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何魏忠賢一死,大明江山就每況愈下?

2022-01-03由 文字歷史 發表于 歷史

魏忠賢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為何魏忠賢一死,大明江山就每況愈下?

一說起魏忠賢,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奸臣和閹賊這兩個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禍亂天下的宦官,天啟皇帝卻給出了“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評價,並且在臨死前以此來告誡自己的繼任者崇禎皇帝。天啟皇帝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其中固然摻雜著個人感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為何魏忠賢一死,大明江山就每況愈下?

平心而論,魏忠賢上臺之後為了鞏固權勢確實有黨同伐異,兇殘狠毒的一面。但他也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因為他心裡也明白自己的權勢都是依附在大明江山上。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一點是肯定的。

為何魏忠賢一死,大明江山就每況愈下?

熊廷弼

等到崇禎皇帝上臺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魏忠賢及其黨羽。然而此舉卻並未能夠改善大明每況愈下的情況,因為事實證明後來上臺的東林黨還不如魏忠賢。明朝只亡於流寇,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有名的民變只有蘇州那一次,而崇禎帝后期,那直接是造反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什麼闖王,闖將,闖塌天,無奇不有。這時就要問了,為什麼天啟帝在世時魏忠賢亂政那麼厲害人民卻不造反,而崇禎後期卻那麼多人造反呢?

為何魏忠賢一死,大明江山就每況愈下?

魏忠賢在位時雖然貪、極力排除異己,但他的辦事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魏忠賢上臺的一項政策就是大力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家沒錢,當時遼東後金時不時入侵邊境,邊防和軍隊是要錢的,魏忠賢透過大力征收工商稅使得邊防的錢得以著落,而且天啟的時候國庫的錢還是逐步增加的。簡單說就是拿富人的錢來補貼國庫,不再貧民的身上加稅,這就侵犯了江浙財團和東林黨的利益了,所以崇禎一上臺東林黨就慫恿他剷除閹黨。

等到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上臺,不讓皇帝收工商稅,每當皇帝說沒錢要徵稅的時候,他們就會說“朝廷焉能與民爭利”之類的話,舉一個例子:天啟皇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這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而崇禎皇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徵不到的商稅最後都加到了農民身上。而且東林黨還取消了礦稅,結果就是有錢的不交稅,每年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苦哈哈卻是連年加稅,所以你看為什麼天啟帝蘇州發生民變,而陝西那裡的窮苦之地卻沒有,因為蘇州那邊的人有很多富豪,魏忠賢的政策已經觸犯了他們的利益。

為何魏忠賢一死,大明江山就每況愈下?

東林黨人

其實崇禎皇帝一開始就不應該如此著急的剷除魏忠賢,魏忠賢一死,朝廷上就出現了權力真空,而崇禎皇帝

又沒有

足夠的人手來填補,這就導致了東林黨佔據朝堂重要位置,把持朝政一家獨大。偏偏這一群人貪婪又不務實,也難怪崇禎死前說,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皇帝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然而為時已晚,大明王朝最終還是葬送在了“眾正盈朝”的東林黨手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