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劉秀為何被稱為“成語大王”?

2023-01-05由 夏天x幸運可樂zz 發表于 歷史

#在頭條看見彼此#漢更始元年(23年初),社會動盪不堪,太子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因為抗擊王莽屢立戰功,劉秀被劉玄封為“蕭王”。第二年劉秀率兵戰勝起義軍於鄔,封降兵渠帥為列候。到渠帥對劉秀並不放心,他擔心劉秀對他的封候只是假意,來日會找個機會謀害他。劉秀知道後,為了使其放心,便採用安撫之計,下令那些投降計程車兵回到他們本部統領的旗下。劉秀本人也經常自己單獨騎兵巡行各部,沒有任何戒備之心。這樣一來,那些投降的人不再擔心了,而且經常三三兩兩的在一起說:“蕭王推己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麼?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推心置腹”一詞由此而來。

東漢建立之初,割據勢力嚴重,農民軍較為活躍,劉秀用五年多時間,基本統一全國,只剩下甘肅的傀器和四川的公孫述兩大軍閥。二人表面稱臣,事實上各懷鬼胎。劉秀整頓和休養苦戰多年的部隊,對將領們說:“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後來,劉秀終於發兵,消滅兩國,成語“置之度外”由此而來。

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出自劉秀之口,在《後漢書·馮異傳》詔文有這麼一句“赤眉破平,土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馮異,字公孫,曾經是王莽的手下,後來又依附劉秀,為劉秀立下許多汗馬功勞。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馮異官居徵西大將軍,會同大將鄧禹、鄧宏鎮壓赤眉起義軍,因兵敗退守澠池一帶。他們在澠池一帶築城堅守並與赤眉軍約定再戰,後來赤眉軍大敗。漢光武帝聞報大喜,當即下詔嘉獎。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由此而得。

建武六年(30年),馮異到京城洛陽,朝拜劉秀。劉秀隆重接待了他,並向文武百官介紹說:“他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將,為我在創業的道路上劈開了叢生的荊棘,掃除了重重障礙,平定了關中廣大地區,是個有功之臣啊!”因此,便有了“披荊斬棘”這一成語。

此外,與劉秀有關的成語典故還有:樂此不彼、糟糠之妻(宋宏)、聚米成山(馬援)、垂於竹帛(鄧禹)、克己奉公(祭遵)、疾風之勁草(王霸)、得隴望蜀(岑彭)、北道主人(鄧晨)等。

漢光武帝劉秀是一個十分喜歡農業耕種的皇帝,他稱帝之後以柔術治理國家,並開創了東漢的“光武中興”,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而且他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創造成語最多的皇帝。

劉秀為何被稱為“成語大王”?

光武帝劉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