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美貿易戰最終會以何種方式結束?

2022-12-28由 楊帆教授 發表于 歷史

我的思路是:貿易戰一分為二

一部分是中低檔產品,美國已經認了競爭不過中國,

產業鏈也回不來了,列入叫做可以合作的,

意思是放棄這一部分

降低關稅後,中國也取消對等制裁,就緩和下來了。

另一部分還會繼續激烈競爭,高科技那部分。

中美貿易戰最終會以何種方式結束?

理論根據:比較優勢也可以一分為二。

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

我在2000年就在管理世界發表長篇文章,

說有兩種比較優勢,一是利用現有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

同時也要創造未來的比較優勢

中國是個大國可以並行不悖的兩條道路

當時鳳凰衛視還給我拍了一個影片,非常轟動

第三個一分為二,是生產要素分為自然的和人為的兩種

是亞當斯密最早提出的,

自然就是靜態的,長期不變,除非資源消耗完畢。

還有一部分是人為的,可變的,動態的。

只不過西方經濟學誤導,為論證自由貿易代表發達國家講話。

意思就是說發展中國家不要想產業升級,

你現在的優勢就是勞動力,按靜態的來,當時著名爭論

叫做褲子換飛機。我主張自己造大飛機,

有個網給我和一個主流派經濟學家,兩個人打分

我佔55%,他佔45%,這是25年以前的事

現在要再打分你看有多少?我得佔到百分之八九十。

形勢確實是變了,自然資源原則上認為不變,

但中國的勞動力優勢,是人為的可變的,變化有兩個方向。

一個變化是說勞動力優勢自然消失,年輕人越來越少或者都進城了,工資就漲了,不是一個好趨勢。2008年叫劉易斯第一拐點,農村勞動力絕對過剩變成了相對過剩,

表現為農村的勞務工資先上漲,帶動城市裡農民工工資上漲

能進城的就都進城了,剩下老人和婦女兒童在農村。

第二拐點是沒有了過剩,漲工資也招不著人,也快到了吧

現在使勁發展機器人。

中美貿易戰最終會以何種方式結束?

我們的低工資優勢已不存在,勞動力還有沒有優勢?

有沒有另外一個方向?可透過人為升級?也是可以的

國際貿易理論後來羞羞答答的,不得不承認比較優勢動態

首先是承認了有簡單勞動力和熟練勞動力的區別,

來解釋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出口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而不僅僅是資源密集型如農產品,說美國熟練勞動多。

60年代日本契機,自稱為智力資源,

經濟學造了新名詞:人力資本,承認人的智力可以開發

又有“後發優勢理論”,後進國家可引進先進國家技術

實現趕超。說得全是比較優勢在變。

中國的出口升級也是按照這個思路和邏輯: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還出口糧食和石油,70年代是土特產品,

可以歸為自然資源,本來沒優勢,是計劃硬擠出來出口的

改革開放後集中發展勞動密集產業,是真正的靜態比較優勢

1985年中國紡織品佔了出口的25%,叫拳頭產品,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15年以後造船佔了出口1/3,叫做勞動資本密集型;家用電器,造船,汽車,重型機械,儀器儀表通訊電子裝置,航空航天等等,是資本技術密集型。

說明在市場機制下,比較優勢也在變化,

何況再加上政府力量,透過人為努力來升級。

第四個一分為二,以國家力量要加強教育科技競爭,競爭大大加強,分工越來越細,同時互補性也在升級。造成了競爭性和互補性的對立統一。

現在說中美經濟關係,只說合作雙贏也不行,,想完全脫鉤也做不到,還是我們提出的叫半脫鉤。

中低檔以合作為主,高階以競爭為主,

中美貿易戰最終會以何種方式結束?

國家力量公開介入了高科技競爭,規模就更大了

美國製止不了中國的舉國體制,自己也撕破臉了,

也不用自由派經濟學家塗脂抹粉了,乾脆公開國家力量出面打壓中國高科技。全脫鉤,新規則,印太戰略都提出來了,

第五個一分為二,高科技電子通訊晶片製造方面高度競爭,

也仍舊不能擺脫互補性,競爭為主,合作也需要,

美國是居價值鏈的高階,中國完成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環節

還需要合作。

可以把科技戰單獨列出來了,就不再屬於貿易戰

科技戰已規模成型。

如果這樣的話,從貿易戰裡邊剔除高科技競爭這部分

我們就可以,說貿易戰可望結束,至少是緩和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