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寵物 > 正文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2021-11-21由 鄉土賒旗 發表于 寵物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走進賒店瓷器街

作者 |魏春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個古鎮是“歷史文化名鎮”,一座會館稱“輝煌壯麗天下第一”,一條街實屬“明清商業一條街”。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據此地利,當地政府打出“中原古鎮看賒店”的旗幟,叫響“北有平遙,南有麗江,中有賒店”的文化旅遊品牌,致力讓古鎮歷史文化重放異彩的報道,多見於報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近聞,古鎮瓷器街修葺一新,眾多景點已對外開放。本人是一個瓷器收藏者,為探求瓷器街的沿革、變遷,尋覓瓷器的舊影、遺蹤,一日閒暇,慕名而來。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鎮以街揚名,街憑鎮相傳。據當地朋友介紹,賒店古鎮,東依潘河,西臨趙河,踞“二龍戲珠”寶地,素有“宛東明珠”的讚譽。

明、清時期,這裡商賈雲集,貿易繁盛,成為“地頻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豫南巨鎮”和“水旱碼頭”,號稱“九省通衢”。與周口鎮、道口鎮、朱仙鎮齊名,享有“天下第一店”美譽。民間也有“金漢口,銀賒店”、“天下店,數賒店”的傳誦。

鎮內有一座金碧輝煌,重簷疊翠的山陝會館,自會館向南,有一條長約三百餘米,古香古色的街道,形成於清順治及康熙初年,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當地人稱“明清商業一條街”。

當年,以經銷瓷器為主,又叫瓷器街。此街以中心街口為界,分為南、北瓷器街。瓷器街歷經滄桑,命途多舛。清末民初曾遭杆匪、兵禍及日寇轟炸破壞,社旗建縣後,為拓寬街道,又將臨街五尺前簷全部拆除。

慶幸的是,近幾年,當地政府籌巨資對瓷器街進行了修繕,如今,街道路面青石鋪就,兩旁的店鋪,青磚灰瓦,重簷走脊。大戶門樓畫梁雕柱,富麗堂皇,一進多級的穿堂閣樓,佈局巧妙、精緻典雅,別具一格。走進其中,不難想象昔日的繁華勝景。

他還說,據歷史記載:在清康熙年間,瓷器街佔據“水旱碼頭”的有利條件,四方瓷器雲集而來,互通有無。

鼎盛時,有六十多家瓷器店鋪,廣集華夏定、鈞、耀州、磁州、龍泉、景德鎮六大窯系產品。從生活用品碗、盆、盤、碟到宮殿富宅廳堂的古玩擺設樣樣俱全。整個街道瓷山瓷海,琳琅滿目,叫人恍如仙境。店內五彩繽紛,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繚亂。從早到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客來客往,絡繹不絕,可稱之謂其時中華有名的“瓷都”之一。

而在北瓷器街口西五十米,有一個約一千平方米的瓷器坑。想當年,商家深諳“瓷器一破,不值半個,瓷口起毛,不值分毫”的行規,又很講究誠信,把不合格或殘損的瓷器扔進該坑,集年累月,形成了瓷器坑。

時光飛逝,朝代更迭。歲月流轉到2006年,當地政府建會館廣場,對瓷器坑進行了發掘,出土的多為明、清時期的盤、碗、罐等青花瓷器碎片。

近期,當地政府準備變廢為寶,計劃建立“中華古瓷片鑑賞中心”博物館,以此見證,賒店鎮作為“清代全國中華瓷器交易勝地”。

在朋友的陪同下,走進修舊如舊後的瓷器街頭,首先參觀的是山陝會館,見其輝煌壯觀的樓閣,精雕細琢的木刻石雕,不愧為“天下第一會館”。

依次遊覽了“廣盛鏢局”、“厘金局”、“蔚盛長票號”、“福建會館”等景點。看罷這些景點,多少了解一些前朝古代,風描雨繪的人和事。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如:“廣盛鏢局”押解保險威名震八方,“厘金局”統轄五縣稅歲常鉅萬,“蔚盛長”票號匯兌十三省等。然,這些景點與瓷器都無聯絡或聯絡不多,而街兩旁店鋪進入眼簾的多是經營服裝、醫藥、日雜用品等。

