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古藺三種稀有魚類洄游的歷史蹤跡

2021-06-25由 古藺同鄉會 發表于 母嬰

古藺稀有魚類洄游的歷史蹤跡

代元興

富集魚類資源的赤水河河谷深澈,交通不便,而魚類資源由於捕撈人員的知識水平限制,一直以來少有引起重視。

古藺縣的溪河為落差較大的石礫型河流,流量小,魚類資源物種較多,蘊藏量與產量並不很大,不能形成捕撈與養殖產業。

為了探索古藺溪河魚類資源情況,我們將幾十年來收集到的,關於古藺境內三種特殊魚類的情況整理報道,以饗讀者。

鰻 鱺

古藺三種稀有魚類洄游的歷史蹤跡

鰻鱺(Anguilla japonica),是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很多種魚類中的一種,亦稱白鱔、青鱔、鰻魚、蛇魚。國家二級保護的是花鰻鱺是另外一種。他們通常居於淡水中,生殖時洄游到海洋中產卵,產卵後親魚即死去,卵受精後發育成透明的柳葉狀小魚,稱柳葉鰻,經變態發育為成小魚狀,進入淡水中生長,成長至性成熟,復回深海產卵,是為“生於海、死於海、育於河”。這類洄游稱為降河性產卵洄游。鰻鱺富含脂肪,肉質細滑、肉味鮮美,為名貴的經濟魚類,現已開發為養殖物件。

在長江未截斷的年代裡,他們常竄入老四川東南部塘庫及稻田,亦曾零星來到古藺溪河。據老教師們反應,上世紀60年二郎鎮一位教師在赤水河垂釣時,釣獲一尾。曾想再釣一會,將這稀有魚送與某領導,順便談一點感謝別人的私事。不料一位朋友前來觀看時,將鰻鱺魚逃脫於河中,遺憾萬分。此為調查中最早一次蹤跡記錄。

據古藺河喜愛捕撈魚類人士介紹,曾經有人於上世紀70年代在永樂至玉田河段,摸魚獲得一尾青鱔即鰻鱺。又據曾經在煌家溝水泥廠工作的孫亞非同志介紹,1980年左右煌家溝水泥廠建成。幾個職工休息時用石灰毒魚,在鐵索橋電站上游巖壁段撈獲一尾青鱔即鰻鱺。三次記錄,無疑明確說明古藺曾經有鰻鱺魚的分佈與捕獲。長江截留後,鰻鱺的降河性洄游範圍就不能到達四川省了。它們只能游到葛洲壩以下的水域了。

鯮 魚

古藺三種稀有魚類洄游的歷史蹤跡

鯮魚,又稱鴨嘴鯮,馬老鱤。鯉科兇猛魚類,國家二級保護魚類。在我國分佈較廣尤其是在長江流域中,不論是上中下游,還是干支流及附屬的大中小型湖泊、水庫都有鯮魚的蹤跡。屬於中下層魚類,幼魚多在湖泊、水庫等自然水域裡生長,性成熟後每年上溯到江河上游等有急流的地方產卵繁殖。

2004年左右,在二郎鎮上游貴州省仁懷市沙灘鄉與我縣交界河段捕撈獲得一尾。不認識稱為奇異。後被古藺縣二郎鎮龍灘村曾放筏到過湖北等地的捕撈愛好者李廷明識得稱為“馬老鯮”。

胭脂魚

古藺三種稀有魚類洄游的歷史蹤跡

胭脂魚為又稱“黃牌”、“黃潘”,幼魚稱“一帆風順”。為鯉科,吸(亞)口魚亞科魚類。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是中國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種。可以生長到幾十斤。國家二級保護魚類。

胭脂魚早期分佈廣泛,長江流域大多地區都可見到,是著名的高階食用魚類,民間說“黃牌的嘴、青蛙的腿”是食物中的極品。由於人為濫捕導致數量下降,現透過科學繁殖放流已使種群數量穩定回升。

2004年古藺捕魚人員在鹽井河九溪口河段曾捕獲一尾約3兩,不認識。一月後報告水產站。描述說“體型像鯽魚,鰭條很長,有花紋”。無凝是胭脂魚了。

2015年起,國家專案安排,我們間隔地增殖放流胭脂魚到赤水河馬蹄、二郎河段。2020年在敘永縣赤水河鎮有被捕獲。

現在,赤水河一級支流也進行了電站拆除,可能有些國家保護魚類將洄游上來,真誠地勸一下娛樂垂釣人員,加強學習。如果垂釣到保護魚類及時報告並放回河中,別違反了相關法律。

文/圖 代元興

關注我們

沒時間解釋了,快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