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 正文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2021-09-05由 新聞粗人 發表于 體育

一、使用者細分的直觀感受

做使用者細分本身很簡單,比如我們上一節講的使用者分層,其實就是用一個分類維度,按高中低進行的簡單使用者細分,比如:

按使用者過往1年內消費細分:高階(1w+)中級(5K-1w)低階(1-5K)

按使用者活躍行為細分:活躍(過往30天內15天以上登入)不活躍(登入≤15天)

甚至更簡單的,按基礎屬性細分:男性/女性,老年/中年/青年

做使用者細分簡單,但做有效的使用者細分就難了。所謂有效,就是能對運營、產品、營銷、銷售工作有幫助,比如我們區分了高中低階客戶,我們知道了高階客戶很有錢,可到底該怎麼服務他們?什麼時間、什麼場景、做什麼活動?依然不清楚。因此,單靠一個維度進行分層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分類維度,做更細緻劃分。

看一個小例子 :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來看看這個例子可以怎麼分析:

(1)先看看消費習慣

從對公司貢獻的收入上看,ABC三類是同一檔次的。可實際上ABC三類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消費習慣:

A:集中採購(很有可能是在雙十一買最便宜的)

B:換季採購(很有可能每季度跟風新品)

C:頻繁採購(日常活躍高,運營最喜歡)

(2)使用者消費習慣不同,會直接影響運營手段

A:集中採購:集中一次大活動引爆!

B:換季採購:每季新品促銷

C:頻繁採購:打卡+積分+周活動

具體用哪一種,可以參考整個使用者結構中ABC三類的比例,選一個主戰術,效果如下: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注意,現有的,不代表就是合理的。也有可能領導表示:雖然我們當前是A群體佔60%,但我們希望未來C群體能佔60%,要改變現狀。這樣在選擇戰術的時候,就得更多考慮C群體特點,找更符合C類使用者需求的活動、產品、優惠。總之,更細緻的瞭解使用者特徵,就能助力運營工作。

這就是使用者細分的直觀作用:

透過細分,為運營提供更精細的資料指導

。 當然,為了教學方便,這個例子的資料很極端。在實際操作中,只要能找到區分度夠高的分類維度,都會有類似的效果。核心問題是:該怎麼找。這是做使用者細分的關鍵。

二、使用者細分的操作步驟

第一步:定義什麼是“有效”

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使用者細分可以有無窮無盡的分法,如果不事先定義清楚什麼是“有效”細分,就會陷入茫茫多的細節大海撈針。

很多新手最容易忽略這一點,提起使用者細分,就急匆匆把一堆使用者特徵變數塞進聚類模型,聚完了以後不知所措,到處問:“有沒有使用者分類的科學、權威、誰挑戰就拖出去重打50大板的標準?”最後還被運營批判為:做的啥玩意!就是因為脫離了業務實際,只埋頭加減乘除的緣故。

有效的分類標準,當然是根據運營的需要來的。我們可以從運營的目標、KPI、任務裡拆解出對應的資料指標,比如運營的任務是:提升收入。我們按以下步驟,把業務問題轉化為分析問題。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有了分類標準,就能檢查細分是否有效,比如目標是:找到累積消費高的使用者群體。那最後就看,我們找到的細分群體,消費差異是不是足夠高,是不是真的鎖定了高消費群體。

具體效果如下圖所示: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第二步:從運營手段上找分類維度

找到了分類標準,我們可以看從什麼維度切分使用者,能讓使用者群體間差異更明顯。這裡又是一個大坑,因為看起來似乎可選維度非常非常多。很多同學陷入迷茫,到底我該怎麼選。或者好不容易選出來,運營問:為什麼這麼分?他答:這麼分差異大!然後被批判為:不懂業務,瞎胡亂做,好鬱悶……

實際上,分類維度篩選有一定標準,完全不用到處亂跑:

(1)選資料來源可靠的維度

比如性別,年齡這些基礎維度,很多公司沒有嚴格採集流程,資料空缺多,真實性難保證,就不要用這些。儘量用消費、活躍、註冊來源這些可靠的資料。

(2)選運營可影響的維度

比如裝置型號,可能開發很關心,但運營知道了也幹不了啥事,這時候就不要選;有些指標運營特別關注,比如運營想發優惠券,那使用者對優惠券領取率、使用率就是特別好的指標。

