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女人 > 正文

讀書|傅瑩:從被女士驚叫閃避到美容服飾顧問——我的外交禮儀服飾之路

2022-06-02由 文匯 發表于 女人

讀書|傅瑩:從被女士驚叫閃避到美容服飾顧問——我的外交禮儀服飾之路

▲《大使衣櫥:外交禮儀之旅》,傅瑩著,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5月出版

傅瑩,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文系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系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至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8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建立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本書是傅瑩關於外交禮儀服飾的個人敘事。她以自己的外交禮儀經歷為主線,講述學習國際禮儀知識、完善禮儀實踐的成長故事,分享了一段認識美、尋找美的心靈旅程。在書中,她不僅探討了如何為各種場合選擇適宜的服飾,也試圖為讀者呈現國際禮儀背後的邏輯和內涵:如何懷著尊重他人之心,得體地表達自己,從容地面對世界。

書摘

我的外交禮儀服飾之路

傅瑩

2009年12月6日傍晚,天色已暗,晚霞餘暉將天空染成粉藍色,初冬的倫敦日落得早,七點多就寒意漸濃了。此刻的我,穿著一件長及腳踝的黑色絲絨大衣,裡面是一件中式晚禮服,腳上是一雙高跟鞋,手裡拿著彩色石頭鑲嵌的小手包,裡面有一份邀請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舉行的年度外交招待會請柬。

我快步走在白金漢宮前面的林蔭大道上,這條禮儀大道今夜空無一人,天上掛著一輪清月,能看到幾顆星星。道路盡頭差不多五百米處便是白金漢宮了,外交招待會20:30正式開始,此時此地卻異常寂靜。暗紅色細砂石鋪就的路面映著月亮的清輝,也映出路燈下我的忽短忽長的影子。

作為中國駐英國大使,我在一個月前收到邀請,這一天留出充分時間做好了準備。司機金昌勇考慮到招待會時間恰值車流高峰,建議早點出發,我們便提前離開官邸,驅車前往白金漢宮。不料車開到距離目的地五公里處遇到堵車,前面的車隊紋絲不動。聽了交通臺廣播才知道是前方發生了交通事故,估計一時半會兒道路難以疏通。

使節出席駐在國的國事活動不能遲到。司機小金試圖繞路而行,轉了幾道街,來到白金漢宮正前方林蔭大道的路口。這裡平日車水馬龍,今夜卻空空蕩蕩,寬闊的路口完全被鐵馬架子擋住了。一位身穿黑色制服、年輕帥氣的女警察向我們走來。

我從車裡出來,搖了搖手中燙金的請柬,對她說:“我是中國大使,要出席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行的外交招待會,時間快到了,能否允許通行?”她禮貌地向我敬了一個禮,同時也堅定地搖搖頭,操著濃重的蘇格蘭口音說:“前面發生事故正在處置,很抱歉,車不能過去。”

我又問:“人可以走過去嗎?”

“您?走過去?”她的眉毛揚了起來,“當然可以,夫人,如果您願意。”

就這樣,我獨自踏上這條空無一人的大道。

今天我選擇的灰咖色晚禮服來自一箇中裝品牌,採用垂墜的桑蠶絲質面料,款式簡潔。無袖,小V領,除了前襟一側的粉色花卉刺繡起到提亮的作用,周身都是素淨的,寬腰圍上也有一組粉色繡花。頸後半周小立領增添了幾分氣場。裙長及腳踝,下襬露出一圈粉色綢緞內襯,與粉色繡花相呼應。搭一條咖色桑蠶絲和粉色綢緞面料內外雙色的披肩。

外面穿的黑色絲絨大衣來自北京798藝術區一間擁有上好品質的工坊,剪裁有點兒模仿軍大衣,束緊的腰身簡潔挺括,寬鬆的大擺毫不影響走路。不對稱的領子和袖口表達了中國元素,大翻領一側是梅花圖案的粉色錦緞,另外一側是與大衣一體的黑色絲絨。一隻袖口採用喇叭口水袖加中式排扣,內襯是柔軟舒適的寶藍色真絲,在水袖的擺動中依稀可見;另一隻是普通的帶袢袖口。大衣通身內襯是與翻領一樣的粉色梅花織錦緞,藍色與粉色的大膽碰撞,西式的剛勁與中式的柔美,結合得恰到好處。

