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郭豔華: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2022-05-17由 帽子苗條 發表于 美食

主編:陳文念 總第103期

本期編輯:李心亮

郭豔華: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郭豔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話千真萬確,人類祖先棲息於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夠頑強生存下來,衣食住行千奇百樣,民風民俗各不相同,思想信仰迥異殊途,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在哪裡,無論以哪一種形式生存,都能夠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健康快樂的生活。儘管地域不同,語言不同,飲食文化不同,造就的人的性格特徵不同,但是正因為這些形形色色的不同才有了五彩斑斕,奼紫嫣紅的大千世界。

蓬萊和龍口相隔幾十公里,人民的文化生活、本土方言、民風民俗就有著諸多的不同。去年春節去蓬萊做客,幾道菜上桌,我就品嚐到了與龍口的差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特色吧!我們每到一個地方旅遊,最想品嚐的就是這個地方的特色小吃,這是當今最流行的旅遊消費,也是吃貨們的最大快樂,至於旅行的文化內涵也就另當別論了。白色的清凍和煮熟的豬頭肉是最有特點了。清凍就是用清水加佐料燉煮的雞或豬骨,不加一滴醬油,顏色透明,肉骨清晰可見,吃到嘴裡口感順滑,味道鮮美。熟白菜片或白菜心拌豬頭肉吃起來更是有特點。蓬萊的豬頭肉有其自己的亮點,“煮”稱其為“烀”,烀豬頭是蓬萊稱煮(豬下貨,也叫豬下水)的稱呼,烀豬頭就是按照一定的配方,用清水煮豬頭以及豬內臟、豬蹄、豬尾。這些統稱豬下貨或下水。蓬萊烀出來的豬頭顏色是白色的(豬原色),不是太爛,有嚼頭。特別是拌在白菜中,切得薄薄的,硬硬的,夾一片嚼在嘴裡,清香不油膩,喝口小酒,舉杯暢飲,那叫一個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據說這道菜在蓬萊民間是一道經典菜餚,過年過節招待親朋必有的一道菜,人人會做,因為蓬萊民間過春節有烀豬頭的習俗。

郭豔華: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記得小時候在蓬萊住的時候,每逢過年,村子裡許多人家都會烀豬頭,這也是準備年貨的一種形式,因為一套豬下貨能出許多菜,豬肉、豬大腸、小腸、豬肝、豬肚、豬肺等,加上不同的蔬菜,就能做出不同的菜餚。在那物質條件不甚豐富的年月,豬肉就是奢侈品了。家裡條件好的人家通常是買一套下貨,條件差一些的可買半套。我家孩子多,媽媽不捨得花錢,每年只有買半套豬下貨。烀豬頭的這一天就是我們這些孩子最期盼的一天,也是最幸福的一天。早晨,爸爸要忙著清洗豬頭、豬腸子,燒開水,把腸子洗淨,再把腸子翻過來,用食用鹼搓洗數遍,清水浸泡後才能下鍋。豬頭要用松香把豬毛拔淨,這個過程也很費力。一切搞定就可以開火了,火舌瘋狂地舔著鍋底,鍋裡的肉開始冒著香氣了,幾雙渴望的眼睛便一刻不離的盯著鍋裡的肉了。

這時時間彷彿和孩子們較上了勁,過得那麼慢,嗅著濃濃的香氣,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嚥著口水,這時用“垂涎三尺”比喻再恰當不過了。終於捱到肉熟出鍋了,爸爸把肉撈出來,拽一口給這個孩子,擰一口給那個孩子,自己卻不捨得吃一口,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美滋滋的,小嘴上掛著亮亮的油花。豬蹄子則撕爛和肉湯做成凍,可謂一舉多得。晚上媽媽大赦,把豬下貨中的每一樣東西都切一點,讓全家人蘸著蒜泥吃一頓肉,剩下的熟肉便是過年留著招待客人了。這一天就是過年的一個儀式了,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特有的幸福。這個情景讓我記憶猶新,那種幸福感浸入骨髓,凝聚到血液裡,一直流淌著,流淌著。

郭豔華: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後來,回到龍口,認識了龍口的餚,“餚”一詞出現在文獻裡意思是“煮熟的動物的肉”。在龍口卻不這樣稱呼,硬是把煮熟的豬下貨,就叫成了餚,看來是取其“美味佳餚”之意吧!龍口的餚有悠久的歷史,在當地也算一特色,也是百姓的家常菜,龍口餚其色、香、味,不同於蓬萊豬頭肉,它是獨特配方,迴圈高湯炮製,煮得時間長,火候大,達到湯稠肉爛,加上湯裡配有龍口醬油,因而煮出來的餚,色澤暗紅,肉質酥軟,香氣四溢,最適合老人小孩食用。餚拌黃瓜、白菜心是龍口人的一大最愛。如今日子越過越好,食物越來越豐盛,過年吃的食物多得都吃不過來,豬頭肉也好,餚也好,自己煮得越來越少了。如今隨著各種菜系的交匯融合,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口味體系輪番刺激著人們的味蕾,加上交通的便捷,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可以為所欲為,大有吃遍天下美食的陣勢,可是蓬萊豬頭肉和龍口餚,一種食材,兩種不同風格的美食,承載著我們這一方土地的特色,融化在我們的生活中,滋潤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無論到什麼時候,它都是我們地方文化的一份子,是我們的驕傲!

郭豔華: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也許是“人生第一口奶”對人一生飲食的影響,走遍神州大地,總覺得自己家鄉的飯好吃,家鄉的風景美麗,家鄉的人親切熱情,家鄉的月亮也格外明亮,“月是故鄉明”嗎!因為它寄託著人們對家鄉的依戀,對兒時的懷念,那是一種永遠抹不掉的鄉愁!

郭豔華:蓬萊豬頭肉與龍口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