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寶寶走路的時候突然哭鬧扭打,絞盡腦汁找不到原因,其實問題在父母身上

2022-01-29由 e藥環球 發表于 母嬰

▎藥明

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幾位粉絲很快猜到了答案,沒錯,正是脫臼。

寶寶走路的時候突然哭鬧扭打,絞盡腦汁找不到原因,其實問題在父母身上

那麼,小朋友具體是哪個部位脫臼了,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真相吧。

上期真相覆盤

假期,明姐和老公帶著2歲的兒子去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遊玩。

景區裡有一條小河,遊人們過河要在石墩上一步步單腳跨跳。

兒子特別想走石墩,明姐和老公就護送著兒子一起走。

注意,劃重點了,請大家想象一下這個畫面——

兩個大人帶著很小的孩子走路,路面難走的時候,一般是怎麼走的呢?

當然是左右或前後夾擊,一人牽著孩子的一隻手(牽的動作類似下圖)。

寶寶走路的時候突然哭鬧扭打,絞盡腦汁找不到原因,其實問題在父母身上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周瑜原 攝)[1]

如果寶寶走不動、沒站穩或踩空了,大人的手就會把寶寶拉住,甚至拎起來懸空“飛過去”!

明姐的兒子也是這樣。快到對岸的時候,

他有一下沒站穩,爸爸媽媽一著急,就把手往上提了一下。

然而,這個大人對孩子最常做的動作,卻容易造成

橈(ráo)骨頭半脫位

(也叫橈骨小頭半脫位、牽拉肘)。

這是5歲以下小孩很高發的一種脫臼情況。

這時候,患者受傷的肘關節會突然很痛,不想讓別人碰到手。

對於年齡太小、還不太會表達的孩子,一碰肘關節外側會哭得更厲害;大一些可能會說或會指是哪裡痛。

他們

不敢彎曲或伸直肘關節、更不敢做抬手、旋轉手臂的動作,可能會保持手肘彎曲、手掌朝下

,就像保姆手上搭著毛巾的姿勢(所以又叫“保姆肘”)。

所以明姐的兒子突然開始大哭大鬧,用玩具和好吃的哄他,他也不敢伸手去拿。

而且,橈骨半脫位往往

看不到外傷、變形的跡象,面板也不會有瘀青,最多有一點紅腫而已。

恰好一位遊客路過:“你們好,我是一位骨科醫生。剛才你們有用力牽著他走路嗎?”

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便開始測試男孩的兩隻手臂。

醫生拿出一顆空心薄荷糖說:“來,叔叔這裡有好吃的,你能拿到嗎?”(注:孩子年齡小,空心糖果比實心糖果更安全,不容易堵住氣道造成窒息。)

但孩子平時慣用的右手無論如何都動不了。於是,醫生又鼓勵他用左手試試看。他猶豫地試了一下,成功抬起了左手。

所以判斷,是右手出現了橈骨頭半脫位。

最後,醫生讓家長抱著孩子,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腕,另一隻手握住手肘、拇指壓住橈骨頭,慢慢讓他的手肘彎曲成90度,在稍稍牽拉的同時,帶動小臂輕輕旋轉。

寶寶走路的時候突然哭鬧扭打,絞盡腦汁找不到原因,其實問題在父母身上

橈骨頭半脫位復位技術之“過度

後”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只聽清脆的“咔”一聲,孩子的右手終於能自由活動,也不再哭泣了。

明姐和老公感激不已,醫生微笑叮囑道:“脫位過一次,還有復發的可能性。以後帶孩子走路、穿衣服的時候,都要小心點才行啊。”

科普時間

很多人會問,橈骨在哪裡?

我們的前臂(小臂)有兩塊骨頭——橈骨和尺骨。

橈骨頭(也叫橈骨小頭)位於橈骨上端(肘關節處),周圍包裹著環狀韌帶,和肱骨下端的肱骨小頭銜接。

寶寶走路的時候突然哭鬧扭打,絞盡腦汁找不到原因,其實問題在父母身上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大人用力牽拉小孩的手時,手腕和前臂會有一個旋轉的動作。

由於

小孩的橈骨頭髮育還不成熟、環狀韌帶也很薄弱,

就算牽拉對成年人來說力道不大,橈骨頭也很容易從韌帶裡脫出來,這時環狀韌帶會卡在骨頭的夾縫裡。

等大人放開孩子的手時,橈骨頭也無法自己回到韌帶裡面,和肱骨小頭沒辦法“對上位”,這就是脫位。

想象一下,就好比你的手機殼脫落了,如果不手動調整手機的位置,它是沒辦法自己回到殼子裡的。

所以,如果孩子像故事裡那樣突然哭鬧不停、手抬不起來、不願意拿東西(也有的孩子可能不會哭,只是手動不了)。

尤其是不久前大人剛碰到過孩子的手臂,

都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

寶寶走路的時候突然哭鬧扭打,絞盡腦汁找不到原因,其實問題在父母身上

圖片來源:123RF

橈骨頭半脫位在X光下往往很難發現

,但有時會建議拍X光,排查骨折等其他問題,

醫生可能會根據“是否有牽拉”病史、檢查患兒身體綜合判斷,再進行治療。

治療方法也很簡單。像上文醫生那樣進行手法復位,不用吃藥,96%以上的孩子都能很快好轉(“咔”的彈響那一下,孩子可能會哭一聲)。還有少數孩子無意中已經自行復位了。

復位的方法,

讓手臂過度旋前或旋後都可以。

但有研究發現,第一次脫位時,過度旋前的方式醫生操作起來更容易,孩子也不會那麼痛苦。

還有研究表明,復位後把肘部用夾板固定2天能提高治療成功率、降低復發的風險。

但不建議家長自己進行復位操作,以免有其他問題。

最後,也給家長們一份“

人類幼崽手臂保護指南

”:

除了走路或摔倒時,給

孩子穿脫衣服或洗澡

、盪鞦韆、讓孩子提重物時,一些家長也會習慣性“生拉硬拽”,這些都是錯誤的動作,5歲以下最要小心。

如果需要牽孩子的手,不要拉手腕,

最好握住手肘或大臂

,動作要輕柔。

叮囑孩子和小夥伴打鬧時也要注意安全,不要用力相互拉拽。

1歲以下的嬰兒,在

吃奶、翻身時也可能壓到手臂

、造成橈骨頭半脫位,同樣要留心觀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