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代城市是如何為幾十萬人供水的呢?

2022-02-05由 丹青拾珠 發表于 歷史

水是生命之源,有沒有水量穩定、水質較好的水源決定著一個城市的興衰,那麼古代的城市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古人除了利用天然河流、湖泊、池塘,還開鑿了大量的溝渠,修建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城市供水管道系統。

我國發現的最早完整供水系統,是東周陽城的地下輸水管網。陽城位於現在的河南省登封縣告城鎮,陽城是當時軍事重鎮。古人透過在地勢較高的地點開鑿水渠作為水頭,利用陶製直通管、三通管、四通管鋪設地下輸水管道,將城外的水引入城內。並配備有完善的澄水池和閥門坑等設施,保證了供水水質。

鑿井取水也是古代解決城市供水的重要措施。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水井,位於長江下游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第二文化層,距今已有5700年。

到夏商時期,水井的開鑿利用已經非常普及。例如河南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湖北楚都紀南城遺址都發掘出相當稠密的水井分佈。

古代城市是如何為幾十萬人供水的呢?

河姆渡遺址水井

城市選址往往遵循“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因為離地表水源不能太近,所以大多采用開鑿水渠的方式引水。比較著名的有唐代開鑿的成都金水河,引岷江水進入成都市,直到解放後還在發揮作用。

古代城市是如何為幾十萬人供水的呢?

靈渠

因為中國的夏季多雨而冬季乾旱,所以築壩攔水作為水庫,也是有效的供水方式。例如漢長安城的昆明池、漢晉時期洛陽的千金碣、唐宋時期的杭州西湖、清代北京的昆明湖。

古代城市是如何為幾十萬人供水的呢?

古代的攔水壩

古代的城市水系和管網無論如何發達都不可能像今日的自來水一樣,通達到每家每戶,更不可能你每家每戶都鑿井。在街市上拉車或挑擔賣水的行業也就應運而生,成為城市供水的補充。例如明朝、清朝時期,專門供應皇宮用水的金水河淤塞廢棄,但皇宮仍舊把玉泉作為飲用水源,就只能靠水車從玉泉山馱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