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2021-12-29由 陳溝拳 發表于 歷史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個部位,都有嚴格要求,那麼在聯絡太極拳的時候,如何讓……陳溝拳將持續帶著大家透過學習太極著作經典,結合日常教學的經驗,同大家分享一些太極拳的乾貨知識,全方位、科學地瞭解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

(三)上肢部

1。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極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墜肘”,就是兩肩關節要向下向外鬆開,兩肘關節要向下沉墜。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聯絡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兩臂才能圓滿松活,運動自然。《拳論》講:“轉關在肩,摺疊在腕。”也就是說,解脫擒拿,內勁運動在胸腰。透過肩肘,力達手腕,方能解脫。肩肘關節通順,內勁才能達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阻礙,便會影響內勁運用,從而也影響了周身協調。在練習時,經常要注意兩肩關節的鬆弛,有意識地向外引伸,使勁逐漸拉開下沉;兩肘則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護肋”的作用。同時,還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約一個拳頭的空隙,以利於手臂的旋轉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轉,雖然要求輕靈,但不可漂浮和軟化。處處要力爭圓滿,做到輕而不浮和軟化;處處要力爭圓滿,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這種功夫必須日久才能達到。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功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繫於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2。腕:陳氏太極拳有豎腕、坐腕、折腕、旋轉腕等多種變化,是隨著動作的需要、身法的協調而變化的。如摟膝、懶扎衣、單鞭等勢,手掌都應豎腕;掩手肱拳、雲手、當頭炮等勢應直腕;抱頭推山、六封四閉等勢應坐腕;懶扎衣轉六封四閉和高探馬下邊的過渡動作、三換掌等勢應摺疊腕;六封四閉前邊的過渡動作、倒卷肱轉換動作等勢應旋轉腕。但是,不論千變萬化,必須結合身法,以中氣執行而變化之。既要使腕部靈活多變,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韌性。絕不可為了花哨好看而變為浮漂軟化,失去腕部的擁勁,這樣在推手時就容易被對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3。手:陳氏太極拳很重視手的作用。《拳論》說:“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每一舉一動,其運化在身,表現在手。”又有“梢節領(手為梢節),中節隨,根節催“之說,從手型講,主要有掌、拳、勾手三種。下面分別論之。

(1)掌:陳氏太極拳對掌的要求是瓦攏掌。就是拇指與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無名指微向後仰。五指均輕微合攏,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虛。有的拳家主張“三空”,即掌心空、腳心空、心空。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拳式的運動中也會有變化。如在運勁與合勁時,掌心要虛;在開勁與發勁時,掌心就要實。

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有順有逆,在手上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纏絲時,拇指領勁向外按(如六封四閉為左右雙逆纏),內勁由拇指到食指、到中指,依次貫於小指梢;在做順纏絲時,小指領勁向裡合(如雲手一勢往裡合勁時,皆為順纏,往外開時皆為逆纏),由小指到無名指、到中指,一直合於拇指,都是隨著手臀的旋轉依次貫注指肚,也就是力達指梢。只是陳氏太極拳在執行中除隨著身法與手臂的旋轉依次貫注指肚外,思想意識與眼神都是貫注於中指。陳鑫說:“中指勁到,餘指勁也到。”

(2)拳:陳氏太極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井攏蜷曲,指尖貼於掌心,然後拇指蜷曲,貼於食指與中指中節上,握成拳形,但又不能握得太緊。如握太緊會使整個手臂與半側身體肌肉的緊張度增加,皇現僵硬,內勁不能順利達到拳頂。所以拳諺有“蓄勢散手,著人成拳”之說。也就是說,在蓄勁時要虛握拳,在發勁著人的一瞬間成拳,力貫拳頂,使勁由足而生,行於腿、主宰於腰,透過肩肘,達到拳頂,周身完整一氣。但注意在發拳時腕部千萬不能軟,拳頂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須直腕。如腕部軟塌,拳遇實物,就會受傷。

(3)勾手:就是五指合攏,腕部鉤住放鬆,不能形成死彎。如用力死鉤,會使腕部與臂部僵直,失去靈活,阻礙經氣的循行。勾手可以鍛鍊腕部的旋轉,含有叼手、擒手與解脫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練習中對勾手的動作意義不可忽視。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四)下肢部(腿部)

下肢是支撐身體的根基和勁力發動的根源。《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有不得勁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步為一身之樞紐,靈與不靈在於步,活與不活在於步”,都是講腿部姿勢動作的重要性。

