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2021-04-27由 炳哥的小歷史 發表于 歷史

我們國家被稱為“腳踏車王國”,很多人在短途出行時都會選擇使用腳踏車,方便、省時省力。不過,大家可能對腳踏車在中國出現、興起的過程不是很瞭解。我們結合老照片和文字記載,為大家講述相關歷史。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男子與腳踏車。

清朝同治年間,中國人對腳踏車有了初步的認識。1866年,內務府官員斌椿奉命率團訪問歐洲,5月7日一大早,斌椿在巴黎街頭看到這樣一幕:“街衢遊人,有隻用兩輪,貫以短軸,人坐軸上,足踏機關,輪自轉以當車。又有隻輪貫軸,兩足跨軸端,踏動其機,馳行疾於奔馬。”這是有據可查的中國人和腳踏車的第一次接觸。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北京雲飛腳踏車行。

此後不久,中國就出現了腳踏車的身影。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報》有一篇文章寫道:“茲見上海地方有腳踏車幾輛,”這是腳踏車傳入中國最早的史料證據。1870年,另一家報紙報道:“腳踏車上海己多,或雙輪或三輪,不用騾馬,人坐踏足於版(板),其版(板)動而其輪轉,即其車自行。”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北京街景,有人推著腳踏車走過。

當時人們對腳踏車的叫法很多,除了“腳踏車”這一名稱,還被稱為“自轉車”、“單車”、“腳踏車”、“踏板車”、“踏車”、“足蹈車”、“鋼絲車”、“洋車”、“洋馬”、“洋驢”等等。其中,以“腳踏車”和“腳踏車”兩種稱呼最為常見。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男子與腳踏車。

晚清沒有能力生產腳踏車及其零部件,主要從英、美、法、德、俄、日等國進口。清朝滅亡10多年之後,我們國家才逐漸開設了生產腳踏車零部件和整車的工廠。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1905年天津海關職員合影,有人騎車。

同治和光緒初年,腳踏車數量寥寥,均由來華的傳教士、商人、使節等自行帶入,並非商業行為。光緒中後期,上海口岸有了腳踏車以貨物形式輸入的記錄,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經營之。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上海的人力車與腳踏車。

據記載,1903-1910年,上海一埠共計進口腳踏車4563輛,總價值172028兩海關銀,腳踏車零件總價值達到73155兩海關銀。推算下來,一輛腳踏車的進口價大約38兩銀子,經由銷售公司賣給消費者,其價格當不低於50兩。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上海,巡捕身後是腳踏車店鋪。

不得不說,腳踏車在晚清屬於奢侈品,一般百姓根本買不起。一輛腳踏車售價50兩銀子,什麼概念呢?我們做個對比,清朝七品知縣大人一年的俸祿是45兩銀子,還買不起一輛腳踏車。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騎腳踏車的男子。

人們對於腳踏車這一新鮮事物,無不感到好奇。晚清文人以竹枝詞的形式,記錄了街頭腳踏車飛馳的情景,如“前後單輪腳踏車,如飛行走愛平沙。朝朝馳騎斜陽裡,颯颯聲來靜不畔”;又如:“前後鉤聯兩鐵輪,不須手挽踏芳塵。轆軲捷足趁當道,一蹶還防笑有人。”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父子與腳踏車。

一些照相館購買腳踏車作為道具,吸引顧客上門前來拍照,讓買不起腳踏車的人過一把癮。

晚清一輛腳踏車價格不低於50兩銀子,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不夠

纏足女子騎腳踏車(人工上色)。

在腳踏車普及過程中,爭議如影隨形。有人認為,騎腳踏車影響女性健康。1905年,上海《大陸》刊載文章說:“英國婦人,近來多因乘腳踏車,而發之一種病。其病尚無大害,而甚為特別,則足部生疼,其病源因乘腳踏車,輒著底薄踵高之靴,又時由腳踏車跳下之故。”還有人說,騎腳踏車“礙及將來之懷孕分娩”。當然,這些無稽之談隨著腳踏車飛入尋常百姓家,已經不攻自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