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中國銀行招聘現“院士級”筆試題,內卷化鏈條輻射有多廣?

2022-01-23由 中產起跑線 發表于 母嬰

中國銀行招聘招上了微博熱搜!

有應聘網友親測難度後發微博表示:“整整考了4個小時。

除了邏輯題、語言題、計算題 還有三層矩陣、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不定積分、高等數學、太陽系天體運動原理、原子什麼量子數、什麼洛朗級數展示、計算機題、線代,就差醫學沒考了。

這位考生無奈表示,“實在不想招人不必這麼來難為人了。”

中國銀行招聘現“院士級”筆試題,內卷化鏈條輻射有多廣?

01

中國銀行筆試題一上熱搜,有才華的網友們紛紛上線。

總結網友發言的最核心觀點就是:中行普通員工招聘而已,不知道的

“以為是在招總行行長呢”!“做完感覺招的是中科院儲備院士”!

據悉,中國銀行2021年全球校園招聘筆試採取線上形式,考試分為兩個場次,亞、澳洲場的考試時間為9月26日下午13:30,歐、美洲場的時間為9月27日00:00。不同崗位考試時長不同,比如營業網點類140分鐘、金融科技類和金融綜合類均為180分鐘、信科+金融綜合/營業網點類220分鐘。其中,

金融綜合類的考題有297道題,平均約36秒做一道題。

大家可能會覺得金融行業入職門檻高,以後收入一定高。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燃燒所有腦細胞,通過了這種高強度、高難度的考試,

以為銀行是把你當行長培養的,實際卻是要做很多基礎工作的。

作為脫口秀大會的粉絲,這讓風玥立即聯想到house吐槽做銀行櫃員的經歷:看起來體面的銀行職員,上班點一天錢人民幣碎屑滿天飛點到櫃員個個有鼻炎;經常不被客戶理解,沒有資格上廁所,出了差錯被領導K;關鍵之前學到的所謂金融知識根本無法學以致用,沒有想象力的日子少則三年多則五年,人生有幾個五年?

有人說:我進去銀行可是做管培生的,是有光明的前途的。著名博主早已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勸退銀行管培生群體,特別是省級分行及其以下(市級分行等)的通用崗管培生——別看銀行找一堆管培生要的條件那麼高,很多最後都是去當櫃員和客戶經理的,當然對外可不那麼說。銀行如果真要開展XX方面的業務,他們會直接收購一家XX方面的成熟公司,自己培訓應屆生的成本太高了也太慢了。

可怕的是,既然金融企業一直有著巨大的光環,即使這樣看起來價效比不高的崗位仍然出現碾壓式競爭。畢竟,如果社會崗位本來就很少,而看起來高薪光鮮的金融行業機會更少,那除了拼命爭搶一個工作機會,還有什麼選擇嗎?

這就是“內卷化”在金融行業的一個縮影。

02

金融圈早已內卷。圈中的後浪,越來越難翻騰起浪花。

如果你留意到近幾年的基金、券商、銀行等機構的招聘資訊就會發現,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重點院校研究生。敲黑板,所謂重點院校,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我以為”,也就是機構真正以為的重點院校幾乎是特指的,鄙視鏈基本是這樣的:清北復交>985>211>……後面沒有了。211是基本的門檻。

有一天,我問研究總監,為啥我們的研究員基本都是清北畢業?他輕描淡寫地說:我們崗位本來不多,用不著大動干戈全國挑選,就選兩三個學校招下就招滿了。那麼各位,這樣的情況下,你說HR會選哪兩所呢?

不光投研,風玥注意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金融企業的SALES、MARKETING等等專業性不那麼強的崗位一樣對學歷和學校的要求很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限的資源中投入過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的方式”導致的勞動力競爭加劇。那麼問題來了,

就業的內卷化競爭必將帶來學歷內卷化,而學歷內卷化必將傳遞到教育領域,造成過度教育的惡性競爭。

舉個例子。眾人周知的深圳教育難題中有很多知名的段子,比方說體育要加入中考不是新鮮事,但是同樣引體向上同樣的得分深圳孩子須比北京孩子多做幾個,同樣的1000米深圳的孩子須比北京孩子少用十幾秒,難道深圳孩子生來力氣更大腿更長?然而,在普高入學率40%左右的大背景下,只有一小半的孩子能在中考中“倖存”,面對這樣殘酷的淘汰率,篩選的標準只能不斷拔高。

