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2023-01-04由 小瑀說史 發表于 歷史

序言

己巳之變又稱後金攻明京畿之戰,是指從1629年十月持續至1630年一月,後金避開堅固強大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南下,突襲北京,各路明軍響應崇禎的號召阻擊後金的歷史事件。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在這場戰爭中,因崇禎的戰略失誤導致京城防禦形同虛設,一代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其他各路明軍遭遇慘敗,從此清軍入塞成為常態,明朝永久性地失去了戰略主動權,正如《明史》記載:

“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讓努爾哈赤壯志未酬的關寧防線在崇禎手中變成東方“馬奇諾防線”

關於己巳之變的發生,還要追溯到三年前明朝與後金發生在關外的一場戰役——寧遠之戰。

1626年二月,後金大汗努爾哈赤親率八旗軍六萬人出盛京直撲山海關,寧遠作為入關的前哨必經之地,成為後金志在必得的城池。

時任薊遼督師袁崇煥率兩萬明軍守城,這場戰役共持續了十二天,期間雙方進行了慘烈的廝殺,袁崇煥以堅城高壘為依託,憑藉紅衣大炮的火力優勢重創後金。

而精於騎射的八旗軍難以發揮騎戰特長,在付出1。7萬人的死傷代價後退出寧遠。

這場戰役不僅挫敗了努爾哈赤奪佔遼西和山海關的企圖,而且也是明朝對後金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改變了明朝的不利戰略困境,六個月後努爾哈赤在憂鬱中病逝。

而袁崇煥在寧遠之戰後,開始著力構築關寧錦防線,形成了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三點之間建築多個堡臺的聯防據點,每個據點均配備威力強大的紅衣大炮,威懾八旗鐵騎。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在激烈的角逐中勝出,成為新的大汗,1627年後金與明軍爆發寧錦之戰,後金再敗,至此皇太極不得不放棄強攻遼西的策略,轉而尋找其他路徑。

1628年皇太極攻打不服其統屬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察哈爾首領林丹汗被迫西遷,在此之前,漠南諸部已歸順後金。

察哈爾部的戰敗不僅解除了皇太極的後顧之憂,而且也為他繞道蒙古、直接進攻明京師創造條件,這一年恰為崇禎元年。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此時的朱由檢已剷除權宦魏忠賢,實現大權獨攬,雖對遼東局勢十分關切,卻對漠南草原的權力鬥爭和格局變化毫無留意。

察哈爾原為明朝牽制後金的旗子,但崇禎卻坐視林丹汗被皇太極趕出漠南。

而袁崇煥對後金繞道蒙古進攻北京的舉動洞若觀火。為此,先後向崇禎兩次上疏,請求加大對京畿外圍防禦力量薄弱的薊州的軍事防守。

同時仔細分析皇太極會繞過堅固的寧錦防線,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威脅北京。

但是袁崇煥的兩次上疏,都沒有引起崇禎的足夠重視。

要知道,己巳之變前,北京百姓已過了180年的太平生活,對戰爭沒有任何實際準備,守城官兵既不知道火器的名稱,也不知道火器的使用。

可悲的是,在後金奪取漠南後的近一年時間裡,崇禎都沒有解決京畿防禦薄弱的問題,

其戰略短視使強大的關寧防線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馬奇諾防線”,並導致己巳之變悲劇的發生。

皇太極兵臨北京,明軍血戰誓死捍衛

1629年十月初二,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以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嚮導,取道蒙古突襲明長城較為脆弱的隘口龍井關和大安口,直接破牆入塞。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畫圈位置為大安口和龍井口

而駐防明軍軍備廢弛,根本無法抵禦強悍的八旗鐵騎,後金一路暢通無阻,十月二十七日突破喜峰口。

破口之後,擺在後金面前的道路十分明確,因為到京師的路線只有一條,就是從喜峰口到遵化、從遵化到薊門、然後是通州,最後就可直抵京師。

遵化作為京東重鎮,身在遼西的袁崇煥決定在此阻擊,他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四千兵馬,走撫寧、遷安這條路線,搶在後金前面進入遵化封鎖敵軍。

只可惜皇太極預先料到,並做好埋伏,十一月初二,趙率教被突襲全軍覆沒,皇太極旋即攻克遵化,繼續全力西進,向薊州進發。

薊州作為橫在遵化與通州之間的屏障,距離通州僅140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於明軍失去了在遵化堵截皇太極的機會,所以袁崇煥率兩萬關寧鐵騎主力傾巢出動,回援京師。

