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德國人眼中的靜坐戰爭

2022-01-15由 楚風1632 發表于 歷史

在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後的第二天(9月3日),法國也宣佈參戰,之後不久,英國也參與進來,西線戰事由此展開。

希特勒的《關於進行戰爭的1號訓令》對於西方國家是這樣說的:“務必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推到英國人和法國人身上。對於動作不大的越境行動,應該以純粹的區域性行動作為迴應。我們答應保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的中立地位,這一點應該予以尊重。如果英國和法國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那麼對西線武裝力量而言,要儲存兵力,以便為勝利結束對波蘭的作戰創造有利條件。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儘可能多地消滅敵軍的武裝力量及其經濟潛力。但只有接到我的命令後,才能發動進攻。如果西方國家破壞比利時等國的中立地位,陸軍應該扼守西方壁壘,做好充足的準備,防止其遭受北面的迂迴。”

德國人眼中的靜坐戰爭

由此產生的西線任務主要由特爾·馮·萊布上將指揮的西方集團軍群完成。該集團軍群共有8個基幹師和25個後備師,然而,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戰鬥訓練,這些軍隊都不具備充分的戰鬥力。儘管作為西方壁壘的齊格菲防線遠遠沒有馬其諾防線堅固,並且還有一部分尚在構築當中,但西方集團軍使用的兵力仍舊不足。德軍最初的兵力部署如下:由多爾曼上將率領的第7集團軍沿著巴塞爾到卡爾斯魯厄一段的萊茵河部署;由維茨萊本上將率領的第1集團軍在萊茵河至盧森堡邊界之間佔領著西方壁壘。由男爵哈梅爾施泰因率領的“A”戰役叢集防守著韋瑟爾以南的德國與各中立國之間的邊界。

在回憶錄中,丘吉爾的說法完全正確:“自從慕尼黑危機以來,德國的實力大大增強,但在波蘭被征服前,西線的局勢仍讓德國最高統帥部憂心忡忡,十分焦慮。只是因為希特勒專制果敢,而他的政治判斷也屢屢得到證實,從而在軍民中產生威望,這才慫恿或迫使將軍們去承擔他們原本不願意承擔的風險。”

法國在宣戰之後,並沒有馬上出兵,它只打算防守法德邊界。法軍在充實馬其諾防線兵力的基礎上,還在其背後部署了兵力不大的“掩護軍”。對於法軍來說,整個陸軍的動員工作大約需要三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完成,而且在法國人看來,這一期限很難縮短。而且,英國遠征軍的兩個師要在10月的第一個星期才能抵達歐洲大陸,另外兩個師則要到10月下半月才能抵達。至於英國的其他師,就更指望不上了。這也是法國人不進攻的理由之一,因為他們不想獨自承受這一系列行動帶來的所有負擔。除此之外,他們還對德國人巨大的空中優勢憂心忡忡。基於此,他們希望儘可能避免主動進攻。

德國人眼中的靜坐戰爭

因此,法國人只是在西方壁壘前進行了一些區域性衝突。而德軍又收到命令要謹慎行動,於是法國人輕鬆地佔領了兩個突出的地段,也就是薩爾布呂肯西南的瓦倫特地段以及薩爾布呂肯和普法爾茨森林之間的邊界突出部。9月13日,法軍再次對後一地段展開攻勢,德軍一度十分惶恐——他們擔心法軍會向茨韋布呂肯方向挺進。於是匆匆忙忙地調遣預備隊趕往受威脅的地段。但後來卻被證明是虛驚一場。

德波戰爭結束後,從東線空閒下來的德軍兵團陸續西調,10月3日,法國人開始從他們所佔領的大部分邊境地區撤退。他們不想讓前方的兵力遭受突襲,於是退回了國界線,個別地方還退到了國界線內。德軍匆忙追來,法軍野戰陣地鬆散的工事構築讓他們大為吃驚。

10月1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戰報,德軍在西線的損失為196人陣亡,356人受傷,144人失蹤。期間總計俘虜了689名法國人。該資料表明,當時兩國航空兵的行動十分有限,並沒有超出偵察飛行的範圍。法國人要求英國人停止空襲德國,因為法國的工業企業沒有防護措施,他們擔心遭受德國的報復性襲擊。

