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冬至!看福建人的花樣冬至民俗

2022-06-23由 海峽都市報 發表于 美食

N海都記者 夏雨晴 見習記者 羅丹凌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臨近冬至,社交網路上的“南北方抬槓大戲”再次上演。大部分北方人,遵循的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風俗;南方人則多延續著“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的傳統。

作為典型南方的福建,每到這一天,少不了“搓丸”這一活動,只是不同的地方搓出了不同的花樣。但無論如何搓,終究離不開“團圓”這一大主題。今天的《談天說地》,就聊聊福建各地的冬至民俗。

冬至!看福建人的花樣冬至民俗

“丸”分甜鹹 全年圓滿

說到老福州的冬至日,離不開一碗“米時”(福州話念“細”)。這一天,一家老小會圍坐在一起搓米時。

和包餡的湯圓不同,米時的“餡”在外頭。將米漿壓幹,搓成丸子,表面再沾上炒花生、炒黃豆等研磨的細粉。有的福州孩童,還會一邊搓米時一邊用方言唱兒歌:“搓細齊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娶)依嫂,依弟單身哥。”

許多福州人還把冬至過成和拗九節一樣的“孝順節”,已經出嫁的女兒會在冬至這一天,給孃家父母送上親手做的米時表孝心。

而在福州琅岐,搓米時時,還會在桌上放一個竹籮,籮中放兩個紅橘子、十雙筷子、兩朵紙花,點一對紅蠟燭,意為團圓,並祈求來年的好運。小孩們還會用幹米漿捏出幾個尾梨(荸薺)、金銀元寶的形狀,擺在竹籮中。福州話裡“梨”與“來”諧音,寓意“時來運轉”“金銀財滾滾來”。

莆田的習俗中也有類似的習慣,不過莆田人是在冬至前一夜,紅柑要堆成小山,最頂層插上“三春”,即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

平潭人也吃米時,卻是“鹹米時”。地瓜粉為皮,餡料則是魚、肉以及當地的海鮮。廈門人也搓丸,純糯米無餡的、有餡的、有色的,還有雞、鴨、豬、金銀錠等多種形狀的,把搓丸“搓出了花”。

還有漳州的冬節圓,南平的糯米湯糰,叫法雖不同,內裡卻一致。泉州人則叫做甜丸湯,在冬至的早晨,以甜丸湯為早餐。一般先煮一碗敬奉祖先。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冬至!看福建人的花樣冬至民俗

掃墓祭祖 一家團圓

除了糯米類的各色湯圓,冬至也是個進補的日子。不少福建人,在這天依舊會買上幾斤羊肉,燉一鍋羊肉湯補身體。

廈門人冬至則吃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燉煮,特別滋補。

冬至!看福建人的花樣冬至民俗

在閩南部分地區,過去還流行著“做冬”的習俗,即每年冬至時,家族中選一名已婚人士來操辦宴席,中午請全家族的已婚者來“吃冬”,肉要大塊,菜要管夠。

“冬至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在冬至這天,閩南和莆田等地不少外出的人還要趕回家敬拜祖宗。

莆田人還要在這一天掃墓。至於這種做法的由來,有的人說可以避開春耕,不會耽誤農活;也有傳說是因為古代農民糧食少,清明前後無法辦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後則是秋收後糧食充足的時候。

編輯:郭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