腳上那雙透明無後幫高跟鞋是軟塑膠質地,相當舒適,讓我可以毫無負擔地走完這段路,這是一年前在北京街頭一家平價商鋪淘到的打折品……

月光下獨自快步趕路的我,思緒不禁回到從前,記憶穿越過往,時光倒流30年,往事如潮水般湧來。

我第一次出國是1978年。

從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經過在外交學院外訓班一年的培訓,我被派往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做英文翻譯和國際問題研究方面的工作。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正在起步,對外關係蓄勢待發,大使館不僅需要懂當地語言的幹部,也需要懂各國使團交往通用語言英語、法語的幹部。駐外任期四年,出國前單位一次性發放了800元置裝費,那在當時可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差不多是我一年多的工資。

出國人員到紅都服裝社置裝。當時我對使館工作茫然無知,不知道應該做什麼衣服,服裝社老師傅很有經驗,給了我許多具體建議。我定做了一件駝色呢大衣、一套藏藍色西裝和一套米色西裝,都是褲裝,還有兩條的確良連衣裙和一條白底藍花布裙。我在位於王府井的“出國人員服務部”買了兩件白色的確良襯衣和一雙黑色的圓頭中跟船鞋。

那套藏藍色西裝是用母親壓箱底的一塊毛嗶嘰料子做的,記得她買來很珍惜,說是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紡廠生產的,那代表著上好的品質。母親但凡有點兒積蓄就願意買塊毛料存著,自己卻捨不得用。我畢業進入外交部,母親把這塊毛料送給了我,時常囑咐說,穿衣服要得體,不能給國家丟臉。

這幾套衣服便是我駐外應對四季所有場合的全部家當。

在羅馬尼亞第一次陪同陳叔亮大使出席晚宴是在西班牙女大使的官邸。夫人們紗裙露肩,男士身著戴著黑色領結的禮服;餐桌上擺著鮮花和燭臺,席間一道接一道地上了濃湯、烤肉和甜品,還有白、紅葡萄酒,彷彿走進小說中讀到的場景。

那天晚上的我是怎樣的呢?我穿的是自己最好的那套藏藍色毛嗶嘰套裝,裡面嶄新的白襯衫熨燙平整;齊肩短髮梳成兩個小辮兒,頭繩上有兩個綠色塑膠小球;素顏,香皂洗過的臉上塗了雪花膏。

女主人問陳大使:“這是您女兒嗎?”

大使笑著回答:“是我的翻譯,就像女兒一樣。”

面對我這樣一個來自陌生國度的女青年,西班牙大使自始至終熱情相待。她對我的好奇或許不亞於我對她的好奇。當時在西方人印象中,中國人都穿著統一制式的藍色、灰色褂子,雖然請柬上註明的著裝要求是晚禮服,但是她對我的裝束也欣然接受。而我也並未因自己的這身裝束感到不自在,畢竟以我當時的狀況,已經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佳,不可能更好了。

在羅馬尼亞任職的幾年,我對外交禮儀開始有些接觸和認識,並且努力在有限條件下儘量做到整潔和符合禮儀要求。但是有時候還是存在應付不過來的情況。

陳大使外事活動很多,常常一天四五場,多則六七場,而我作為翻譯需要連續陪同。冬天的套裝還好打理,夏天的的確良裙子很容易起皺,活動間歇回到使館,我總要爭分奪秒地把裙子重新熨平。不過剛熨完的裙子潮乎乎的,有時來不及晾乾,上車一坐就又皺了。總之是捉襟見肘地折騰了兩個夏天。

休假回國時我下決心來一次置裝升級。夏裝,做了三件真絲小衫和一條便於搭配的黑色長裙,中國真絲物美價廉,穿上常得到稱讚。冬裝,做了兩件織錦緞的中式上衣,搭黑色裙子,一般儀式和晚宴都可以應付。之所以沒有選擇旗袍,是因為使用場合有限,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那就是成本——一件旗袍的價格幾乎可以做兩件上衣。

以儘可能低的成本實現更多功能是我一生在置裝上的秘訣。我堅持一個原則: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做到最好。

我的第一盒化妝粉也是在那次休假期間買的,上海貨,圓形鐵盒裡裝著香噴噴的散粉,有一個粉撲。回到使館後剛好有一場活動,我陪同參贊夫婦一起參加。我興高采烈地告訴夫人:“有化妝品了!”我們在房間裡像試驗新式武器似的,我幫她撲撲,她幫我撲撲,然後自我感覺良好地出了門。

在樓門口等車時,一位男同事表情詫異地看著我們,欲言又止,終於忍不住問:“你們今天怎麼了?有點兒像日本藝伎啊!”

