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2023-01-05由 小瑀說史 發表于 歷史

導語

南明是明朝都城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權,從1644年至1662年,歷經弘光、隆武及永曆等政權,共計18年。

在這18年間,南明一直處於一個國家不斷捱打、領土不斷萎縮及君主不斷更迭的狀態,用苟延殘喘形容絲毫不過分。

而歷史上同樣偏安的南宋卻從1123年延續至1279年,足足挺過了一個半世紀,同樣是正統漢人政權,同樣是倚仗長江天險,為什麼差距如此之大?在小編來看,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聯虜平寇的錯誤戰略

1644年3月,陝北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大勢已去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懷著滿心的絕望自縊在煤山上,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中華大地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盤踞在東北的滿清政權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引領下,攻入山海關,趕跑李自成,成為京師新的主人。

二是在清軍入關後,大量明朝宗室和朝廷文武南遷,在鳳陽督師馬士英等地方軍閥的擁立下,福王朱由崧於1644年5月在南京繼位,是為弘光,南明正式建立。

這樣一來,華夏中土由明朝與李自成大順政權的較量變為清朝、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清初割據形勢

此時的南明佔據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且在廣大士民眼裡,弘光政權才是明朝的合法繼承者。

所以弘光政權必須確立正確對外戰略才能保證自身長治久安,尤其是大順軍和清兵都可能雙雙南下,對南京形成威脅。

只可惜弘光政權仍把對付大順軍作為當務之急,大學士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無逾辦寇”。馬士英則認為,坐視大順軍和清兵兩虎相鬥才是上策。

總之,史可法和馬士英這對政敵在對外策略上反倒保持一致。

在弘光集團看來,滿洲八旗不過區區十萬,且是關外蠻夷,佔領北京頂多是搶完就走,坐不住江山。

只有李自成才是真正的威脅,畢竟千百年來王朝的更迭不都是農民起義造成的嘛。

因此弘光政權制定了聯合清朝消滅農民軍的決策,這個方針就是所謂“聯虜滅寇”。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弘光帝還派遣使者詔諭清朝,稱順治為清國可汗,並在詔書中提出四個要求:

一是安葬崇禎帝及其皇后,二是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三是每年十萬歲幣,四是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

從以上內容可知,南明無非是在效仿南宋,以金錢歲幣換取偏安江南,

只可惜清朝不是金國,八旗鐵騎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清統治集團無論是手段還是野心,都要比他們的完顏前輩強得多。

而南明也不是南宋,空有百萬大軍,卻各自為戰,沒有強大的水師,也沒有戰鬥力彪悍的岳家軍。

清朝早已看出南明外強中乾,使者左懋第到北京不久就被囚禁,使事失敗。

不過鎮守江北四鎮的史可法卻依然迂腐的執行聯虜國策,當清軍全力圍剿李自成時,幕僚勸他渡河復山東,不聽,勸西征復河南,不聽,勸稍留徐州,又不聽,一味退保揚州為上策。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史可法畫像

而多爾袞致書史可法,揚言“聯闖平南”時,史可法卻只是為弘光繼統的合法進行辯解,沒有拿出對付清軍的辦法。

南明在錯誤的戰略下越走越遠,眼睜睜看著李自成被清軍打敗,隨著大順政權的垮臺,清軍很快戰略東移。

1645年4月,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兵敗揚州,後清軍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揚州百姓慘死者80餘萬。

隨後清軍渡過長江,攻克南京,5月22日,弘光帝被俘獲,送往北京,弘光政權僅一年就宣告垮臺,南明在失去長江天險後,整個南方腹地暴露在八旗鐵騎面前。

從此只能陷入被動挨打逃跑的境地,而這一切源於“聯虜平寇”的錯誤戰略,這就是所謂一步錯,步步錯。

二、黨爭和內鬥成為消耗南明肌體的毒瘤

如果說“聯虜平寇”是南明快速滅亡的加速器,那無盡的黨爭和內耗則是根本因素。

在朱由檢自縊後,在南京很快展開一場擁立新帝的鬥爭,主要競爭圍繞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展開。

朱由崧的支持者以鳳陽總督馬士英、江北總兵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等地方督撫和軍隊大員為主。

朱常淓的支持者為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侍郎呂大器、右都御史張慎言及原禮部侍郎錢謙益等東林黨朝臣。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幾經博弈後,朱由崧在馬士英等的擁立下進入南京繼位,不過在統一政權的表象下,一場以馬士英和東林黨之間的暗戰開始展開。