自己則親點九千軍隊率先南下,於十一月初十進駐薊州,誓要在此攔截皇太極,其餘主力部隊也在督總兵祖大壽指揮下火速入關馳援。

可是吃夠了攻城虧的皇太極並不打算與袁崇煥糾纏,於十一月十四日偷偷繞過薊州城,這樣一來,袁崇煥在薊州攔截皇太極的計劃再次落空。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在此後的幾天裡,袁崇煥與皇太極上演你追我趕的“賽跑”,他們都想趕在對方前面抵達京師。

面對後金的大舉進攻,崇禎顯然方寸大亂,沒想到袁崇煥一語成讖。

情急之下,崇禎做了兩件事,第一,啟用年已七旬、退休在籍的孫承宗為統帥,總管京畿佈防的一切軍務。

第二,下令附近各地進京勤王,所有地方軍隊由袁崇煥統一排程。

第三,加強北京城防,命令所有太監、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帶著自己的家丁到城牆巡邏。

不久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已趕到北京城德勝門外紮營。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並於當日嚮明軍發動攻擊,京師第一戰在德勝門打響。

後金先用大炮對明軍進行轟炸,隨後皇太極親率正黃鑲黃兩旗、代善率正紅旗、濟爾哈朗率鑲藍旗以及蒙古兵從右翼衝殺,向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發起猛攻。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城上明軍發炮還擊,由於兩軍已糾纏在一起,很多炮彈誤傷明軍官兵,死傷慘重,不久,侯世祿部被擊潰,滿桂獨撐力博,身負重傷。

德勝門大戰不久,袁崇煥、祖大壽率關寧鐵騎主力抵達廣渠門,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率領兩白旗及蒙古兵二千迎擊,戰況十分激烈。

袁崇煥指揮自若,將關寧鐵騎按正南、西部和西北排列,形成互為犄角之勢,後金先後兩次發起猛烈衝鋒,但在明軍拼死抵禦下,均被擊退。

袁崇煥更是親入敵陣,奮力鏖戰,其盔甲被後金的弓箭射得如刺蝟一般,但幸虧甲重才沒被射穿。

在各路明軍的奮勇抵抗下,後金損失慘重,開始撤退。第一場京畿之戰以明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崇禎誤殺袁崇煥,後金反敗為勝

袁崇煥等將領雖然暫時擊退後金,但自身亦有較大損失,再加上千裡回援,連日征戰,士兵疲憊不堪。

因此袁崇煥向崇禎建議,允許軍隊入城休整,但卻遭到崇禎拒絕,無奈之下,袁崇煥只得繼續在北京城外露宿。

按照明朝制度要求,勤王軍隊是不允許進京的,但此前滿桂已有入德勝門甕城的先例,所以可以看出,崇禎對袁崇煥已有所猜忌。

在崇禎看來,袁崇煥在薊州攔截失敗後,沒有選擇直接向西尾隨追擊,反而前往位於薊州西南的河西務,導致後金在薊州到通州一路上燒殺掠奪,毫無顧忌。

而袁崇煥手中握有明朝最強大的關寧鐵騎,卻對這一切選擇無視,再加上1629年袁崇煥未經請示,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間接解決了後金在海上的威脅。

崇禎本就性格多疑,袁崇煥的這一系列非常規操作不能不使崇禎有所猜疑。

十一月二十七日,後金與袁崇煥激戰於左安門外,再被擊退,

於是皇太極施用“反間計”,散佈其與袁崇煥有秘密約定,以此陷害袁崇煥。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朝中一些對袁崇煥不滿的勳貴大臣趁機彈劾,誣陷其放任後金劫掠焚燒民舍百姓。

十二月一日,崇禎借袁崇煥隻身進京商議糧餉之際,將其逮捕入獄,城外祖大壽聽聞愕然,軍心頓時萎靡。

皇太極趁機進攻,明軍各路大軍潰敗,滿桂戰死,祖大壽逃回錦州,本來形勢大好的局面因為崇禎的誤判,被瞬間逆轉。

而皇太極的目的已經達到,深知打進北京並非一朝一夕,於是在1630年二月率軍北返,一路燒殺搶掠而回,八月,袁崇煥被刮3600刀凌遲處死。

在近四個月的戰爭中,後金笑到了最後,不僅獲得無數人口牲畜等戰利品,還除掉了袁崇煥這個禍患。

戰爭影響

己巳之變標誌著崇禎中興之夢的破滅,明朝京畿地區的防禦體系遭到重創,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或陣亡或下獄或被俘。

從此明朝的堡壘推進、經濟封鎖和外交聯盟政策宣告瓦解,永久性地失去了戰略主動,關寧錦防線成為一道擺設。

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崇禎親手葬送逆轉國運的最後機會

1638年清軍第四次進入長城,兵鋒直抵濟南

在此後的十年間,後金先後五次入長城,其中兩次打到北京城,最遠的一次侵犯到山東濟南,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而明軍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擊之力,在後金和農民軍的夾擊下走向崩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