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認知差距無法彌合

2022-10-02由 重生與更新 發表于 歷史

網路大V和眾多自媒體對全球熱點的分析解讀,引發了全國人民的熱烈參與,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兒,一方面說明了我們國家基本脫貧,正逐步成為發達和強大國家;因為,只有絕大多數人溫飽甚至富裕了,才有興趣去關心國際大事。另一方面,由於認知侷限性,還有一些不能說的原因,導致了“被認知、被帶節奏”,引發了思想混亂和撕裂。本來言論自由,各抒己見是好事兒,很多新思想都是這樣產生的,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研判能力是最基礎的知識,但是,一旦一個人有了“先入為主”的動機,一切都不合常理了。所以,頻頻翻車也就司空見慣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從來就沒有一個認知的統一標準。因為我們從來就被動的接受了“諸子百家”。而對於真正的寶貴的思想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方說老子,老子是完全可以和西方哲學家媲美的智慧哲人,西方人對老子的思想如獲至寶,而我們卻棄之如敝履。

我們往往把不同意見的“對錯”看得比結果更重要。

有的人對於一些熱點的分析研判先有立場,有的人主要依據“資料”對比;這就是典型的“唯物論”作風。他們的依據就是能看的見的。比方說國家的體量,經濟質量,軍事規模,武器的數量和先程序度。

而有的人則是從看不見的角度切入。比方說軍事行動的正義性、合理合法性,以及那些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這二者的差別頗像“內因和外因”的關係。而且,權衡利弊的時機是隨著各種因素變化而變化的,初期的主要矛盾,後期可能變成次要矛盾。初期的戰略方針,後期可能變成了預期設定的阻礙。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比方說正義性;而有些東西則是需要隨時調整的,比方說戰略戰術和策略。

老話說:話不能說太滿。否則沒有迴旋餘地。常識告訴我們:凡是先有立場,說話慷慨激昂者,極具煽動性,迎合意味明顯,他們所講的都應該仔細分辨,多看少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