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全粵村情-樂昌市梅花鎮單竹逕村

2022-01-24由 機山閒人 發表于 歷史

單竹逕村,位於梅花鎮北部,距離鎮政府約7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玉井、江家、雙橋村等。因村莊周邊生長著許多當地稱為單竹的大棚竹而取名單竹逕。該村始建於約明崇禎三年( 1630年),因羅姓祖先從梅花山背村分村遷移到此地而形成。

全粵村情-樂昌市梅花鎮單竹逕村

單竹逕老村

該村坐落於粵北石灰岩山區。村莊聚落坐西南朝東北。1982年,在原老村莊右側上移200多米的山坡上重建了新村,全部房屋採用紅磚水泥鋼筋結構。主要山嶺有背夫山,在該村境內海拔600米。主要山塘有坑尾塘等7處。

村落形成時屬乳源縣武陽都雙橋鄉。清代仍屬乳源縣武陽都雙橋鄉。1941年,屬乳源縣四區雙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乳源縣第四區;1952年,屬樂昌縣第七區; 1958年, 屬樂昌縣梅花公社; 1983年, 屬樂昌縣梅花區公所; 1986年, 屬樂昌縣梅花鎮; 1994年, 屬樂昌市梅花鎮; 1998年至今,屬樂昌市梅花鎮關春行政村。

全粵村情-樂昌市梅花鎮單竹逕村

單竹逕新村村貌

世居村民主要為羅姓。據《羅氏族譜》記載,羅妊祖先於明初從福建上杭遷移至廣東英德,爾後轉遷至乳源梅花山背。約明崇禎三年,念三郎後裔從梅花山背村分村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428人,其中男性215人,女性213人; 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8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300人;農村留守兒童12人;生活主要依靠農業收人30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128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該村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兼種玉米、紅薯、馬鈴薯、花生、小麥、高粱、大豆,兼營林業,養豬、雞、鴨等。現時經營以農業生產和外出打工為主,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反季節蔬菜,兼種單季稻、玉米、花生、紅薯等,兼營林業。20世紀70年代,村民為附近的南嶺煤礦蔬菜隊種植蔬菜供應礦區; 80年代,部分村民開採小煤窯致富; 90年代後,青壯年人以外出打工為主。村民主要收人來源為農林業生產、商業經營和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自然資源主要有石灰石、鐵礦、煤、古樹、毛竹等。特色農產品有花生油、禾花魚、山地雞、野山茶油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春節有黃餈粑,端午節有粽子,中秋節有春餈粑、糙米餅、釀辣椒、花生豆腐等。

全粵村情-樂昌市梅花鎮單竹逕村

老書房

該村交通便利,昔有西京古道,現有省道S249線、縣道X357線公路和坪梅鐵路從村旁經過。村於1968年通電,1996 年通電話,2009年通自來水,2010年通網際網路,2013 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15年有關春中學附屬小學,6個年級,6個班,在校學生389人,教職工30人。該村有一個籃球場,一幢村民活動中心。

該村現存宗祠為羅姓祖祠。始建於清代,重建於1982年。為仿清代建築風格,設頭門、中門、後廳,三進兩廊,風火牆,磚木、瓦面結構。現仍作宗祠使用。

記錄該村歷史沿革的資料有《羅氏族譜》,由羅姓族人於1996年重修。內記載有羅姓家訓二十條等內容。主要宗族活動為每年清明節集體祭祖,外出族人均回鄉參加。

當地村民供奉本坊(土地神)、關公、觀世音。村民每逢節日都會帶上供品前去祖堂和附近的寺廟祭拜,一年參加一至二次當地舉行的廟會,即許文書和還文書活動。村中如有老人去世,會舉行守靈、出葬、下葬等儀式。守靈儀式在祠堂舉行,也稱“做功德”。村民還會擇時打醮、安龍神、許願、還願等,祈求平安。

全粵村情-樂昌市梅花鎮單竹逕村

除傳統節日外,當地還流行過“六月妹子節”。這個節日熱鬧非凡,出嫁女為了回孃家會見姐妹都要精心打扮番, 回到孃家主客 互訴離別之情。 孃家為了表達對出嫁女兒的深情厚誼,要操辦豐盛的宴席,煮新禾米飯,磨新鮮玉米餈粑,釀新鮮豆腐或釀新鮮辣椒,煎新鮮禾花魚等給出嫁女兒吃,謂之“嘗新”。同時,出嫁女兒會與主人一一起做飯菜,邊幹活邊敘舊,充滿融洽祥和的節日氣氛。此外,還有過“鳥節”等習俗,據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為“鳥節”。這天,家家戶戶會把蒸好的餈粑切成細粒搓成果狀,然後成串地粘在竹枝或樹枝上,清晨就把串好餈粑的竹枝或樹枝插到村前屋後的菜地裡,任由鳥兒去啄食。據說鳥兒吃了樹枝上的餈粑之後,就不再糟蹋莊稼了,是年就會五穀豐收。過了“鳥節”,村民便開始春耕播種。村裡有驚蟄撒石灰滅蟲和“炒蟲”習慣。所謂“炒蟲”,其實是炒五穀雜糧,寓意“五穀豐登”。

1980年,因附近坪石礦務局一礦在當地挖煤,造成地表水慘透,致使全村民屋倒塌。1982年, 經當地政府調解協商,決定全村搬遷至右側半山腰重建新村,原老村只剩下大門祖廳。現新村上下進出與縣道相連,出入交通便利。

全粵村情-樂昌市梅花鎮單竹逕村

文字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圖片來源: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