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活久見!把藥放床頭,病就好了!?

2021-06-23由 好心情平臺 發表于 母嬰

年初公司新來了一位設計崗實習生小言,他說自己是一名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被該病困擾2年多,腸胃經常不舒服,脹氣、腹瀉、腸鳴頻繁,又檢查不出來什麼問題,吃了好多消化科醫生開的藥都不見效。

上個月,小言聽從華醫生的建議,在平臺開了一款可以改善腸易激症狀的抗焦慮藥,端午假期回來,華醫生問小言腸胃不舒服有沒有改善,小言的回答讓我們都哭笑不得:

“因為是精神類藥物,我有點怕,拿回去就扔在了床頭櫃,都沒開啟過。

但神奇的是,每天只是看著它,我的腸易激症狀就好了很多,幾乎不再脹氣、腸鳴,拉肚子的頻率也少了!只有特別緊張的時候,比如這次端午回家相親,肚子才有反應。

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難道這個藥這麼神奇,供起來看兩眼,就能起作用?

還有同事嘲諷華醫生:“人家根本就沒病,被你給誤診了,幸虧人小言沒吃”。

但小言疑惑地說道:“可是我之前確實經常感到明顯的腸胃不舒服,把藥帶回家後才好多了。”

面對挑戰,華醫生不為所動:“這是因為藥物帶來了安慰劑效應”。

活久見!把藥放床頭,病就好了!?

神奇的安慰劑效應

談安慰劑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是什麼是安慰劑。

某些情況下,醫生給患者開的並不是藥,而是水、麵粉或者糖丸,只是做成了和藥一樣的片、丸、針劑或者口服液體,然後“欺騙”患者,這個藥吃了就好了,這時候,醫生給患者開的就是“安慰劑”。

按說,這些安慰劑中並沒有任何有效成分,對疾病和患者應該沒啥作用,但這些患者使用安慰劑後,他們依然會感到自己“被治療了”,醫生也發現,使用安慰劑後,患者的症狀會有或多或少的減輕,這就是安慰劑效應。

或許有讀者會疑惑,前面,小言並沒有真的把藥吃下去,為什麼也會出現安慰劑效應呢?

要想解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了解安慰劑的作用原理。目前,學界對於安慰劑的作用原理主要有2種說法,分別是條件反射和預期:

① 條件反射:

這個詞源於我們熟知的“巴甫洛夫的狗”,本來狗見到食物會分泌唾液,聽到鈴聲並不會分泌唾液,這是狗的自然條件反射;但是,巴甫洛夫經常讓鈴聲與食物一起出現時,或者讓鈴聲先於食物出現,久而久之,狗就會將鈴聲與食物聯絡起來,聽到鈴聲,就會條件反射地分泌唾液。

這一現象延伸到安慰劑上,可理解為,我們之前生病,吃了藥物之後,病情就會有所好轉;當吃了與藥物形態上相似的安慰劑,這個條件反射鏈被啟用,我們的生理上也會出現物質調動,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活久見!把藥放床頭,病就好了!?

② 預期:

如果我們對使用某一物質後的症狀改善情況有一個很積極的設想,當你使用該物質後,你的身體內部會自動調動儘可能多的資源去滿足你的這一設想,並且你的感覺和注意也會更傾向於好的方面,甚至還可能不自覺地遮蔽掉痛苦,讓你感覺使用該物質後,症狀改善了許多。

透過設計崗實習生小言的自述,我們最終確定,是小言的積極預期引起了安慰劑效應:

我之前吃過好多藥都解決不了腸易激症狀,甚至放棄治療了。直到有一次,公司邀請到數位國內頂級精神心理專家為我們內部培訓時,他們提到,有些抗焦慮藥也可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徵,或許,由於這是出自國內頂級精神心理專家之口,我瞬間心動了,對這個藥帶來的治療效果充滿期待。

拿藥之後,雖然沒吃,但當我再次出現腸鳴時,我就會想到床頭的帕羅西汀,並對我的肚子說,再叫我就吃藥把你給滅了!結果腸子“認慫”,很少再打擾我的生活。

結合小言的自述,我們不難看出,小言聽完國內頂級專家的建議後,對這個藥物療效有非常高的期待,並買了藥放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實現“藥物攝入時間的自主可控”。雖然實際上,小言並沒有吃藥,但在他的認知裡,藥是隨時可以吃,吃了就能起效的,這種心理作用同樣有改善症狀的作用。