這麼可怕?我趕緊回到門廳,大鏡子裡映出一張白臉。一來粉的顆粒粗,二來打得厚。我用手絹在臉上蹭了又蹭,髮根和睫毛上的星星點點都來不及擦,隨它去吧。我上車幫助參贊夫人也擦掉了臉上的粉。

此後,在羅馬尼亞使館常駐的那幾年,我沒有再試圖化妝。

1982年結束在羅馬尼亞的任期回國,我在外交部翻譯室工作,依然素面朝天。當時人們普遍收入不高,市場上服裝樣式的選擇也有限,“衣服穿破再淘汰”是主流觀念。在工作單位,大家把參加外事用的西裝上衣放在辦公室,有活動時換上出席。我們幾位年輕女翻譯每人只有一兩件西裝上衣用來參加外事活動,為了增加新鮮感,大家把衣服掛在一起相互換著穿,以至於其他單位的人常分不清楚我們誰是誰。

我從兵團到大學再到駐外使館,衣著上一直走上坡路,環境的改變總是對服裝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畢竟工作壓力很大,我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和精力打理外表。有一次在日內瓦作為同聲傳譯參會的經歷,讓我覺得有必要更認真地“打扮”自己了。

日內瓦聯合國機構很多,經常從中國邀請同聲傳譯人員為會議提供協助。同傳屬於高壓力、高強度腦力勞動,歐洲標準的同傳時間安排是每組三個人,每人做20分鐘,休息40分鐘,每天工作半天。那天工作間隙休息時我去盥洗室,推開寬大的玻璃門,忽見裡面幾位女士尖叫著躲進隔間。我往身後看看,沒有別人,意識到可能是我引發了驚恐,看看大鏡子裡面的自己——素顏,短髮,身穿那套藏藍色的毛嗶嘰直筒西裝——顯然,她們以為進來了一位男士。

一位女士輕輕推開隔間的門:“You are not a man!”(原來你不是男的!)我哭笑不得地說:“No, of course not。”(當然不是。)受到驚嚇的女士們陸續從隔間裡出來,經過我身邊時一臉抱歉,有人對我說了聲“Sorry”(抱歉)。我看著她們施著濃妝的面容,覺得人家被自己驚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可能需要做一些小調整了。

聯合國機構給同傳的報酬比較高,但是當時國家外匯緊張,我們的收入都上交,個人每天能得到1瑞士法郎的補貼。那天晚上回到住處後,我到旁邊的一家小商店逛,裡面有個“1法郎貨架”,所有商品的售價都是1瑞士法郎,包括口紅。我選了一支大紅色的,付了錢。

第二天早上,洗乾淨臉,我用人生中第一支口紅精心地塗了唇,自信滿滿地出了門。誰知,我在走廊上又引起一聲尖叫,聲音來自我的同事。顯然,在沒畫眉毛沒打粉的臉上,一副猩紅色的唇難免驚著人,尤其對我們這些習慣素顏的女士來說,這個反應也不奇怪。

我有點兒惱,回到房間把口紅擦掉。關於美的懵懂嘗試再次失敗了。而這也是我學習化妝技巧的開端。以往,我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務,如何打扮自己從來放不到日程內。“口紅事件”之後,我開始關注妝容問題,在機場書店和飛機上翻一翻時尚雜誌,瞭解妝容技巧和流行風格。既然進入國際交往領域,總要入鄉隨俗吧。

當然,關注和學習並不意味著有條件去改變。 20世紀80年代,普通公務員工資不高,家裡每到月底錢包就吃緊,生活壓力比較大,沒有什麼餘力去購買化妝品。

1985-1986年,我在英國留學一年,對禮節、禮儀有了更多的認識和觀察,有機會把“美”當作一門知識來了解。回國後我成了女同事口中的Beauty Adviser(美容顧問),能幫助大家化妝、參謀衣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物質短缺的狀況逐漸好轉,出差去廣東常能看到商店裡出售出口轉內銷的漂亮衣服。有條件選擇才談得上會選擇,我開始懂得,挑選衣服的標準不是“看著好看”,而是“穿著好看”——衣服是整體形象的一部分,是用來烘托人的,而不能把人壓住。所謂好看是衣服和人相得益彰的結果。