儘管法國人一心想保持這種不戰不和的中間狀態,但希特勒的新計劃早已考慮成熟。因為在波蘭迅速取儘管法國人一心想保持這種不戰不和的中間狀態,但希特勒的新計劃早已考慮成熟。因為在波蘭迅速取勝,他決定儘快進攻西方。9月底,他將這一決定通知了海陸空軍總司令。對於這一決定,布勞希奇上將強烈反對。和其他陸軍領導人一樣,他感到很失望:希特勒曾向他保證,只向波蘭發動戰爭,如今他的計劃已經全盤落空。在他看來,希特勒的決定是不恰當的,因為西線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更讓布勞希奇惴惴不安的是,想在西線發起進攻,就必須破壞德國曾鄭重承諾過的比利時的中立地位。德國將會因為破壞中立再次被仇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仇視曾改寫了德國的命運。即使將這些都拋諸腦後,他和總參謀長依然認為沒有進攻的必要。因為法國不願發動戰爭這一點已經昭然若揭,而且也沒有跡象表明法國想要改變這一立場。相反,許多事實證明,法國人認為戰爭毫無意義,迫切希望早點結束戰爭。除了這些政治性的考量之外,布勞希奇上將在軍事上也有著同樣的憂慮。他並不相信德國陸軍已經強大到能夠在西線大獲全勝。

德國人眼中的靜坐戰爭

儘管他強烈反對,但他深知,以政治上的理由去說服希特勒完全是徒勞的,於是他決定以一個軍事家的身份向他表明自己的顧慮。布勞希奇的擔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在波蘭作戰時,各坦克兵團已承受了很大負擔,現在急需整編和休整。應該將輕裝師改編為坦克師。至於預備隊師和後備師,雖然數量眾多,但並未完全做好進行防禦行動的準備,更加無法進行進攻。他們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訓練,裝備也應該更加現代化。他還指出,在波蘭作戰時,一些準備不充分的師已經暴露出缺乏進攻精神的缺點。這些話恰好戳到了希特勒的痛處,讓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因為這些批評攻擊的是納粹教育的成果,而希特勒認為自己是負責這種教育的,並確信它已經產生了很好的結果。觀點的不同讓希特勒和布勞希奇之間產生了矛盾。其實,他們之間的分歧早就存在,現在不過是公開化了,在之後的戰鬥領導過程中,這種矛盾將更加尖銳。

總而言之,希特勒在軍事方面下定決心後就不容反駁,尤其是他於10月6日提出的和平建議沒得到西方國家的響應後。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再次下達訓令,訓令指出:

一、如果近期事態表明,英國和法國無意結束戰爭,那我將很快採取積極的進攻行動。

二、長期等待造成的結果,並非取消比利時或荷蘭的中立,而是眼看著敵人的實力越來越強,各中立國將對德國最終獲勝喪失信心,這也不利於吸引義大利作為我們一方的盟友。因此,為了繼續實施軍事行動,我命令:(1)在西線北翼做好準備,準備穿越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的領土,要集中兵力,儘快實施這次進攻;(2)此次戰役的目的是儘可能消滅法軍及其盟軍中較大的兵團,同時儘可能多地佔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領土,以便日後在與英國展開空戰和海戰時建立基地。

之後,陸軍總司令不顧自己的顧慮責成總參謀部擬定了《關於戰略展開的“黃色計劃”訓令》,並於10月29日簽署了這一訓令。

雖然陸軍總司令按照希特勒的吩咐執行了,但他仍未放棄阻撓這一命令的初衷,他找到了完備的觀點,並得到了眾多身居高位的陸軍將領的支援。他們都認為,現有德軍的兵力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當敵人阻止我們的進攻後,可能會遭遇災難性的陣地戰。

當然,希特勒不會聽取軍人們的主張,但他希望的進攻也沒能在秋季展開。11月7日,在聽取天氣情況和運輸情況的報告後,他下令將開始進攻的日期推遲了三天。1939年11月9日至1940年1月20日,他又連續將戰役開始的日期推遲了十二次。後來,1939年的寒冬來臨,希特勒不得不將進攻的日期推遲到了1940年的春天。