很快史可法被排擠出決策層,以兵部尚書的名義前往揚州總領江北四鎮進行防禦,只可惜史可法空有督師之名,卻無實權。

劉澤清、劉良佐等江北軍隊首腦無一人聽從指揮,在清軍攻打西北李自成時,江北各軍內鬥不斷,沿途燒殺搶掠只為一己私慾,始終未能建立起堅實的防線。

1645年3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之際,弘光政權內部爆發太子案,黨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起因是一名叫王之明的少年,詐稱自己是皇太子朱慈烺,於是一批對朱由崧政權不滿的人乘機興風作浪,散佈謠言。

一場圍繞著“太子”的真偽在南明社會中掀起軒然大波,駐守在武昌的南寧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企圖剷除馬士英黨羽。

馬士英急令江北軍隊南下佈防,而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致使多鐸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連續攻破徐州、亳州,迅速向南推進,勢如破竹,兵臨揚州城下。

史可法要求各鎮赴援,均無響應,劉澤清、劉良佐等人不思抗敵,反而以入衛南京為名,率部南逃,其餘總兵將領紛紛投降,史可法孤身一人率領揚州城軍民頑強抵抗,最終英勇就義。

1645年5月清軍渡長江入南京,弘光皇帝本人被俘虜送往北京,只可惜在南京政權垮臺前夕,各派勢力還在圍繞太子案進行鬥爭。

1645年6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並得到南方各省承認。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然而在其監國僅四十天,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監國,東南地區一下子出現兩王並立的局面。

這時南方各地士族百姓因為反對清廷剃髮令,開始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進行聲勢浩大的起義,清軍南征的腳步暫時停下。

只可惜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團結一致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彼此之間為爭奪正統地位勾心鬥角,互相挖牆腳,雙方關係形同水火。

1646年5月,清朝騰出手來派大軍征討浙東,進逼紹興,魯王政權根本無心戀戰,前方防線瞬間土崩瓦解,大批朝臣叛明降清,朱以海經台州乘船逃往海上。

魯王政權被消滅後,清軍繼續南下進至福建邊界,朱聿鍵雖名為皇帝,但實權被福建總督鄭芝龍掌握,鄭芝龍出身商人,是一個精明的投機主義者。

早在1646年初,鄭芝龍已看出南明敗亡苗頭,即與福建同鄉,已投降清朝的洪承疇聯絡,在得到清朝將廣東管轄權交與他的允諾後,鄭芝龍從隆武輔政大臣,搖身一變成為清廷內應。

1646年6月清軍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攻福建,事先得到訊息的鄭芝龍將部隊全部南撤,致使兩大險要關口無一人把守,清軍迅速透過,一路上未見隆武一兵一卒,輕輕鬆鬆佔領福州。

可憐的隆武皇帝在汀州被清軍射殺,而鄭芝龍降清後不僅沒得到清廷許諾的利益,反而被清軍押送北京軟禁,並於1661年被斬首。

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於當年10月在廣東肇慶稱帝,是為永曆。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雖然在此後的十年間,永曆掀起幾次反清鬥爭高潮,統轄範圍恢復到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以及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

但在一片形勢大好之際,永曆內部再次發生分裂,大將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的功績,密謀篡位,引發南明內訌。

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孫可望降清並將西南軍事情報全部告知清廷,滇黔虛實全部暴露。

1658年,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第二年吳三桂率軍攻入昆明,永曆被迫逃亡緬甸。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然而僅僅兩年,緬王受到清廷壓力,將朱由榔送交清軍帶回昆明,

1662年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死,至此轟轟烈烈、內部紛爭不斷的南明宣告滅亡,清朝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得以確立。

三、地緣政治決定南明無法香火延續

除了戰略失誤以及黨爭內耗,南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糟糕的地緣,這種劣勢主要在南京失守以後。

弘光時期,如果南明能夠同仇敵愾,加緊發展水師江防,可以倚仗長江天險自守,然而隨著清軍南渡,南明地理優勢不再。

浙江福建是東南腹地,雖多山地丘陵,但不足以自衛,且與其他省份有漫長的邊界線,根本無法抵禦清軍強大的八旗鐵騎。

同樣是割據江南,為什麼南宋堅持150年,而南明僅18年就滅亡

而永曆長期固守的雲貴雖易守難攻,但腹地狹小,土地貧瘠,無法支撐一個龐大政權的運轉,不似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有群山環繞,自給自足。

歷史上也沒有任何正統政權長期割據雲南,所以永曆朝滅亡不過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