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撒馬爾罕,歷史天空下的你我

2022-12-30由 碧樹西風的記憶 發表于 歷史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很多讀者讓我聊撒馬爾罕,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話題。尤其是在如今的中美大背景下。

這個話題非常宏大,牽涉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各個領域。

這麼大的話題,用三千多字來聊,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切入點是什麼?

我的切入點顯然不可能是整件事,而只能是這件事帶來的機遇當中,與讀者們相關的那部分。

如果你站在足夠長的時間長河上看,人類歷史上走過兩個階段,陸權與海權,或者說絲綢之路與大航海時代。

在絲綢之路那個年代裡,別說深圳是個小漁村,包括今天上合這個名稱的起源,上海這個城市本身,也是小漁村。

人們當時的貿易是沿著陸地進行的,也就是說,從長安到羅馬,這一路上才會散佈著一線城市。

撒馬爾罕就是當中一個,玩過成吉思汗題材遊戲的人,都記得,花剌子模,撒馬爾罕,以及美麗的王妃……

我那天為啥在小號記憶承載3裡面寫班超,就是想到了這些。那時候洛陽的人,買不起房,就去西域找機會。和90年代人們南下深圳是一樣的道理。

你說,撒馬爾罕的這件事,是否意味著陸地貿易再次興起?我相信大部分讀者並不關注,因為無論是不是,這都是以千年為計量單位的大事件。

我們的壽命,很難超過百年,所以大部分人,關心的還是當下的機遇。

那麼當下有什麼機遇呢?那天寫34歲的,去吉爾吉斯斯坦發財的河南小夥子,就是這個用意。

你把這一切串起來,撒馬爾罕,班超,吉爾吉斯斯坦,我相信多數人不會否認,那就是朝著這個方向,是存在商機的。

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像90年代的人在思考深圳,是一回事。

可是這裡面有一個點,一個很重要的點,恐怕是很多人都會踩坑的地方,這是我今天要聊的。

那就是歷史會不斷地重複,但不能簡單的類比。

我發現很多人的腦子是僵化的,你講一萬次解放思想,他一到落地,又擰巴的跟漿糊一樣。

就比如某人跟你講,這個地方很像當年的深圳,你猜他聽了之後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買房。

這種僵化的思維,很多人身上都有,完全擺脫不掉的,等後來虧死,死都不瞑目,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

一個地方像深圳當年的樣子,與複製買房,這兩者之間差了幾萬裡,這裡面有好多好多因素,都是要考慮進去的,遺憾的是,僵化思維的人,是不去思考的。

他不會去思考當地的政策,不會去思考當地人的收入情況,不會去思考當地的文化背景,都不會去思考。

然後就是生搬硬套,回頭賺不到錢,恨恨的扔下一句話,這地方不好,賺不到。

你以為這是特有的?不是的,90年代10個農民去做鄉鎮企業,能做起來的不超過1個。

我們今天只是忘記了那9個,忘記了那些做生意發不了財的人,你覺得他們是笨蛋。

想想看,為什麼你覺得他們是笨蛋?

我來告訴你,在90年代,那10個農民是一樣的,1個人解放思想,9個人僵化思想,1個人生意做成之後,他會到處演講,慢慢地改變了所有人的觀念。

最後大家就會忘記那9個失敗者的存在,再後來出生的人,連聽,都不會聽說過。

於是乎就會誤以為,90年代的農民去創業,各個都是企業家。

事實上,你自以為正確的那個想法,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你發明的,那些想法,是昔日那1個成功者,他摸索出來,潛移默化灌輸給你的。

你只是看人挑擔不吃力,你自己從來也沒有挑過一天的擔子。

好,現在換一個地方,開一局新遊戲。誰給你摸索出方法論?沒有人。

你的處境和當初那9個失敗的農民是一樣的,你摸得出來你就是弄潮兒,你摸不出來,你就是那9個笨蛋之一。

這才是新的時期下,要去新的“深圳”賺錢的這些人,所面臨,且必須依靠自己解放思想解決的問題。

那個去吉爾吉斯斯坦迎娶百富,當上CEO的小夥兒,靠的僅僅是去吉爾吉斯斯坦就足夠了嗎?

那你想多了。

你回想下90年代那批人,他們僅僅去深圳就夠了嗎?

去深圳,只是第一步,在去深圳的那批人裡面賺到錢,才是第二步。

我不相信同時期去吉爾吉斯斯坦的中國商人裡面沒有賠錢的,肯定有。

為什麼人家做到了,你沒有?這是每一個企圖把握機遇的人,要思考的問題。

我曾經聽過馬雲說一句話,反覆說,他說過很多遍。

他說,別人成功的經驗我沒有興趣研究,因為千千萬,可是別人失敗的經驗,每一條我都很仔細的覆盤過。

這是個很好的習慣,這就是在研究成功。

所謂的研究成功不是人家平白無故的告訴我哪種材料能做燈泡,如果人家知道哪種,就收專利費了,就不會再輪到我了。

可是哪種材料不能做燈泡,如果我知道了,就十分有利於我自己研發的推進,成本的節省與時間的節省。

我們來看下那些出海創業的人,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栽的跟頭。

1、政策是否連續。

你肯去當地辦廠,一定有原材料與人工上極大的優勢,否則打死你也不會去。

可是優勢的背後是什麼?是劣勢。

一個地方如果只有優勢,那這個地方絕對輪不到你來做。永遠記住我那句話,好做的事情輪不到你去做。

那些8,90年代進入內地的外資,他們也是貪圖原材料與人工的優勢,可他們的顧忌是什麼?