(3)選自身分層差異明顯的指標

有些指標自身差異都不大,資料分佈很集中,這時候就不優先選用,優先選擇那些自身分佈差異大一些的指標。

以上,基於這三個標準,可以避免大海撈針瞎做實驗,也能避免做出來被運營批判為:“這有啥用”。有同學會覺得,這個過程和做風控模型時找特徵很像。確實很像,但有區別。風控模型對應的業務動作只有“透過/拒絕”兩類,所以完全不需要考慮那麼多。而做給運營的使用者細分,運營落地時要考慮:活動主題、時間、產品、賣點、傳播渠道……一大堆玩意,所以必須考慮哪些維度對運營有用。

第三步:嘗試細分,觀察結果

有了分類維度,我們可以嘗試對分類標準做切分。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這裡又有三個很糾結的問題:

到底每個分類維度且幾段;

到底要加多少分類維度;

到底分多少類合適。

先從結果來說:原則上,最終分類數量不宜太多,每個群體要

在運營看來有可操作意義

。運營做活動要設計海報、備貨、開發系統、準備投放資源。因此如果群體規模太小,是不適合單獨做活動的。所以做使用者細分時,習慣上限制群體最大為8類(每個群體都大於10%的份額)至於具體規模大小,可以根據專案目標,運營情況做設計。

在這個大原則下,意味著分類維度和每個維度的切分都不可能太多,儘量選關鍵維度,關鍵切分點,如果維度太多可以考慮用降維演算法來做壓縮。在每個維度切分時,需注意以下問題:如果單維度分段,發現某些分段有特殊性,就不能隨意合併(如下圖所示)

使用者運營:如何做使用者細分?

總之分類的過程需要反覆嘗試很多步,直到最後輸出理想結果為止。

三、特別說明:使用者細分和推薦演算法的區別

很多網上的文章會把使用者細分和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混淆。雖然口頭上,很多人會說:我們做使用者細分是為了瞭解使用者需求,實現千人千面的效果,可在在業務上這是兩個含義。

針對一個細分群體,運營可以做很多

引領性、創新性

動作。比如我們想壯大高階使用者群體,那完全可以推出全新的產品系列、全新的獎勵政策、全新的服務來吸收高階使用者。只要我瞭解了他們的喜好、行為習慣,就能做的很精準。但是,全新設計的前提是該使用者有一定體量,值得我這麼幹。

所以,做細分時就不能考慮非常多維度,切得特別細,搞得很促銷複雜無比。我要昭告天下,讓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幹這件事,才能形成從眾效應,獲得更大效果。

推薦系統則不受此限制,推薦系統完全封閉了資訊渠道,每個人看的都不一樣,只要能提高一點使用者響應率就行。所以推薦的都是

現有的,存量的

產品,儘量實現使用者和產品的匹配。推薦系統可不能產生新創意和新效果,也設計不出新產品。所以完全不用糾結:我拆分的到底細不細,只要能達成業務目標就行。

四、小結:使用者細分的真正難點

看完整個過程,大家會發現使用者細分,是

個原理簡單,操作複雜

的東西。

操作複雜,完全不是建模過程,而是對目標的把握,對維度篩選,對切分大小的把握,都得考慮業務上需求

。雖然資料、統計學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工具(分類工具、降維工具)可真正用到實處還是得考慮具體業務場景。我們從來都不缺少會背課本的學生,我們缺少的是會考慮實際場景的分析人員。

很多新人上路不明白這點,你問他:

使用者細分服務什麼目標?

運營口中的“核心使用者”指的是消費高?活躍多?有轉介紹行為?

知道了“男/女”運營又能做什麼事情?

運營有幾種手段能達成目標?

如果只有200元消費差距,運營有多少空間做事?

他們的回答當然是:通通不知道。

然後還倔強的反問:你管這幹啥!!!我就想知道,就沒有一個電商行業做Kmean聚類權威標準的分類數量嗎!!!到底是5還是8!!!╮(╯▽╰)╭

特別提醒:活在學校圖書館的書本里,是無法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