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2022-12-29由 海叔說文史 發表于 歷史

“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93歲的文物專家、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員,孫機較真地說。

我看到這條資訊,很疑惑。24年前,我上初中的時候,學的是司母戊鼎。為什麼現在文物專家孫機卻說它叫後母戊鼎呢?難道它更改了名字?什麼時候更改了名字?為什麼要更改名字呢?腦子裡一下子蹦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

剛好,我家孩子今年讀初二,於是,我問她有沒有學過司母戊鼎。她說:去年就學過了,司後戊鼎在初一上冊就學的。

隨後,孩子把初一上冊的歷史課本翻出來給我,這本歷史課本是2016年7月出版,2021年7月第7次印刷的,與24年前一樣,歷史課本記載的仍然是司母戊鼎。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2021年,孩子初一歷史課本的出版資訊頁

孩子學的也是司母戊鼎,只是頁內底下增加了註釋:司母戊鼎,有學者認為應稱之為“後母戊鼎”。

那就是說司母戊鼎才是它的正確名字。只是一部分人對它叫“司母戊鼎”有了異議,認為它應該叫“後母戊鼎”。可是,“後母戊鼎”的叫法並沒有得到認同和使用。

那它到底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呢?它這兩個名字是怎樣來的呢?

我翻查了《說文解字》和文物命名的資料,才知道孫機一再強調“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2021年,孩子初一的歷史課本,記載的是司母戊鼎

後母戊鼎二次出土,它到底經歷了什麼?

1939年,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希增帶著探杆在野外探寶物。突然,吳希增探到地下有硬物,於是,他開始挖起來,挖了半天,卻沒有看到任何東西。吳希增不禁想道:埋得這麼深,難道是個深藏不露的寶物?

吳希增直覺地下藏的是一個寶物,他鼓起勁一直挖,當他挖到地下13米的時候,看見泥石裡有銅鏽。

吳希增心中狂喜,他卯足了勁繼續挖下去,卻發現這個滿是銅鏽的物件個頭很大。

這個滿是銅鏽的物件,像一口大鍋,粗略估計有一米多長,80釐米寬,露出來已有50釐米高。吳希增放下鋤頭,用力推了幾下,大銅鍋卻一動也不動。

吳希增看見這口大銅鍋,剛才驚喜萬分的心情一掃而光。他為難起來:這個無疑是寶物,可是憑自己一個人,怎麼挖出來搬回家呢?

之前吳希增一心想要自己悄悄地把寶物挖出來,帶回家賣掉,現在看來是不行了。還是找別人幫忙吧。

於是,吳希增把泥石重新填回原來的地方,蓋住大銅鍋。吳希增回到家裡,把事情告訴堂弟。堂弟聽了之後,驚訝不已。

兄弟兩人商量了半天,決定叫上村裡的壯年來幫忙。為了不讓更多的人知道,晚上,他們一行人帶著工具,摸黑來到野地,熱火朝天地挖起來。

一行人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大銅鍋挖出來。這是一個滿是銅鏽的方形青銅器皿,大家把它抬回吳家。吳希增和吳培文囑咐大家保密,大家都點頭答應了。

誰知,吳家兄弟挖到古物的訊息,還是傳了出去。而且,這個訊息還被當時侵華的日寇知道了。

日寇派人來到吳家,當他看到這個寵然大物,驚呼起來:“哇,寶物,很漂亮!”無疑,日寇看中了這個青銅器皿。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商後母戊鼎全貌

吳家兄弟擔心日寇來把大銅鍋搶走,避免夜長夢多。他們決定把這個古物賣掉,經人介紹,古董商肖寅卿來到吳家,他看到這個古物,驚歎不已。

肖寅卿一眼就看中了這個青銅大鼎,並且願意出20萬大洋買它,但是,他要吳家兄弟把青銅大鼎分割成幾塊,裝進箱子裡讓他運走。

人們嘗試用鋼鋸和大鐵錘等工具,把青銅大鼎鋸開或劈開,可是青銅大鼎很堅硬。大家看著好好的一個寶物將要被分割幾塊,覺得毀了這個巨大的國寶太可惜,不捨得。

大家商議要把青銅大鼎保護好,不讓日寇搶走,也不要損壞它。於是,吳家兄弟把青銅大鼎重新埋入自家大院,並買了一個贗品青銅器回來當掩護。青銅大鼎才躲過了被掠奪的命運。

後母戊鼎二次出土。

1946年,抗戰勝利後,吳培文在古物所領導的勸說下,不得已答應讓他們把青銅大鼎挖了出來。

青銅大鼎再次被挖出來後,送到當時的南京博物院儲存。1948年,青銅大鼎和其它文物在南京展出,當時,蔣將領也在展出會場,他看上了青銅大鼎,一心想把大鼎歸為己有。

1949年,蔣將領撤退時,一心想把青銅大鼎帶走。但是,由於大鼎太重,不好帶走,它才被丟棄在機場,後來轉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成,青銅大鼎也隨之被轉送到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怎樣來的?在什麼時候,誰給它改為後母戊鼎的?