不斷推遲進攻的日期就如同神經戰一般,摧殘著軍隊和陸軍總司令部。最受影響的是戰鬥訓練,根本不可能制定長期的訓練大綱,因為每天都在等著戰爭打響。即使是調兵去射擊訓練營地,也要考慮到能否及時在出發陣地地域內集合。很長時間裡,司令部和軍隊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不過,那個冬季,德軍為訓練和組建兵團所下的功夫還是要遠遠多於法軍。

德國人眼中的靜坐戰爭

希特勒知道,人們對他的企圖有著強烈的牴觸情緒,而且並非只有陸軍首腦是這樣想的。這一點,從10月9日訓令中傳達的政治性就可見一斑。對於一個軍事命令而言,這種政治性論據是很奇怪的。1939年10月23日,他向陸軍和空軍的著名將領,還有海軍將領進行了長篇講話。面對這些軍事專家,他當然不能有任何非議。他甚至還說了一些恭維話,說“現在的統帥部比1914年的好得多”。最後,他援引了一些古代的戰例,希望從思想上拉攏他們。希特勒想讓大家明白,如果德國想奪回生存空間,那麼就勢必要與西方發生衝突。在他看來,任何其他的道路都將把國家引向滅亡。如果放棄對外部世界使用武力,那就要限制生育率,而這是最懦弱的做法。他之所以建立武裝力量,絕不是為了養兵不用。正如他所說,“我永遠都有決心投入到戰鬥中”。

在他看來,國際局勢也迫使他們行動起來。誰也不知道,掩護德國的德蘇條約還能持續多久。雖然在加強敵方陣營的行動中,美國目前還未發揮重要作用,但時間對敵方有利,如果力量對比中德國處於劣勢的話,敵人永遠也不會締結和約。毫無疑問的是,如果英法兩國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們必然會進攻,並向比利時和荷蘭施壓,讓他們倒向英法一方。那時,魯爾州作為德國的重要地區,就會面臨最大的危險。

據他說,突擊西線並不意味著一次單獨的作戰行動,而意味著整個戰爭的結束。他對德國武裝的戰鬥力很有信心。當聽人說德軍不中用時,他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我不能容忍任何人說德國武裝力量存在任何瑕疵”。任何情況下,統帥部都應該是態度堅定的榜樣。

在這次演說中,希特勒還將自己放在首要地位:“作為決定性因素,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是不可取代的。對於我的才智和決斷力,我深信不疑。戰爭永遠應該以消滅敵人作為終結。如果有任何其他想法,都是不可饒恕的。”他以肆無忌憚的態度主宰著德國人民的命運。“在我的領導下,德國人民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雖然現在全世界都仇視我們。但我要用這一成就作為賭注,在勝利與滅亡之間進行選擇。我選擇了勝利,我的決心永不變更,我將在最有利的時機儘快進攻法國和英國。”

希特勒從未說得如此直白。每個聽他講話的人都已瞭然於心,現在由瘋子領導的德國人民只能等待著勝利或者失敗。

與此同時,戰場的局勢仍很平靜,肩負著捕捉俘虜任務的偵察兵仍在繼續搜尋,統帥部則忙於蒐集關於敵軍編制、配置和法軍士氣的情報。10月中旬前,英國的4個師在莫爾德和巴約爾之間的比法邊界處佔領了陣地,這裡離戰線很遠,有一條綿延不斷的防坦克壕,間隔1000米的永備發射點以側射的火力掩護著它。該陣地於1939年冬季建成,作為馬其諾防線的延續部分,用於防止德軍經過比利時進行突襲。11月起,每三個星期就有一個團抵達達薩爾河的戰線,5月初,大批兵力在此完成集結。