有一次和同事在深圳選購衣服,我看上一套淺色大格子套裙,是我一直喜歡的那種端莊大方的圖案和顏色。然而,我穿在身上一試,看上去好像披了個床單,有點兒“只見格子不見人”的感覺。一起來的女同事濃眉大眼、五官鮮明,她穿上之後顯得很漂亮。顯然,這種花色我撐不起來,便讓給了她。我還喜歡一件洋紅色的西裝套裙,試穿後也是隻見衣裳不見人,反倒是一套掛在旁邊看上去很普通的深寶藍色套裝,一上身整個人都顯得明亮起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最終選擇了這套衣裙,它陪伴了我多年。

我的衣服都經久耐穿,一方面選擇時要慎重,品質要好,同時自己也需要較為嚴格的身材管理。

20世紀90年代,我被派到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擔任公使銜參贊。考慮到是去熱帶,我在行前定製了一些真絲衣裙。結果到了雅加達才發現,在熱帶國家出席正式場合衣服不能太單薄,因為室內空調的溫度比較低,是以男士穿西裝的標準設定的。於是,我的披肩漸漸多了起來。

印尼這個國家,在外交禮儀上的要求相當嚴謹,酒會、晚宴、婚禮等正式場合都有明確的著裝規則。印尼人有自己的國服,男士是巴迪襯衣,女士是巴迪長裙。對外國人按照西方禮儀標準要求,也提供穿民族服裝的選項。這些要求會在請柬中標示清楚,正式場合如果客人衣著不符合禮儀會被謝絕入內。

後來被派駐菲律賓擔任大使時,我已經熟悉了東南亞國家的禮儀,準備的衣著也更加適應需求。不過,每個國家在習俗上總會有些獨特的地方。例如,印尼人衣著款式相對保守一些,女士都穿長袖衣服和長裙,色彩可以較為鮮豔,不必拘泥於“全身顏色不超過三種”這個約定俗成的規則;鞋子多是圓頭粗跟,比較古樸。在菲律賓,人們的著裝風格更加時尚一些,女士鞋子多是尖頭、細高跟,最好沒有後幫,頂多是一根細細的帶子。

2000年,我從菲律賓奉調回國。

國內工作環境與國外又不同了。當我穿著在馬尼拉習慣了的無後幫“涼拖”上班時,有同事提醒:“你怎麼穿著拖鞋來上班啊?”如此一來,置辦的漂亮鞋子很少有機會再穿。47歲的我自認為步入了“大媽”行列,衣服都買大一碼,頭髮也不再用心打理。

一位好友見狀直言:“你不要放棄自己呀。”

我一時不解,何為“放棄自己”?

她說:“看看你,像個老大媽。”

我自嗔:“難道不是嗎?”

不過,經過一番“是不是老大媽”的自我思考,我決定不放棄自己,重新注意保持體形,注重衣著……

放棄自己容易,自我約束卻需要勇氣和努力。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此刻的我滿懷自信地走在異國他鄉靜謐的林蔭大道上。

走在這條不長的路上,我想到了很多,彷彿走過了30年的歷程——從辮子上繫著綠色塑膠小球、身穿毛嗶嘰西裝出席晚宴的女青年,到出使倫敦的女大使……點點滴滴的記憶、磕磕絆絆的故事,一股腦兒湧現。越走,內心越坦然。

我對外交禮儀和服飾的認識近乎成熟的這一刻,畫上一個階段性的句號,想寫一本書的念頭也在此時萌生。不過到真正動筆又過了10年。

這條屬於個人的成長之路,也折射出國家的發展歷程。儘管社會上並不缺少關於禮儀和服飾的專業書籍,但是,在許多朋友的鼓勵和支援之下,我下決心把這本書寫出來。書中談的不僅是禮儀和規則,也有自己的經歷,包括鬧過的笑話、犯過的錯誤,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積累的內涵。職業和經歷使然,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過來人對外交禮儀的理解和國際交往中的一些常識。

對大多數人來說,外交禮儀似乎距離自己相當遙遠,鮮有機會涉及。但是,在中國成長為世界級大國的今天,我們如何看待全球多元文化的並存發展,如何在自己所處的位置恰如其分地展現風采,如何更好地營造與世界、與他人的關係,這些與個體息息相關的內容,在書中均有提及。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引起其他領域朋友的興趣,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如果能從中瞭解國際交往的一些規則,讀到有趣的故事,培養守時、守信的好習慣,樹立起透過尊重他人

贏得尊重的能力和品格,應該也是有益的。

一條走了30年的長路,是記憶,更是心路。

作者:傅瑩

編輯:薛偉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