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想明白這10個問題,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2021-07-03由 媽心理 發表于 母嬰

作者 | 劉娜

ID:xsha369

我平時寫教育類文章不少,有讀者問我:“你家孩子優秀嗎?”

言外之意,你說起教育一套一套的,你家孩子成績第幾名。

可能讓人有點失望。

我家孩子自上學起,整體成績都算不上學霸級別。

作為老母親,我認為我家孩子,是個

相對舒展

的人:

他遇到委屈,能夠肆無忌憚地在我們面前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淚,毫不掩飾;

他覺得不公,能有板有眼地指出我和爸爸的問題,用詞準確,反擊有力;

他熱愛太極拳和羽毛球,每週雷打不動都堅持去上課,雖然這些愛好談不上高雅,但他很歡樂;

他適應新環境也很快,我們轉過學,他能很快發現新學校的好處,並自圓其說地讓自己接受當下……

我眼中,他這麼多優點,也可能是老母親的自戀。

但,這也沒有什麼不好:

老母親總覺得娃行,娃好,娃可以,娃說不定真的就行了,就好了,就可以了呢。

自戀還是要有的,萬一都實現了呢。

坦白地說,我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焦慮,崩潰,怒吼,拍桌子,撕作業……

這些壞事,我基本都幹過。

在養娃這條路上,誰還不是摸著石頭過河。

但為人父母,我們不能總是拿“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安慰自己。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我們已不是第一天當父母。

伴隨孩子個頭慢慢長大,我們的心靈也要跟上孩子的腳步,一點點拓寬,一寸寸柔軟。

所以,今天,我想和更多朋友,分享關於孩子的10個問題——

01.

孩子的問題,

都是父母的過錯嗎?

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嗎?

答案是:

NO。

首先,教育是個系統性工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

父母盡職盡責,教育孩子當個善良真誠的人,但孩子在學校卻被壞孩子欺負了,產生厭學情緒。

你能說都是家長的錯嗎?

不能。

我們和孩子都活在連環套裡,教育更是如此。

其次,從天才和瘋子誕生的機率上來說,我們要敢於承認,這世上的確有天賦異稟的天才,也有十惡不赦的壞蛋。

個別惡魔,的確是天生的。

但,我們絕大部分人的孩子,都是普通人。

所以,我們絕大部分父母,都該秉持一個基本的信念:

孩子的問題,我至少承擔一半的責任。

一半的責任,不至於把所有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在過分內疚和反思中,陷入恐慌。

一半的責任,也不會把所有罪責,都推向孩子和他人,在事不關己中,眼睜睜看著孩子跌向深淵。

合格的父母,從承擔50%的責任開始。

那麼,如何承擔這一半的責任,需要從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開始——

02.

怎麼看待,

孩子的不良行為?

心理學上有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撒謊的孩子,是害怕遭到嚴厲懲戒,所以粉飾過錯;

網癮的孩子,是現實中沒有和親人、和熱愛的人物,建立深厚的聯絡;

毫無節制的孩子,是總活在大人的各種要求和限制裡;

殘忍冷漠的孩子,大都遭遇過冷暴力和暴力……

每個一身毛病的熊孩子,其實都在哭著說:“爸爸媽媽,救救我!”

所以,孩子每個階段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是在向父母發出求救的呼籲。

我們看見了問題,陪孩子一起解決,找到方法和經驗,孩子就會在引領中,得到經驗,恢復信心,往前邁一步。

孩子的不當行為,是父母修正養育失誤的契機,藏著父母修行的密碼。

但僅僅知道這一點,還不夠——

想明白這10個問題,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03.

孩子的成長,

是一條直線嗎?

就像人類的歷史,是呈螺旋上升的一樣,

孩子的成長,也是呈螺旋上升的

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拖拉、馬虎、不專注、拖延症,在被家長真正意識到之前,其實都經歷漫長的潛伏期。

問題不是一天養成的,改變也不可能一朝一夕。

很多家長,總想從別人那裡討要一個秘方,一夜之間讓孩子從差生變成優生,從抑鬱變得陽光。

不可能的。

孩子們的改變,往往是前進三步,後退兩步,再前進五步,又後退三步。

但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愛和陪伴,孩子總體在向前。

面對孩子,時間和耐心,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一口吃不了胖子,一夜養不大孩子。

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

04.

你說10000遍,

為什麼孩子仍記不住?

“我每天都在教他呀。”

“我每天都在提醒他呀。”

“我嘴皮子都說破了,但他還是記不住!”

親子關係,忌諱不停說教。

光說不幹,不是好漢。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

簡單說:

閉上嘴,和孩子一起想辦法。

去行動,去探索,去實戰,在不斷經歷中,解決不同問題,在不斷向前中,擁抱更大力量。

當你決定做點什麼,而不是總用說教告訴孩子怎麼做時,孩子已經從你的態度和行動裡,學到了方法和智慧。

行動過程中,還要學會這一點——

05.

你為什麼害怕,

孩子表達悲傷和痛苦?

“別說了。”

“別哭了。”

“有這麼難受嗎?”