其實,

激烈的教育競爭正是內卷化的折射

,在當今中國,無論如何無法避免,區別只是有些地區更甚。在高中階段,學生面臨的重負主要是來源於學校的“科學管理”,其典型特徵是延長學習時間、縮短課餘時間、強化日常考核;在初中及小學階段,所謂重負主要是“影子教育”,也即家長將學生送到課外補習班進行課業補習。兩種形式的關鍵性差異在於,前者在相當程度上是“非經濟的”,似乎與階層關係不大,而後者則是“經濟的”,似乎直接關係到階層的再生產。

看起來,進入高中後,家庭背景對於學童繼續升學的影響並不顯著,因此拉開不同階層升學能力的節點是“初升高”。但是,不要忽視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連續性。初中家長為何要將孩子送去補習班接受“影子教育”?因為需要透過額外補習才能進入重點高中。可重點高中為何需要這些“影子教育”的接受者?原因有二:一是中考制度相當程度上限制的選拔標準,二是高中效益的判斷標準是其“出口”,也即高考成績,而優秀高考成績的生產要求同樣優秀的“原材料”。因此,

“影子教育”本質上是“科學管理”的一種市場化翻版,被認為是促進了公平的高考制度實際上並未縮小階層差異,而不過是將家庭的影響提前到了初中甚至小學。

由於全國教育資源就那麼多,優質教育資源更少(名校),而能否得到優質教育資源又關係著能否得到優質社會資源。

在這種教育場運作邏輯下,每一個人都為了贏取更優的教育資源而不斷加入強化競爭的遊戲,競爭急劇升級,達成“教育內卷化”——所有學生的壓力都在升級。

競爭強度的提升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系統性的排斥,上層學校與學生總能更好地應對競爭強度的變化,而不斷增強的管理強度同時也就意味著一種對下層學校和學生的排斥,反過來進一步證明各行各業對從業者展開的殘忍選拔和“唯名校論”的合法性。

03

橫向看,金融地產網際網路各行各業;縱向看,小學中學K12教育階段;體系內部的殘酷競爭和互撕真是無處不在。大到一個社會,小到一個組織,陷入這種狀態後都是千軍萬馬擠著獨木橋,無謂地耗費著有限的資源,重複著簡單的腳步。清北畢業生去應聘街道辦崗位也不願去挑戰創新創業,哥倫比亞大學精算專業畢業去講脫口秀——

不是對街道辦或脫口秀有什麼誤解,反而正好想說明可能這些行業還沒有被內卷化無止境地消耗,不需要底層互撕,相互傾軋。

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每個人都無處可逃。因為發展已經進入平臺期,過量的人口要爭奪有限的資源,付出比原本多得多的努力也不一定有用。舉個例子,如果原本600分可以考985,但名校名額不變,而大家都在加大努力,高考考生總分數超過700分的人數大幅增加,那麼600分肯定進不了985。而且,隨著考生的分數越來越高,你可能得考700分才能進985。在這個鏈條的後端,原本你考上個普通大學,都能找到一個不太差的工作,而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但工作崗位沒有增多,大學學歷肯定越來越貶值,沒有名校的學歷就找不到工作。

比如這次中國銀行招聘筆試題出爐,有的人都怪自己不夠努力,如果能學好太陽系天梯運動原理、粒子靜態能源公式就不會被淘汰了,畢竟,上天只會眷顧努力的人。只能說也有道理,但是要努力到什麼程度不得而知。而且,年輕人,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麼想,只會製造更大的內卷,給大家創造更惡劣的競爭環境……盲目奮鬥的罪惡甚至大於不奮鬥。

知乎有位作者說:

當代中國人的問題並不在於知識太少,而在於知識太多,但是沒有辦法把知識進行變現。

知識再多,如果不能推動社會結構的改變,促使生產的進步,也是沒有實際用途的。

這句話讓人看了又心酸又焦慮。我們的社會在高度成熟後,各行各業產能都過剩了,機會銳減,內部競爭銳增,徹底陷入無休止的內耗。是時候來一輪技術大爆炸,將停滯不前的社會模式轉化成一種更高階的模式了。國家目前正在加速爭取關鍵科技的全球領導地位,計劃從現在直至2025年的6年間,透過在無線網路到人工智慧等各方面的部署,為經濟注入1。4萬億美元的支援,真心希望新技術真的能打出一片新天地,釋放巨大的消費需求和經濟活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