看來,如今的瓷器街已有名無實,不免有一種失望、落寞的感覺。

單在北瓷器街見一家專營鈞瓷的“四合瓷鋪”,聽朋友說是瓷器街修復後,惟一一家瓷器專營店。

走進店裡,主人讓座沏茶,熱情地介紹說,鈞瓷產於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鈞瓷之所以名貴,得益於它古樸渾厚的造型和千變萬化,渾然天成、乳光瑩潤、瑰麗多彩的釉色。“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無雙,鈞瓷無對”。

古人曾用“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呈嵐”、“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免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之神奇美。傳世後,即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盛譽,被稱為“國之瑰寶”。有“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之說。多少年來,鈞瓷一直是文人、名士、官員、商家、藏家、陶瓷藝術愛好者爭相收藏的珍品。

店主人不虧是一個鈞瓷行家,說起來頭頭是道。隨著賒店古鎮歷史文化的恢復,佔據此“地利”生意會相當不錯的。但願“四合瓷鋪”生意興隆,以此吸引眾多瓷商來此經營,重現瓷器街的繁華。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言及瓷器,我情有獨鍾,略知一二。瓷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重要地位,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喜愛,視為珍寶。瓷器作為土與火的藝術,原本是實用器物,後來演變為裝飾擺件,在漫長的的演變中把吉祥的色彩賦予到瓷器身上,形成內涵豐富的吉祥文化。

多數瓷器身上有吉利祥瑞圖案,尤其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瓷器更為突出,如:牡丹寓意花開富貴;喜鵲站梅枝寓意喜上梅梢;五隻蝙蝠圍福字寓意五福捧壽;纏枝蓮寓意清廉純潔;蝙蝠、鹿、松寓意福祿壽等。常見的瓷器,青花幽菁明快,素雅大方,彩瓷富貴典雅,華麗奪目。繪畫工藝上,有手繪、貼畫。

若出自名家之手,比如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等作品,尤受藏家追捧。“廳無瓷不華,室無瓷不雅”。舊時,官宦大戶人家,或廳堂博古櫃、或臥室、書房的桌臺、几案多置放幾件瓷器,既華貴雅緻,又吉祥富瑞,成為裝點門面不可或缺的器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文化素質的提高,瓷器這一雅玩,必將漸入尋常百姓之家。

徜徉在曾經刮過明時風、下過清時雨的街道,彷彿能夠傾聽到來自三百多年前,“車轔轔,馬蕭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買賣瓷器吆喝聲的迴音,使人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瓷器街經歷三百多年的歷史變遷,仍然保持著其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歷史痕跡,猶如一座歷史豐碑昂然屹立,疊印出賒店變遷的縮影。

身臨其中,感覺就是和一位滿腹經綸的智者交談,他能將你引入幽深的歷史長廊,和你一起傾聽漫長歲月的風雨回聲。談及古鎮、古街的衰落,古鎮人憶舊傷感,多歸咎於“水旱碼頭”的消失。

當地朋友也曾感嘆地說,古鎮因水而沉浮,街因古鎮而興衰,瓷器店鋪也隨瓷器街的興衰而存亡。是啊,鎮依水而建,街靠鎮而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幾百年來,因河,這鎮、這街不知演繹出多少興衰故事。但,我認為這些都不重要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情地碾碎了時光。泓水早已消退難以再來,輝煌勝景也已成為過去,只能留存在記憶裡。要做的是如何保護好、利用好先輩留傳的文化遺產,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幾年,當地政府已看到了這一點,正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積澱,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搞好特色旅遊,尤其是依託瓷器街,建立“瓷器博物館”,不失為明智之舉。相信,不久的將來,賒店鎮或許能“鳳凰涅槃”,再現明、清時代的輝煌。

漫步古意濃濃的瓷器街頭,不經意,歌手周杰倫深情詠唱《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的歌聲,不時從街旁店鋪裡飄出。引發人們對瓷器街的懷舊,對瓷器的眷戀。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作為一名遊客,望著這條厚重、樸拙、滄桑的街道,怎能不流連忘返,繾綣難捨。不由得,再回頭深情地多看一眼。

(原文《河南日報》2015年5月28日發、《南陽日報》編輯為“瓷器街”2011。6。3已發)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魏春明,社旗本土作家,現供職於社旗縣政協。魏老師作品樸實生動,在南陽作家群裡是一顆閃亮的新星。部落格“春和景明”敬請關注。

魏春明:走進賒店瓷器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