第一個顧忌就是政策的連續性。

我辦個廠,哪怕是養雞場,第一年鐵定是虧的,第二年也未必能掙回投資,第三年能盈利就不錯了。

那麼我至少要確保,這三年當中當地的政策沒有大的變化。否則我第一年投下去,第二年當地轉向了,豈不是打水漂?

2、人員的素質。

90年代初有本電視劇,叫做外來妹。如果你不看裡面的感情故事,你會發現,農民要變成產業工人,這中間,有著大量的思想以及技術的改造。

我們此前有很多去非洲辦廠的朋友,去了之後發現當地的人十分懶惰。並不是說你發獎金,人家就會有工作的積極性。

他們還沒有真正從農民變成工人。

農民與工人對世界的理解,從根兒上起是不一樣的。那個工人,他能夠意識到連續工作的必要性,他能夠意識到錢是維繫一切運轉的核心。

但是農民,我不是說你今天見到的農民,我是說如果你穿越到幾十年前,你去看那時期的農民。

他們理解世界的根基始終圍繞著自己的土地。他覺得自己有塊地,地裡能打糧食,就有吃的。至於去廠裡工作,只是農閒了,去掙兩個花的。

你注意這個思想,掙兩個花的,前提是農閒了。

工人絕不會這麼想問題的,工人很清楚,生產線一旦開起來,就沒法停,停,就是鉅額的損失,那不是你家裡割麥子能賠得起的。

工人也不會只為了掙兩個花的。他很清楚,沒有穩定的收入,在城市裡,他就會淪落為乞丐。

今天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像後者一樣思考問題了,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只有農民工,沒有什麼絕對意義上的傳統農民了。

可是你要去的那些欠發達的海外國家,你招來的可不是我們的農民工,而是相當於80年代那種一輩子沒有進過城的農民。

這裡面就會產生很多成本,比如技能培訓成本,甚至思想培訓成本。

你得讓這些個村民理解他不是農閒了來掙倆花的,他不能想做了就做,不想做了就走,他也不能存著摸魚擺爛的心態,不去學習技能,不去提高技能。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的廠子就不是工廠,只是作坊,相當於我們清代時期的作坊。

這種作坊是沒有穩定供貨能力的。

商業鏈條當中,穩定供貨是非常重要的,比賣的便宜還重要,否則,你的客戶一個也保不住,找到的那些客戶,也會因為違約金賠死。

3、基礎設施與自然條件。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當年我還在晶片企業的時候,我們的晶片發往東南亞,成天報各種問題。

什麼問題呢?其實通通與我們無關。當地的企業買了我們的晶片之後,在生產裝置的過程中,經常面臨電壓不穩定,頻繁停電帶來的故障,我們要配合除錯,或者說,給出技術建議。

那些廠家,很多都是華人投資的,他們的老闆抱怨,不僅僅是基礎設施,還有自然災害,比如海嘯。

當地處理自然災害的能力可能很弱,和我們國家完全不可比,根本無力保護企業主,你要把這些風險都測算進去。

4、市場構成。

你要知道,在過去的四十年當中,像我們這樣從加工地變成市場的,僅有一例。

很多加工地,他們當地人的收入是不會逐漸增高的,也就是說,加工地始終是加工地,沒有辦法形成當地的市場。

你去當地投資辦廠,只是就近利用原材料與人工,生產的東西,要麼賣回國,要麼賣到發達國家去,你指望當地消費市場興起,是很難的,因為當地人的收入提不上去。

這就是我前面為什麼講,你不能生搬硬套深圳的房價奇蹟,因為不是每個地方的人均收入都會逐年上升的。何況不同地方的文化性格也不同,不是每個民族都像華人一樣喜歡買房。

這些問題加起來,是在告訴你,那些地方都是坑麼?不,危機危機,危本身就是機,機本身就是危。

所謂的機會就是你解決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如果上面這四個問題統統不存在了,輪得到你賺錢麼?對不起,那就只剩下拼資本,拼高科技,拼捲了。

當年是洛陽不夠繁華,問題太多,班超才走的嗎?不是,他是嫌洛陽太繁華了,問題太少了,不給他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千里外覓封侯,不是說三千里外發侯票,去了人人領一份。只是告訴你,三千里外充滿了問題,誰能解決,誰就是定遠侯。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撒馬爾罕,歷史天空下的你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