巧用安慰劑,藥效最大化

其實,安慰劑效應在我們日常的疾病治療中並不罕見,尤其是精神心理領域,安慰劑經常能夠給患者帶來症狀的減輕和緩解。比如:

抑鬱症:

有學者對安慰劑治療抑鬱症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對於輕中度抑鬱症患者,安慰劑可顯著減輕症狀;有個研究還發現,看抗抑鬱藥的廣告時間越長,次數越多,患者吃藥以後,抑鬱症狀改善的幅度會更大。

精神分裂症:

一項針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發現,30%的患者對安慰劑有明顯的症狀減輕反應,提示安慰劑效應也存在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

活久見!把藥放床頭,病就好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安慰劑效應說到底就是一種心理暗示,那既然有人會因為藥物有效的心理暗示而症狀減輕,就也會有人因為反向暗示出現糟糕症狀。現實中,就有部分患者在得知藥物可能出現某些副作用後,因為對藥物副作用的恐懼與擔憂,自己的身體也出現相應的不良反應,這種現象被學界稱為

“反安慰劑效應”

如果你也像小言一樣,想象豐富、喜歡自己發揮、容易受暗示,現在又存在心理精神障礙,需要吃藥,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幾條建議:

1.瞭解並相信“反安慰劑效應”。

以往研究發現,有超過75%的患者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反安慰劑效應”;有學者發現,教育患者有關反安慰劑效應的知識,提前告知他們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恐懼和預期,可能會讓自己生理上出現相關不良反應這個事實,有助於消除一些心因性的副作用。

2.關注積極事物。

這是心理諮詢中的常用手段,是指心理諮詢師對個體的言語和行為積極、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關注,並讓來訪者意識到這些,幫助來訪者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識。我們把它用在自己身上,應多去關注我們周圍積極向上的事情,正性行為與想法,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我們的身體也會因此變得更健康。

3.時常展現笑容。

這並不是一句雞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生理體驗會啟用我們的心理感覺,比如,當我們臉上出現笑容時,不管是否刻意出現,它都會增加我們的愉悅感。而正性的情緒會讓我們去關注更多的正性事物,減少對負性事物的關注,讓安慰劑給我們帶來更多益處。

4.按醫囑服藥。

安慰劑起到的作用有限,且任何疾病都是有生理基礎的,根據醫生的治療方案按時服藥,可以真正改變我們的生理狀態,使它往正常方向恢復。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出現安慰劑效應,就可以不服藥、不接受治療,還是要聽從醫囑,按時按量服藥,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最後,聊聊小言,和小言接觸了有快半年,他給大家的感覺都是陽光、積極、好似沒有煩惱,經常被誇幽默,做事也很理智,是部門的新晉“開心果”。但經過幾次深入聊天,我們會發現,他其實非常容易感到焦慮,遇上著急的事、學校考試就會感到軀體不適,情緒很敏感,容易受別人影響,這些情況如果他不主動表達,周圍人也很難覺察到。

類似小言這樣的“開心果”肯定還很多,我們鼓勵大家有什麼情緒要及時宣洩、有不開心的事應找親友或者心理醫生或治療師傾訴,周圍的人應該給予尊重和理解,併為他/她提供支援,讓我們的“開心果”能真正天天開心!

參考文獻

1。Is the Placebo Powerless? — An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Comparing Placebo with No Treatment

2。Guevarra, D。A。, Moser, J。S。, Wager, T。D。 et al。 Placebos without deception reduce self-report and neural measures of emotional distress。 Nat Commun 11, 3785 (2020)。

3。Gender is a proven predictor of the placebo response and also exerts some influence on the nocebo response, in one conducted study on the aggravation of symptoms of nausea, women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conditioning and men to generated expectations (Hauser et al。 2012)。

4。Planès S, Villier C, Mallaret M。 The nocebo effect of drugs[J]。 Pharmacology research & perspectives, 2016, 4(2): e00208。

5。Ak, A ,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the placebo/nocebo response: A systematic review - ScienceDirect。”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28。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