“就你整天哭哭啼啼的!”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不少家長對上述口頭禪,張嘴就來。

我們為什麼害怕孩子表達悲傷,或者害怕孩子說出痛苦?

因為我們錯誤地認為,這樣會讓孩子更難過。

真相恰恰相反:

當悲傷表達出來後,就減少了一半。

孩子會在訴說和理解中,得到安慰和鬆弛。

一個真正快樂的孩子,一定是敢於表達悲傷、痛苦和憤怒的孩子。

他沒有壓抑自己的委屈,所以快樂起來才發自內心。

但共情,僅僅是口頭的漂亮話嗎?

想明白這10個問題,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06.

孩子需要的共情,

到底是哪一種?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

“好了,我理解你了。”

“我錯怪你了,好吧。”

這些話,不是共情,而是敷衍。

作為天生敏感的觀察家,孩子能從我們的眼神和語氣裡,洞見我們是真的在聽他們說話,還是在無視他們。

比語言更重要的,是態度。

如果我們內心不真誠,口頭說得再漂亮,孩子也不會上當,反而覺得我們虛偽:

“哼,假惺惺,太討厭了!”

我們只有在孩子面前真誠,才能和孩子真正共情。

那麼,共情的老父老母,就一定是溫柔慈悲的嗎?

07.

讓孩子做到的,

你都做到了嗎?

如果,你像我一樣,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交流過,你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真相:

相比自己遇到的痛苦,孩子們更難過的,是假裝堅強和大度的大人。

父母的隱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罪人。

當我們把“孩子高興”當作最大目的時,孩子也會把“父母高興”當作討好的手段。

這,正是中國式親情“報喜不報憂”的疼痛來源。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你有權利傷心,也不必哄父母開心”。

那麼,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有權利傷心,不刻意在孩子面前假裝開心。

真正的共情,不是虛假的迎合。

而是父母真實的自我,遇見孩子真實的自我。

然後親子關係在順暢裡,開出的愛的花朵。

畢竟,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08.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

特別完美的父母?

假裝完美的父母,會讓孩子在壓力和分裂中,感到失望和憤怒。

明明不相愛了,還在孩子面前扮演恩愛。

明明自私自利,還在孩子面前高舉道德大旗。

明明自己的價值觀非常暗黑,還強行把孩子的三觀掰碎……

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在摧毀孩子內心,對真實、對善良、對希望的信念。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

不要活在虛假的表演裡,而忘記了真實的關係。

我們活在和孩子的真實也有問題的關係裡,孩子會從我們的喜怒哀樂裡,觸控到生命的質感和紋理。

因為,合格的父母,也有說“不”的時候——

想明白這10個問題,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09.

愛孩子,

就是一味滿足嗎?

“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管多了,怕孩子走向極端,不管了,又怕孩子無法無天。”

這種不知所措的恐慌,是很多父母的寫照。

特別是最近幾年,關於孩子抑鬱和自殺的負面新聞滿天飛,讓很多父母特別恐懼。

不要害怕,我們的孩子都會健康長大。

只要我們做好關鍵的一條:

孩子所有的感受(包括好的壞的),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舉個例子:

二胎家庭裡,老二故意摔壞了老大的玩具,老大把老二打了一頓。

父母要怎麼做?

“我看得出來,你非常生弟弟的氣。但是,你要用示範和行動告訴弟弟,怎麼愛護玩具,而不是拳頭。”

前者是情緒接納,後者是行為限制。

然後,父母先示範給老大,怎麼收納放置玩具,怎麼引導老二愛護財物。

肯定和接納,是必須的。

但限制和警告,也是不可少的。

一味縱容和溺愛,對孩子是另一種傷害。

當然,一味的懲罰,也不可取——

10.

孩子的生命力,

來自父母,還是他自己?

適當的懲戒是有必要的。

但過於嚴厲的體罰,甚至暴力,只會適得其反。

因為,當孩子的精力,全部用到如何應對家長的辱罵和毆打上,勢必無法專注於學習和責任。

過度懲戒的真相是:

當父母用一味的羞辱和責罰,來對待孩子時,實際上也剝奪了孩子從內心深處,發現錯誤,反省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

“爸媽已經處罰過了,我不需要再做什麼。”

我們要學會讓孩子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承受自然的後果。

比如,孩子只顧玩,而沒有寫作業,你咆哮如雷,辱罵毆打,罰他寫10遍,不如讓他直接到學校,老老實實接受老師的批評和處罰。

孩子這種生物,絕非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他們的生命力,不來自父母的過度保護和過分羞辱,而來自經歷→實戰→體會→教訓→修正→生長。

為人父母,我們要清楚地知道:

孩子的路,最終還是要他自己走。

我們唯一且重要的任務,是在出發時就把他們領上正路。

路途中的風霜雪雨、打怪升級和彩虹花海,需要他們自己去直面,去感受,去見證,去記錄。

這是生命本身,自帶的任務。

END

想明白這10個問題,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媽心理開通了默薇老師的影片號

趕緊關注起來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