12月,之前抵達的部隊在法國被整編為5個師,1940年初,英國又來了5個師,這樣看來,英國遠征軍已經有10個師。在後方,英軍還修建了50個水泥跑道的機場。如果說英國和德國都為這場冬季即將開始的行動做了充足的準備,那麼,法軍則完全沒有任何行動。法軍統帥部計劃,要在1941年秋才開始進攻。他們並不怎麼相信敵人會進攻,所以軍隊也沒有作任何戰爭的準備。當時法12月,之前抵達的部隊在法國被整編為5個師,1940年初,英國又來了5個師,這樣看來,英國遠征軍已經有10個師。在後方,英軍還修建了50個水泥跑道的機場。如果說英國和德國都為這場冬季即將開始的行動做了充足的準備,那麼,法軍則完全沒有任何行動。法軍統帥部計劃,要在1941年秋才開始進攻。他們並不怎麼相信敵人會進攻,所以軍隊也沒有作任何戰爭的準備。當時法國人用“奇怪的戰爭”來描述這一事態,足見法國人對於祖國和戰爭的態度。在戰爭爆發後,丘吉爾即以海軍大臣的身份成為英國戰時內閣的一員,並從一開始就爭取儘可能積極地開展軍事行動,同時他也意識到,法國自1918年後發生了很大變化,並對此憂心忡忡。9月18日,他寫信給張伯倫首相:“我之所以迫切希望我國按照50至55個師的規模來組建軍隊,是因為我不相信法國人會同意分工合作的方案,他們不會願意由我國承擔海空作戰,而由他們承擔陸地作戰所造成的流血和犧牲……我認為,我們最好將我們的意圖告訴法國人。但要達到這一目的,不知究竟需要24個月或30個月甚至40個月,所以應當保留其伸縮性。”

4個月或30個月甚至40個月,所以應當保留其伸縮性。”

當然,法軍和英軍總參謀部都在絞盡腦汁地考慮,怎樣應對德軍可能發起的進攻。顯而易見的是,只有利用比利時和荷蘭的領土,德軍的進攻才能成功。但德國與比利時的軍事談判遇到了阻礙,雖然比利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在軍事上依附於西方列強,但1936年後,它又開始重新奉行傳統的中立政策。更何況,早在1936年6月23日,比利時政府就發表宣告,不願意透過總參謀部與西方國家進行任何談判。雖然比利時建立防禦的首要目的是守衛德比邊界,但他們堅決反對在德國有任何實際破壞中立的行為之前放任西方國家的軍隊進入自己的國家。和荷蘭人一樣,他們希望戰爭還未開始就結束。為此,1939年11月7日,兩國政府向各交戰國建議調停。西方國家在復照中強調,其目的是重建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也以會“仔細研究”照會作為迴應。

德國人眼中的靜坐戰爭

那麼,一旦德國經比利時和荷蘭發起進攻,英法應採取何種行動呢?在這一問題上,兩國長期存在著分歧。最開始,英國人認為,將盟軍左翼推進到日韋、那慕爾、安特衛普一線很不慎重,因為在德軍進攻開始前,比利時人不允許佔領該地區的話,就會讓戰局困難重重。因此,他們認為更好的辦法是依託法比邊界上早已構築的陣地來阻截德軍。但是,法國人對這一方案並不滿意。1939年11月17日,在巴黎召開會議的同盟軍最高軍事會議作了以下決定:“必須在儘可能往東的地區阻截德國的武裝力量,所以當德軍進攻比利時時,要努力扼守馬斯河、安特衛普一線。”這一決定的實質就是包括法國第9、第1集團軍、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7集團軍在內的左翼4個集團軍在德軍進攻比利時時,應該立即推進至比利時和荷蘭。這一計劃首先獲得了法國武裝力量總司令加默蘭將軍的支援。

1940年1月10日,德國空軍的一位軍官作為信使,攜帶著重要檔案,乘坐飛機由慕尼黑前往科隆。飛機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最後在比利時境內降落。乘員組來不及銷燬檔案,就被比利時人俘虜了。之後,這份檔案被送到同盟軍手裡,其內容更加堅定了法國的決心。1940年4月,在確定德軍在準備進攻之後,法國戰時內閣再次作出決定,準備進攻比利時。法國人堅持以下觀點:沒有比利時的20個師是行不通的。在他們看來,佔領比利時足以讓德軍失去優勢,並促成陣地戰——當時的法國人視陣地戰為法國的救星。同盟軍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持續向比利時政府施壓,以迫使它及時要求同盟軍進駐比利時。與此同時,法國還在法比邊界上集結重兵。時,法國還在法比邊界上集結重兵。

而在此之前,德國已經開始對英國發動海戰。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叢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