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2021-09-28由 朱由桓 發表于 歷史

崇禎三年,年僅46歲正值壯年的袁崇煥被押至菜市口凌遲處死,死後劊子手從袁崇煥身上割肉一塊,京師百姓爭相分而啖之。

這位明朝末年最具爭議的名將,落得如此下場,不得不讓人唏噓!

《明史》評價袁崇煥“崇煥智雖疏,差有膽略,莊烈帝又以讒間誅之。”

個人認為《明史》對袁崇煥的評價是不夠公正的,試想作為一個連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一代名將又會智疏且缺少膽略呢?

但如果將“智”解讀為情商、“官”商,那麼就合情合理了。所謂“官”商就是指官場經驗、政治經驗,在這方面袁崇煥就顯得明顯經驗不足且缺乏理智了。

一、中年及第、火箭升遷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廣東東莞人,縱觀其一生,35歲才中進士已經算是不得志了。進士及第後隨即被授予福建邵武縣知縣,三年任滿回京朝覲時,遇到人生第一個貴人。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袁崇煥

時任御史的侯恂向天啟皇帝推薦袁崇煥,稱其“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啟聽從建議遂授予袁崇煥兵部職方司主事,這次升遷為日後袁崇煥接觸遼東提供了契機。

按照《明史·職官·兵部》記載“職方司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 閱視修浚城池,因事增置鎮戍將校,設兵屯戍。”

天啟二年,廣寧失陷,後金勢如破竹連下西平、鎮武、西興、西寧、平洋諸堡,朝野震動。

袁崇煥抓住時機,單騎出關,視察關外軍情,回來之後上書天啟自薦“一人足以守山海關”。

同時,兵科都給事中蔡思充也向天啟舉薦閻鳴泰與袁崇煥,隨後袁崇煥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監軍山海關。

短短一年內袁崇煥從正七品知縣升為正五品按察司僉事,連升四級。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幾個月後又被遼東經略王在晉題補為監軍道兵備副使,從四品。

這時,袁崇煥又遇到了人生中第二個貴人——-孫承宗。

此後,袁崇煥便追隨孫承宗修建寧錦防線,即使以後孫承宗被罷職,袁崇煥仍然官運亨通,天啟五年升為山東按察使仍管寧前道,寧遠大捷後,天啟六年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緊接著被任命為遼東巡撫。寧錦大捷後因開罪魏忠賢黨羽,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憤而辭官。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魏忠賢

天啟七年,朱由校駕崩,信王朱由檢即位,剷除魏閹,袁崇煥重新得到重用,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成為明朝在遼東軍事上的最高長官。

從天啟二年入京到天啟七年,短短不到六年間袁崇煥從一個區區七品知縣火箭般升遷為兵部尚書、督師,這在整個明朝也是屈指可數的。

過快的升遷速度,使得袁崇煥在朝中的根基並不深,而且接連的破格提拔和連續大捷使得袁崇煥信心滿滿,其自身性格中剛愎自用的一面開始顯現出來。

這主要表現在其獨斷專行與部屬關係鬧僵、越級上報與上司關係不和,甚至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以至於斷了後路

二、 越級上報與上司關係不和

袁崇煥在遼東期間與除了孫承宗以外的歷任上司關係都算不得融洽,廣寧失陷後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雙雙入獄,新任經略王在晉甫一上任,就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要不要放棄遼東之地,退守山海關。

其實王在晉早有打算,那就是徹底放棄關外之地,退守山海關,但時任寧前道僉事的袁崇煥與孫元化等人堅決反對,認為此舉“非策”,極力勸阻,王在晉不聽。於是,袁崇煥兩次寫信給當時的內閣首輔葉向高,申訴自己的意見,葉向高與內閣拿捏不定,於是大學士孫承宗親赴前線考察,之後全盤採納袁崇煥的意見,定下了寧錦防線的構想。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袁崇煥

孫承宗罷職之後,高第接任經略,與王在晉一樣高第堅持重兵屯守山海關,在關外實行堅壁清野的戰略,這一次袁崇煥又與高第起衝突,堅持留守寧遠,誓與寧遠共存亡,高第心意已決下令撤錦州、大淩河、右屯等地軍民入山海關。