1。襠:陳氏太極拳對襠部的要求是要圓、要虛、要松、要活,避免出現尖襠、塌襠和死襠。《拳論》說:“腎囊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又說:“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襠在套路執行和技擊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業仞不舶那圓襠:就是兩胯根與兩膝蓋要撐開撐圓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開步時,一腿實,一腿虛,虛腿腳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即股內斜肌)才有內旋外轉之意,再加上會陰處的虛虛上提,襠部就有圓、虛之感,就可避免尖襠(人字襠)的虛實不分。松襠和活襠,就是胯關節與臀部肌肉要放鬆,不能死頂住骨盆,虛實要靈活變換。襠部的虛實變換,不能像掛鐘一樣左右擺動。在左右變換時,走的是平行字(橫8字),內外旋轉;在前後變換時,走的是下弧線。這樣才能避免“死襠”不動,虛實不分,只見上肢活動的現象。塌襠是臀部低於膝蓋,膝關節有了死彎,步法不輕,犯了轉關不靈的毛病。襠部的會陰穴是任督二脈的起點,練拳時頭頂的百會穴與襠部的會陰穴上下呼應,陰陽經氣得到平衡,也有利於立身中正。

在運動過程中,腰與襠有密切關係,襠與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撐開,膝能裡合,襠勁自能撐圓。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又說:“尻骨、環跳撅起來,裡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2。胯(髖):陳氏太極拳對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開,就是胯關節要鬆開。《拳論》講:“腰如車軸,氣如車輪。”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松活,死頂住骨盆,腰也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松胯“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為胯部支撐著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鬆,膝關節的負擔就要加重。一般初練的人,腿部力量差,膝關節支援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松胯,形成膝蓋前栽、鼓肚挺胸、身體後仰的不良姿勢。正確的要求是:保持軀幹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時,膝蓋不能超過前腳尖,胯部和臀部像是後邊有凳子坐著一樣。髖關節的放鬆,又必須與肩關節的放鬆上下結合。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壓,影響肋部腹部肌肉的鬆弛下沉及膈肌的下降,氣機升降功能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就難以達到“腹內松靜氣騰然”的要求。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3。膝: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活動效能好,伸縮力強,是脛腓骨與股骨的接合部,它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太極拳是在屈膝松胯的基礎上保持立身中正的。在整套架式練習時,膝關節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彎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與膝關節有直接的關係。從身法上講,身法低,步子大,膝關節承受負擔就重。在套路練習中,腿部支撐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關節的調節來完成的。

初學太極拳的人,應該先練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撐力,再逐漸降低身法。這樣由高到低,活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免膝關節受傷。同時還要注意膝

關節的保護,練拳之後,關節及身體組織血液執行加速,關節區域性有熱感,這時皮竅開而腠理松,千萬不可用冷水洗或風吹,以免風溼乘機入侵,引起關節皮肉的溼痺症。

陳氏太極拳在技擊上對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雙人推手,兩腿相併,兩膝互相黏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追使對方失勢,也是護檔、護骨的方法,《拳論》有“遠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說法。

4。足: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勢的正確與否,對保證步法的靈活穩健有重要的作用。陳氏太極拳對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實地,足趾、足掌足後跟皆要抓地,湧泉穴(正腳心)要虛。足趾不能翹,足掌不能左撤右歪,前搓後晃。在開步及邁步時,要定準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亂動。這樣才有步履清晰、沉著、穩健的感覺。

另外,在執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開步時,都要屈膝松胯,足尖上翹裡合,跟裡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開到適當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實。向後退時,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漸踏實。在向左右旋轉方向時,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擺或里扣,以足跟外側或內側著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實。足尖外擺和里扣時,還要使腿部具有螺旋纏絲勁。

足在技擊上可分為鉤、套、蹬、踢、踩等方法。鉤、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以上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貫串在整個太極拳套路中,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勢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全身。所以初學者必須細心揣摩,認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礎,這樣才能逐漸在整個套路執行中,將各部位的姿勢恰當配合,從而掌握動作中的速度、路線和方法,逐漸達到身端步穩,連貫圓活,節節貫串,上下相隨,周身協調,一動全動,一氣呵成,動如流水靜若山,慢如行雲疾似電的境界。

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下篇——陳溝拳說太極之三十

節選自《陳氏太極拳劍刀》

陳正雷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