後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以雲雷紋為底,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週凸弦紋。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的母親的廟號。

這個後母戊鼎,差不多1000千克重,在古代是用來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鼎的由來和作用。

鼎,一開始是用黏土燒製而成的陶鼎,有三足圓鼎,四足方鼎。

鼎,相當於現在的鍋,

主要是用來烹飪

或盛放魚肉用的。鼎下面的三條腿(或四條腿),是灶口和支架,在腹下燒柴火,熬煮食物。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戰國原始瓷三足圓鼎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陶瓷四足方鼎

馬家窯

秦漢時期,出現了青銅器。隨著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的不斷進步,鼎開始使用青銅鑄造了。古代青銅鑄造的器物有:

炊器、酒器、食器、樂器、兵器、車馬飾、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商代至西周,青銅器進入了鼎盛時代,生產出來的青銅器物品種多樣,精美富麗。

後母戊鼎的鑄造,800多千克的重量和精美的紋飾,鑄造規模宏大,計量嚴密,分工精細,工藝高超。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證明,我國商代是青銅器的繁榮時代。

由於,青銅鼎用來烹煮食物,不知不覺中,鼎成為了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

禮器

傳說,

大禹分封的九個諸侯,把自己國家的地圖進獻貢奉給大禹。大禹把收來的九個地圖拼接,整理,並把地圖鑄造在九個青銅鼎之中,

並在上面鐫刻

魑魅魍魎

的圖形。

夏禹鑄造的九鼎象徵九州,也是一統天下的權力標誌。鼎便發展為傳國重器,有這麼一個說法:國滅則鼎遷。夏朝滅亡,商朝興起,九鼎從荊山遷至商都亳(bó)京。商朝滅亡後,周朝興起,九鼎又遷到周都鎬(hào)京。夏朝歷代至周朝,王朝的建立和定都,被稱為“定 鼎”。

估計,這也是蔣將領撤退中國時,想要帶走後母戊鼎的原因吧。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後母戊鼎的紋飾

我們再來看看,是誰給它起“司母戊鼎”這個名字的,為什麼又改名為“後母戊鼎”呢?

1959年,這尊青銅大鼎從南京運到北京,收藏在當時中國歷史博物館內。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文史專家郭沫若去觀賞了,並且做了一番研究。

大鼎雕刻了“司母戊”這三字銘文,郭沫若說,“母戊”是一位叫“戊”的母親,“司”通祠和祀,是祭祀的意思。這個青銅大鼎,應該是祭祀母親戊的銅鼎。郭沫若的這種說法,也得到了於省吾、胡厚宣等古文字大家的認同。於是,“司母戊鼎”的名字就這樣確定下來。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文史專家郭沫若起的,也得到了古文字大家於省吾、胡厚宣的認同。而且,被人們叫了半個多世紀,卻又改為後母戊鼎,為什麼呢?

1962年,一位叫金祥恆的學者發表了一篇文章,叫《釋後》,他在文章中提出:甲骨文,金文中的“司”字,應該解釋為“後”字,表達的含義是“發號君令”的人。

過了幾年,有位叫丁驌的學者寫了一篇文章《說後》,他也對甲骨文的“司”和“後”,進行了研究對比。他認為,“司”和“後”原本是一個字,“司”是本字,而“後”是假借字。“司”假借為“後”的時候,用於稱呼為母,如“後母辛”“後母戊”,表示尊崇的意思。

直到1976年,在安陽的殷墟發現了商代的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也是歷史上頭一位,用文字記錄的女性軍事將領。在婦好的墓中掘了很多文物,其中一件青銅“後母辛鼎”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後母辛鼎在形制、銘文、鼎身上的紋飾,都與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鼎很相似。而且“後”字與“皇”字連起來,則有“皇后”之意,更能體現鼎的主人的身份。

因此,一部分專家對郭沫若起的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有了很大的爭議,提出“司母戊鼎”應該改名為“後母戊鼎”。

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這兩個名字的爭議持續了30多年。直到2011年3月6日,央視在《新聞30分》播報中,正式釋出公告:將“司母戊鼎”改名為“後母戊鼎”。其他媒體也相繼播報了這一資訊。國家博物館,陳設展覽中的司母戊鼎的銘牌標識,同時改為後母戊鼎。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2011年湖南新聞播報司母戊鼎更名一事

當時,記者向教材編寫辦公室致電,他們也知悉司母戊鼎改名一事,並說修訂教材時,會作出考慮和修改。

估計,後母戊鼎更改名字一事被耽擱了,導致我家孩子的2021年印刷的歷史課本,仍然是司母戊鼎。

雖然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已經有11年。但是中小學課本的廣泛宣傳,對原名司母戊鼎更為熟悉。

直到現在,教材也沒有修訂,課本上仍然是司母戊鼎。因此,它改名11年,人們仍然管它叫司母戊鼎,是情有可原的。

現在,93歲的文物專家、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員,孫機一再強調:“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

查了資料,我才知道孫機說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的原因

後母戊鼎壁內的銘文

孫機解釋:“後母戊”這三字銘文刻在鼎內壁,“後”字是反著寫的,雖然正著是念司,但是在這裡只能作“後”字。

在《說文解字》裡,“司”是普通職工的意思,一個1800多斤的青銅大鼎,不可能是給一個普通職工做的。所以這個反著寫的“後”字只能解作後。因為“後”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所以孫機一再糾正“司母戊鼎其實叫後母戊鼎”。

青銅器文物是怎樣命名的?

一般青銅器的命名,是按這樣的原則:

如果器物上刻有銘文,先根據銘文來確定器物的名字,再按它的作用來劃分為器物的種類,如鼎,壺,盤,杯等。

比如這件後母戊鼎,它的鼎內刻有“後母戊”三字銘文,它的種類是鼎。然後,再根據器物的出產年代,在名字前面或後面備註年代,商 後母戊鼎。

參考資料:

頭條百科詞條:後母戊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