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2021-07-02由 可馨育兒 發表于 母嬰

文/可馨育兒

父母是一種比較辛苦的“職業”,孩子大點後,父母每天起早貪黑接送,擔心孩子獨自上學遇到危險,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後,我見很多家長把汽車、電動車或腳踏車停在學校門口,站立在校門口不停地向裡面張望,等待孩子下學的那一刻,此時的已經差不多晚上八點多鐘了,這是很多父母除節假日的日常操作。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我看到一個影片,一位父母三輪摩托接女兒,她坐在露天車廂,把頭埋得很低,不時用外套遮住臉部,擔心遇到同學被嘲笑。說真的,這樣的場景怨不得小孩,假如被同學見到,不僅得不到理解,還可能給她起外號,譏笑她與父母。

這並非道德問題,學生時代處於三觀未成型的階段,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他們需要多點理解和包容。相信父親關注的是,有沒有把女兒照顧妥當,有沒有給女兒更好的生活,並沒有意識到需要維護孩子的面子。

孩子處於不成熟的年齡,與其說嫌棄父母,不如說嫌棄自己,而父母只是“我”的一部分。當孩子價值觀混亂時,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對外界的認知和見識都是一知半解,對自己“自我否定”,嫌棄自己樣貌、個性、父母等,不能給自己體面、生活和財富,往往會把這種不能得到東西怪罪到父母身上,認為這一切都與他們有關。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相信你們小時候也有過

小孩子中流行著一種“攀比心”,其實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看到別的小朋友玩具、衣服等物品,不管實不實用,寶寶就會囔囔著要買,想把別人有的東西,全部收入囊中。

因為我家就在城郊,中學時跟著父親去城裡賣西瓜,擔心被同學看見,一路上惶恐不安,如果能隱身就太好了。畢業後又重走那條路,發現有另一番美,綠樹成蔭,陽光明媚。當初如果能坦然面對不完美,可能會看不到不一樣的風景,所有現實都不應該用逃避的方式來應對。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後來上了高一,我爸會騎著摩托車來接送,感覺有些拉不開臉面,同學的父母有很多開車接送的,不讓他送我到門口,害怕被同學見到,有一段時間爸爸出差,我要獨自上下學,回想一下,有爸爸接送真好。

父母的愛,平凡而偉大

龍應臺的《目送》中講述有與父親的經歷,她博士學歷選擇教學,第一天去學校,父親開著飼料貨車送她,車子在學校門口的旁邊停下來,他卸下行李欲離開,臨走時從車窗裡探出頭,向女兒真情道歉: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父親送女兒去學校任教,飽含了對女兒的疼愛,滿滿的父愛,他認為不能丟孩子的臉面,一個博士學歷的高材生,應該有更體面的生活,坐著父親的破車來上班,完全不匹配她的身份。他扛下了所有,付出辛酸努力,把孩子送上了“廳堂”,自己卻遠遠望著女兒的背影,佝僂著身子停留在原地,眼神中流露出不捨和牽掛。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一位男孩穿著博士服回到老家,與他的父親合影,不負老人多年栽培。父子倆形成巨大的反差,父親面板黑黢黢的,頭髮稀疏、面色蒼老,衣服和腿上沾滿了泥土,光著腳丫子,像是剛做完活的樣子。

我看到另外一個影片,一位博士後男子年入百萬,他開豪車回家,幫助年邁的父親收莊稼,花生秧打成捆,他扛起從地裡揹出去。老人一生勞作,土地就是他的命,也改變了兒子的命運,只有種地內心才能踏實。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任何時候都不能數典望祖,因為那是自己的出身,孩子出現攀比心理,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寧波有位父親穿工地服裝接孩子下學,拍攝影片的女士問男孩,爸爸穿這麼髒的衣服,你不怕同學見了笑話你嗎?男孩的回答很暖心:

這有什麼好笑話的,我爸爸媽媽又不偷不搶!

小男孩的三觀蠻正的,這麼小的年紀就能理解和體諒父母,一句話感動了父母,那名女士也哭了。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小時候,我不理解父母,長大後慢慢成熟,開始理解一生在農村勞作的父母,他們無法獲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在平凡無趣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理想。他們想擺脫這種局面,但沒有途徑和出路,只要用“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思維方式,把孩子送上更高的臺階,而孩子卻用鄙夷的眼光嫌棄著他們。顯然,父母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疼愛著孩子。

其實,父母並沒有改變,發生的改變的只是孩子,見到過比自己更好的,開始嫌棄自己的完美,也包括父母的不完美。長大後對父母的有了新的理解,接受家庭的不完美,也接受了父母,有父母在是一種幸福,開始變得自信起來。雖然父母是不完美的,但他們已經拼盡所有,展現給了孩子。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我的成長經歷了三個階段

1、過度自信階段

十多歲的孩子,處於青春期,他們有一個通用的名字——青少年。處於一種盲目自信的年齡段,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識,有自我為中心的自我飄飄然,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圍著自己轉,血肉之軀缺少核心和靈魂,既不優秀也沒見過世面,所謂的“理想”是改變世界,驅使別人按自己的要求行事。

2、強自我階段

十五六的青少年,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認知雖然上了一個臺階,但仍然不夠清晰,對未來有一些嚮往。不再跟別人比較,性格有所收斂,慢慢自信起來。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不願跟父母同框,孩子童年的經歷

3、

弱自我階段

成年後,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太自我,否則就會與外界格格不入,甚至發生衝突,遭人嫌棄,自我的個性有所收拾。發現“強中自有強中手”,對自我慢慢產生新的認知,並進行調整,以與周圍的人和事進行融合,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再像過去那樣敏感,經常自我否定,而是變得穩固,自己清楚“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孩子明確自我認知後,他就會把自我評價留給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總之,孩子會在無知到懵懂,再到成熟的認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塑造了人口、性格、能力和態度,慢慢變得穩固,對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更好的生活,到理解父母的不易,這就是成長。或許,他們應該向父母道歉:

爸(媽),對不起,我錯了!

圖片來源網路,只供想象,圖文無關,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