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怎樣的心理機制?【無方心理】

2021-04-15由 無方心理 發表于 母嬰

受害者有罪論

不僅會出現在旁觀者眼中,還會出現在施害者/加害者的嘴裡,甚至受害者也會有這種傾向。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怎樣的心理機制?【無方心理】

一、施害者/加害者——道德推脫

道德推脫

是指,個體會採用各種認知策略和認知傾向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解釋,從而使人們即使做出了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也不會感到羞愧。

道德推脫共有八個機制,其中

責備歸因

非人性化

機制與受害者有罪論的常見論調非常相似:

責備歸因:透過羅列行為物件的過錯,認為對方本就應該遭到這樣的結果或懲罰,而使自己免除責任,拒絕對對方的同情和移情。

“要不是你穿的那麼暴露,我也不會騷擾你。”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怎樣的心理機制?【無方心理】

非人性化:非人性化則是將行為的物件視為非人,一旦個體在認知上把行為的物件貶低,不將其視為“人類”對待,自然會拒絕對這些物件進行幫助,並且在進行不道德行為時,不啟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自責情緒。

“你這麼討人厭,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活該被我打!”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怎樣的心理機制?【無方心理】

二、旁觀者——公正世界假設

公正世界假設

,指是個體在經歷一系列公正或不公正事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整個世界或社會、或特定社會現象等是否公平、公正等的穩定的看法、態度或信念。

如果這種信念缺失,個體就很難使自己致力於長遠目標的追求,難以遵循社會規範行事。由於公正世界信念在個體適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人們極不情願放棄這種信念,並且一旦遇到例證表明世界是不公平的,無秩序的,他們就會陷入憂慮煩惱之中。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怎樣的心理機制?【無方心理】

三、受害者——個人化/攬責上身認知歪曲

有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受害者會出現強烈的攬責上身的傾向:我遭遇不幸,是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怎樣的心理機制?【無方心理】

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

認知歪曲

——

個人化,攬責上身

的認知歪曲。

攬責上身認知歪曲,即個體將消極事件更多地歸因於自己的過失,而不能客觀分析問題的成因,沒有看到他人也有責任。

攬責上身認知歪曲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可能與個體的成長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等有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