就一直以這樣的犧牲者面孔出現。

“我成天照顧你爺爺奶奶,你爸一個人在非洲工作掙錢,你看我這衣服,都穿了幾年了?你以為我不想穿新衣服啊,我們都是為了你。”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中國式教育,愧疚感逼死了多少孩子

於是她在干涉餘淮的所有選擇,決定時也心安理得,換座位,選學科,甚至交朋友的物件。

心理學家武志紅表示:

“每一個付出者都會有一種偉大的感覺,他們覺得自己有權利向他人索取一點什麼。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為了要‘公平’,會漸漸的變成索取者”。

這就是很多家長控制慾的真相。

每一個無法選擇人生的孩子背後,都有用所謂的愛來綁架他們的父母。

他們以愛為名,打著付出和犧牲的旗號,憑藉自己的意願決定孩子的人生方向。

由於愧疚感,孩子對父母愛得越深,就被控制得越狠,直到永遠失去自我,活成父母的傀儡。

03

被愧疚感綁架的孩子有多苦

父母給孩子製造愧疚感時,目的往往是為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按自己的要求行事。

可父母們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著名心理學家周梵分享過一個自己的經歷。

一次節目中,主持人問周梵,“父母說過什麼話你覺得對你的傷害最大?”

周梵回答,在一次她沒有按照媽媽的意思去做一項重要決定時,媽媽曾經對她說

“算了,我就當沒養過你這個孩子,以後老了我也不指望你養,我自己過。”

這句話潛臺詞是什麼呢?

我辛辛苦苦養你這麼多年,你居然和我對著幹,這點小事都不聽我的,真是養了個白眼狼。

作為心理學家,周梵說過,

在這麼多年的自我成長中,早把曾經認為的那些傷害釋放掉了,同樣的經歷再回想起來時不會再有受傷的感覺。

可是唯獨這件事讓她不能忘懷。

那是一種交雜著傷感、生氣、愧疚、委屈和被冤枉的複雜情感,她在那一瞬間甚至因此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爛人。

被愧疚感綁架的孩子,看起來是很懂事,但是這樣的乖巧是孩子犧牲自我換來的。

小說《無聲告白》就講述了這樣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

莉迪亞剛剛記事時,母親就離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可是後來檢查出已經懷孕,讓她又不得不放棄理想回歸家庭。

小小的莉迪亞認為是自己和家人拖累了母親,於是她下定決心,要讓媽媽開心起來。

從此,她學習母親希望她學習的一切,即使自己毫無興趣;努力滿足母親的所有期待,哪怕那些讓她疲憊不堪。

直到中學,莉迪亞的物理成績無論如何也不能達標,加上家裡唯一能理解她的哥哥也即將去上大學,

長期的身心壓力讓15歲的莉迪亞再也無法承受,她最後選擇在湖水中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為父母而活的孩子,最後也會因父母而死。

我們的父母,是天下最希望孩子過得好、過得快樂的人。可同時也是全天下最不會表達的人。

明明只希望孩子不負自己的人生,卻總讓孩子害怕是不是自己配不上父母的付出。

想做孩子的後盾,卻成了壓垮孩子的千斤大山。

江西的一位縣高考狀元楊仁榮就曾經9年失聯沒有回家。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中國式教育,愧疚感逼死了多少孩子

記者去調查的時候,發現這位狀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成績很差,最後都沒有畢業。

九年前爸爸去北京看他時,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兒子你對得起我們嗎,如果你想我們好,就去參加工作。”

而就是這句話,讓楊仁榮“覺得愧對父母”,九年都無顏回家。

可其實父親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兒子你對得起自己這麼多年的苦讀嗎?你要是想自己好,就去好好找一個工作。

簡單的變化,卻是截然不同的含義。一種把孩子推開千里,一種鼓勵孩子活出自己。

為人父母,你想做照亮孩子前路的燈,還是想做孩子成長路上的荊棘叢?

04

消除孩子的愧疚心

為成長減負

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禮物,而不是父母能隨便控制的附屬品。

生孩子的時候,沒人徵求過孩子本身的意見,

那麼孩子成長時,就沒有人有資格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式成長。

所有人都知道,父母口中那一句句“我是為了你好”都是出於真心,

但是因此就利用愧疚和負感罪,將孩子限制在自己預設的方向之中,是無論如何都不可取的。

想要孩子真正健康成長,首先就要弱化消除掉孩子隨時可能出現的負罪心理。

這幾點,家長們一定要做到。

第一,調整好心態,孩子並不虧欠父母。

父母主動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那麼養育孩子就是父母必須盡到的義務

養育子女的付出,不意味著孩子生來揹負虧欠。

第二,父母不要因為孩子而過度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一位b站博主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在和老公兩個人因為要不要送孩子去10w一年的高階幼兒園產生了嚴重分歧,她的想法真的很打動我。

父母首先是人,有自己的生活,一旦因為孩子而無限加重自己的負擔時,心理上難免產生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會在偶爾矛盾發生時滋生蔓延,化作一把把尖利的刀,割向原本應該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ta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養育孩子更應該注重精神豐富,物質養育真的不必太“超標”,力所能及就好。

用壓縮自己的生活質量去養育孩子,是孩子愧疚感的來源,更是父母“道德綁架”的開始。

第三,孩子出現負罪感時,不要給出正面反饋。

《圓桌派》中,武志紅曾講述過,在孩子情緒最初發展的階段,會有嚴重的自戀,他們會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他導致的,無論好壞。

所以每當父母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不是你的原因,否則孩子很容易就會歸因在自己身上。

而有些家長,恰恰把這種天性當成教育孩子聽話懂事的武器,

明明與孩子無關的事情,偏要說一句“都是你不懂事才這樣的,你以後聽不聽大人的話?”

這無疑是肯定了孩子盲目的負罪感,日積月累,實際上是在消耗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在乎,

到這種招數不能打動孩子的那一天,就是親子關係崩潰的時候。

最後,隨時準備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為了放手成全。

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

“自誕生之日起,兒童就在逐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最後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達到獨立。”

能把父母和子女連線在一起的,從來不是想法行為的一致,更不是甩不脫的負罪感,而是心靈的無限親密,相互付出,彼此成就。

孩子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就算是父母,也不能永遠陪伴,更不應該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聚合,只有父母愛子最後走向分離。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理解,支援,鼓勵,然後放手成全。

願每一位父母都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養育最終的結果是成全。

最後,讓我們一起點亮

【在看】

,分享出去,願每一位父母都能用溫暖的愛給孩子的成長最明媚的底色。

*作者:半牆。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