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人性最後的自由

2022-12-27由 讀點兒故事 發表于 歷史

人性最後的自由

早晨起床突然想到弗蘭克的這句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不能被剝奪。

出自他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活》這本書很有力量,就像《老人與海》那樣。作者是集中營的倖存者,他結合他的經歷,給我們講了“意義療法”。就是在人生的至暗時刻,追求生命的意義,依然是有用的,並且會給我們帶來內心的自由。

不談意義這個稍顯空洞的詞彙,只說這句話,人性最後的自由,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我覺得,這是實在的,並不空,是可以做到並且符合邏輯的。

其一,可以做到,是因為這隻關乎你的內心。

之前讀書,看到那麼句話,忘了是哪本書上誰說的了,大意是:無論你想要的是什麼,你只要保持耐心,等待,堅定的朝著目標努力,你就能達到。

稍顯蠱惑人心,哈哈。我覺得那並不成立,但是稍微改動一下,是成立的。

給他加一個前提,就是這個目標的評判不需要這個社會來做出。

舉個例子,您想成為一個畫家,那麼您學習,作畫,堅定的努力,畫出了許多作品。然後呢,然後您就是了。

您說不是,因為您的畫還沒有賣出一千萬一幅呢。對的,但是是這樣。賣出一千萬一幅畫的人是“被大眾所認可了的畫家”,您的畫沒賣出這個價錢,但是並不妨礙您是畫家。比如偉大如梵。高,他生前的畫也並不值錢。

其二,符合邏輯,是因為這只是個自我剋制的事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不存在自我剋制的地方,幾乎不存在自我滿足。

那麼,反過來,自我剋制的地方,一定有自我滿足,似乎也成立。

比如減肥的人剋制了自我對於一塊奶油蛋糕的慾望,那麼他一定會在內心裡對自己有一種肯定;或者說班上有一個學習差的人,大家都嘲笑他,而你沒有那樣做,那麼你一定會在內心裡給自己鼓掌。

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這剋制了什麼呢?他需要你主動的去思考,捨棄了現成的,他人帶給你的價值觀,你剋制了自己的從眾心裡。可能人都有從眾心理,自己幹了什麼壞事,最常用的一個藉口:那誰誰也這麼幹或者大家都這麼幹。但其實你自己也知道,都這麼幹並不意味著這麼幹就是對的。而克服了從眾心理的人呢,那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那樣他就沒有了這個藉口,就需要自己獨自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自己為自己負責,那意味著自由。人為什麼需要上帝呢,其中一個理由也許是人們想讓上帝給他負責。

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這麼個情節,安迪在播音室給全監獄的人放了一段義大利歌曲,他的獄友說: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唱的歌完全聽不懂,但是那好像來自天國。

安迪獨自在播音室,手裡拿著那張唱片,放與不放全在他自己的選擇。而放的後果我們都看到了,禁閉室兩週,獄友評價那是最爛的地方。那麼,帶入一下,如果是你,你會播放那張唱片嗎,我肯定不會。按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來說,那可能都不會去播放。

然後呢,然後我們看到,安迪播放了,當監獄長在門外咆哮著讓他關掉那臺機器的時候,安迪有一個縮手的動作,那表示了他明白那麼做的後果,他是害怕的,然後他剋制了自己的害怕。當安迪從禁閉室出來,他像個英雄,或者說他就是個英雄。

他說了那些名言,有些東西在內心深處,任何人不可碰觸。他的獄友評價安迪的越獄: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毛太鮮亮了。當他們飛走的時候,你心底知道把它們關起來是一種罪惡。

安迪就是完美展現人性最後的自由: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這句話的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