雖然這兩次最終袁崇煥都取得勝利,但也使得袁崇煥養成了剛愎自用的性格。

三、 獨斷專行與下屬鬧僵。

袁崇煥最獨斷專行的一面就體現在擅殺毛文龍一事,關於毛文龍該不該殺,由於爭議較大,這裡就不贅述了。

毛文龍身為東江鎮最高軍政長官,身兼左都督平遼總兵官,為一品武官,即使毛文龍再桀驁不馴、虛報兵力冒領軍餉,身為督師的袁崇煥也不該不請示朝廷擅殺朝廷一鎮總兵。

擅殺毛文龍的事傳到朝廷之後,崇禎大為驚愕,卻也無可奈何,為了安撫袁崇煥也只好默認了此事,但這件事卻也引起崇禎的暗中不滿,為日後袁崇煥被殺埋下了伏筆。

其實,袁崇煥獨斷專行的一面很早之前就有體現。早在袁崇煥擔任寧前道監軍的時候,在執法的時候就很嚴厲,有一次袁崇煥在核實軍隊人數時發現有虛報的情況,立即引用軍法處死了一個校官,這件事引起孫承宗的強烈不滿,怒道:“監軍就有權擅殺嗎?”這件事明顯可以看出袁崇煥自負、性格不夠圓滑的一面。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孫承宗

另外,袁崇煥還與經略王之臣、手下大將滿桂等人關係也不和,王之臣身為經略節制山海關內外軍事,職位上比袁崇煥要高,但因與袁崇煥不和,朝廷只能取捨命王之臣督關內、袁崇煥督關外。

袁崇煥與滿桂共事五年,又在寧遠城同生共死的抗擊滿清,卻也因一件小事對滿桂產生了不滿,導致彼此間不協調,朝廷只能將滿桂調離。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無論袁崇煥官位高低與其共事的同僚部屬皆處理不好彼此之間的關係,這隻能從袁崇煥自身的性格找原因了。

四、 誇下海口、斷絕後路

天啟七年,崇禎即位,在剷除了魏忠賢勢力之後,重新在平臺召見袁崇煥,貿然誇下了五年復遼的海口。即使事後,袁崇煥改口提了許多條件,崇禎面對這個誘惑也是給予了足夠的支援,不僅升其為兵部尚書、督師,還賜予尚方寶劍,寄予了厚望,但事與願違,僅僅兩年之後,皇太極就繞過山海關攻進京畿腹地,對袁崇煥失去信任的崇禎最終下達了凌遲處死的命令。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崇禎

五、 擅自弔唁努爾哈赤

如果前面的幾件事還只是反映了袁崇煥自身性格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一面,那麼努爾哈赤死後,身為寧錦前線最高指揮官的袁崇煥不經朝廷授權,就自作主張派人前去弔唁,就充分顯示出了其政治上不成熟甚至是失去理智的一面。雖然從袁崇煥的角度來看是借弔唁之名實為刺探敵方軍情,完全忽略朝廷上下對此事的反應,這也是後來袁崇煥被彈劾引來殺身之禍的理由之一。

六、 缺乏政治鬥爭經驗

縱觀袁崇煥僅僅十年的官場生涯,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遼東戰場,其與朝廷各派之間的關係也並不複雜,雖然與孫承宗、錢龍錫等東林黨大佬關係密切,但並未參與到黨爭之中,但在明末這種黨爭激烈的情形下,非此即彼,雖然孫承宗去職之後,袁崇煥也試圖依附魏忠賢,上疏為其立生祠,卻也未能得到魏忠賢信任,反而因為與錢龍錫的關係被歸於東林黨之類,朝堂之上引來不少攻訐。

崇禎的多疑加上對袁崇煥的失望與不滿,最終導致其身死名裂。

袁崇煥的悲劇: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不理智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袁崇煥雕像

結語。

袁崇煥的死,即使是幾百年之後的今天也是爭論不休,關於其是否通敵?是否死於反間計?是不是該殺毛文龍?這個都不重要了,因為袁崇煥一生的志向與心思全放在遼東上了,至死都不曾後悔過。

不信,請看他的絕命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