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何鋒 | ​​何家臺巷印象

2021-05-25由 週記 發表于 母嬰

何家臺巷印象

國網襄陽供電公司   何鋒

我在何家臺巷這條老巷裡生活了三十多年。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講‘’民國初期,因此地離漢江邊的碼頭較近,來此謀生的一戶何氏七兄弟就此定居了下來。斗轉星移,子子孫孫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以何姓為主的這條老巷。“ 最初這條老巷由於地勢較低,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年年被洪水所淹,一部分居民便在巷的東南角用土壘起高臺子,以避洪水,日積月累,土臺子壘的越來越高、越來越寬,待洪水退去後,躲在臺子上的人索性就在上面蓋起了房子生活了下來。臺子上和臺子下本就是一家,再遇洪水或是內澇,臺子下住的人便會搬到臺子上來暫住一陣子。於是這條老巷就構成了東高西低的地勢。

何鋒 | ​​何家臺巷印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緊臨這條老巷的南面建起了一個國有大型商場,為解決商場職工住房問題,此時住在巷北的人口較少,政府便徵下這條巷的北面一大片土地蓋起了幾棟職工生活樓,建起了商場家屬院,而在巷南另又劃出一塊地給巷北遷來的人口居住。

之所以我把老巷分為巷北和巷南,因為巷子裡有一條由東向西,蜿蜒而出的一條約有七百米的巷道將這條老巷清晰地分隔開來,似乎也把屬於各自的群體分離了出來。

以何姓為名而形成的何家臺巷由此更加壯大且正式固定了下來。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老巷的周邊又相繼建起了省二建公司家屬院、市五金公司家屬院、市中醫院家屬院、建行綜合辦公大樓、內燃機配件廠等等,老巷已然處在了古城的中心腹地,被城市的繁華所包圍,歲月輾轉已近百年。老巷看似被這不長不寬的這條巷道所分隔,其實不然。巷南而居雖人口稠密,但每家各戶房前屋後總有一條羊腸小道,小道的一頭與巷道相連,而另一頭相互交錯與彙集到商場的方向、與城市的主幹道而相通,由此商場職工們每次總是抄著近道上下班,穿過這條巷道,路過每家的房前屋後,來來往往,在路上與原住居民常有相遇,互相總會熱情地打個招呼,家裡有子女在一個片區上學的,會駐足聊上幾句,更有甚者往家裡拉、要請客吃飯。

何鋒 | ​​何家臺巷印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住在臺子上的有戶人家做服裝生意賺到了錢,買了臺黑白電視機,晚上在自家院子裡搭了個臺子,將電視搬了出來,巷子裡的很多大人們前來湊熱鬧、看稀奇,有說有笑。我們這一幫小夥伴兒們,自帶著小板凳擠在前三排,個個目不轉晴地盯著電視看,不知道電視裡放的是啥節目,但小院裡熱鬧的人群,每個人燦爛的笑臉卻是記在了心裡。在古襄陽城裡的老巷生活,看著人來過往,故事也就漸漸多了。

END

主編:周建春    編審: 胡春   天堂    姿姿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瞭解更多內容▼請關注新時代文學

何鋒 | ​​何家臺巷印象

把時間交給

閱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