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2021-10-28由 煒瓔姐姐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北宋年間,對崇尚儒學的古代讀書人而言,無疑是個最美好的時代,從宋太祖以文治國開始,給士大夫的待遇越來越高,眾多計程車大夫為家國的主體意識被喚醒,那個時候的人才輩出,眾多計程車大夫都做到了以天下為己任。

於是,宋朝計程車大夫迎來了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黃金時代!

特別是宋仁宗年間計程車大夫,他們有著強烈的主人翁的意識,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國家的主體,和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官員大都具有學者、詩人、畫家、政治家的特質,於是出現了“皇上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無疑,范仲淹就是眾多士子的代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生四出四進朝廷,被貶幾次,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都能造福一方。

史書上記載“每感激論天下事,堪為士大夫千秋楷模”。

梁啟超曾經說過,“中國五千年來,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兩個人,范仲淹和曾國藩”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他身世坎坷、自強不息;關心下屬、同情弱者;勸諫皇上,不計得失;關心百姓,造福一方;領兵打仗、保家衛國。

相傳范仲淹兩歲時父親故去,隨母改嫁到朱氏家中。繼父是進士出身的朱文翰。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太多苦頭,飽嘗太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立,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

母親和繼父的教育對范仲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晉朝車胤,夜讀無油燈,捉來許多螢火蟲裝在紗袋裡,靠螢火蟲發出的光亮讀書;

晉朝孫敬,讀書至夜深,不讓自己打瞌睡,以繩系發,懸於屋樑,如打盹低頭,繩索便會將他拉醒(頭懸樑);

戰國時蘇秦遊說秦國而不被重用,回家來遭到妻不下機、嫂不為炊的冷遇,發誓鑽研兵法之書,每當夜深昏昏欲睡之時,就用錐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後再讀(錐刺股)。

范仲淹潛移默化,讀書成癖,自覺吃苦,樂在其中。

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餓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地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己做飯。

范仲淹,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這種“劃粥斷齏”的清苦自律的生活。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段經歷,後來成了青年學子的榜樣

宋仁宗寶元元年 (1038)冬天,范仲淹剛調任越州(今紹興市)當市長,下屬一個小官戶曹孫居中病死了。

要在一般領導,按國家規定發放撫卹金也就是了。可范仲淹與眾不同,當他得知孫戶曹雖然手中握有實權(分管戶籍、賦稅、土地、財政收支等肥缺),卻兩袖清風一身清白,身後家貧子幼,連喪事都辦不起,不禁悲憫之餘,大有擔當,當下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一百緡(約合現在人民幣五萬元)充作喪葬費。

這還遠遠不算,為了幫助孫家把靈柩送回老家入土為安,他特別挑選一位名聲不錯的老衙吏為專差,一要護好靈柩,二要保護家小,僱用一艘大船上路。

這一路山高水長,遇到官吏盤查、惡吏刁難怎麼辦?於是又親筆開出一張特殊路條。說特殊,因為那是一首詩,自古到今只有一張“詩路條”,就這一張。詩曰:

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悽然。

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憐貧濟困、勇於擔當、一顆憐民愛子心。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天聖十年的冬天,朝廷舉行祭祀大典,正好趕上劉太后的壽辰,皇上宋仁宗打算先率百官給劉太后祝壽,然後到天安殿上朝,時任秘書閣校對的范仲淹極力反對,認為皇上侍奉母后只需要行家人之禮,如今卻要和百官共行北拜之儀,是虧君理,損威儀。

不僅如此,他還公然讓劉太后還政於皇上,他的朋友們都嚇壞了。

為此,范仲淹得罪了劉太后,被貶出朝廷。

明道三年,劉太后駕崩,仁兄皇帝親政,范仲淹被召回京,任諫官之職,有人趁機說太后壞話,范仲淹對此十分憂慮,便利勸皇上,太后受先帝遺命,保佑您十多年,不要糾結那些小過失,宋仁宗接受了他的勸告。

昭告天下:不得對太后當政所做所為說三道四,避免了一場政治紛爭。

范仲淹以天下為已任,對天下大忠,考慮的是國家的利益,他永遠做的是對的事,而不是皇上要他做的事。

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國家的需要才是自己永遠的關懷。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頂住壓力,修復防潮海堤

宋朝的泰州一帶,海水含鹽量高,海鹽產量一向為淮鹽之冠,西溪則被譽為”天下海鹽倉”。

這裡幾乎年年遭受海潮禍患。每年秋天,海潮氾濫,沖毀鹽田鹽灶,沖毀莊稼農舍,甚至傷及人畜性命。潮水過後,糧田鹼化,米豆無收。百姓流離失所。

范仲淹到了泰州後,決定修復海堤工程。頂嚴寒,冒酷暑,日夜奮戰在工地,工程進展順利,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不料,天有不測風雲,秋冬之交的一天,北風怒吼,寒流突至,雨雪冰雹混作。

風雪之夜,海潮捲走了慌忙中未來得及撤離的一百餘名民工,也沖毀了部分工程。

皇帝詔令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實地察訪,秉公議決是否復工。胡令儀曾在東臺擔任過縣令,非常清楚泰州海堤的重大作用

他親自徵詢范仲淹意見,范仲淹反覆陳述利弊,權衡得失,堅持復工修築海堤,不可半途而廢,不能因噎廢食。

胡令儀非常贊成范仲淹的主張,向朝廷彙報了范仲淹的益民苦心及功績,並建議必須復工。

經過幾年的努力,長達150公里的海堤修好了,解除了沿海各州縣百姓的海潮之患,保護了泰、海、通、楚四州數十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大面積的鹽場糧田,召回了流亡在外的三千多戶人家。

從此,堤東產鹽,堤西種田,民眾安居樂業了,鹽稅與田賦收入也增加了,利國利民。

中國儒學士大夫的榜樣,歷史上的第一良相——范仲淹

臨危受命,沙場秋點兵

北宋西邊的党項族,一直依附宋朝,元寶元年,党項的元昊掌權後,改革官制,建立文字,東征西討,建立了西夏。

元昊親率10萬大軍,以延州為目標,大舉進犯中原,宋軍毫無準備,在延州三川口宋軍大敗,10幾萬宋軍戰死沙場,范仲淹臨危受命奔赴延州。

范仲淹赴任延州後,便馬不停蹄地調查當地的山川地形,和邊防守備。

范仲淹戍守延州,親眼目睹了三川口之戰後邊塞孤城延州一帶的蕭索荒涼,親身體驗了戍守邊塞將士的勞苦及內心苦悶改革兵制,招募當地的羌族、漢族善於騎射計程車兵,實行屯兵。

訓練士兵的軍事技能和戰陣訓練,賞罰分明。

范仲淹一方面築寨修城,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嘉嶺山書苑,廣招軍中子弟,學文習武,加強軍備。

從此,西夏再也不敢打延州的主意了。

范仲淹曾作一首膾炙人口詞《漁家傲》,冠絕邊塞詞壇,描述了此情此景。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宋王朝,在太祖趙匡胤以文治國的國策下,宋朝的武力連年衰弱,面對大遼國和西夏,將怯懦不能戰,兵羸弱不能打,國力不強留給范仲淹的只能是防禦。

一首《漁家傲》,寫盡荒古蒼涼,慷慨悲壯,感人肺腑!

范仲淹既是文學家、詩人、畫家、政治家、又是軍事家,

范仲淹一生,為天子為國家分憂;忠於國家社稷,心繫天下,

一生四進四出朝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不管到哪裡,都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參考書目:

《范仲淹故事評傳》,作者:王紅

《憂樂天下:范仲淹傳》作者:周宗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