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控好血壓,血管病能減半

2022-09-17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歷史

受訪專家:北京老年醫院心內科主任 王 健

心血管病是中國成年人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佔總死亡人數的40%以上。近期,中國學者在《柳葉刀》上發表的一項對我國近20萬名40歲及以上成年人展開的研究發現,在心血管病12個常見可改變風險因素中,40~55歲、55~65歲、65~75歲和≥75歲四個年齡段各類風險因素佔比隨年齡發生改變。北京老年醫院心內科主任王健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表示我國中老年人心血管病防治應各有側重。

控好血壓,血管病能減半

新研究發現,導致參與者發生心血管病的最強風險因素是高血壓,其次是慢性腎病、糖尿病、缺乏運動、抑鬱、不健康飲食、吸菸、睡眠時間不當和血脂異常等。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年齡段發生心梗、中風、心衰和心血管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各有側重。其中,40~75歲的中老年人最應防住高血壓,如果能完全控制高血壓,其心血管事件能降低52。4%;75歲及以上的老人多因生活方式不當發生心血管病,特別是睡眠時間不當(8小時/天)成為誘因的重中之重。研究還發現,睡眠時間不當對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影響隨年齡增長而升高。40~55歲的人睡眠時間不當,可導致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15%,死亡風險增加28%;到75歲後,可導致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86%,死亡風險增加105%。

另外,在所有參與者中,與全因死亡率關係最強的風險因素是慢性腎病,其次是教育程度低、睡眠時間不當、糖尿病、吸菸、不健康飲食和高血壓等。進一步分析顯示,各年齡段全因死亡主要危險因素有所不同。40~55歲參與者中,大多數全因死亡歸因於代謝和生活方式危險因素,其中糖尿病和不健康飲食是主要危險因素;55歲及以上的參與者中,大多數全因死亡歸因於生活方式危險因素,尤其是≥75歲的參與者,睡眠時間不當仍是主要危險因素,其次是社會經濟和心理危險因素。研究還顯示,與代謝風險因素相關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隨年齡增長而降低。在40~55歲的參與者中,因糖尿病導致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104%,高血壓導致的增加214%,慢性腎病導致的增加289%;到了75歲後,因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導致的心血管事件分別增加44%、25%和11%。但需要注意,慢性腎病導致的死亡風險從40~55歲的13%,上升到≥75歲時的342%。王健表示,這可能與部分高齡老人健康素養較低,對慢性腎病認識不足,進而導致病情控制不佳有關。

根據新研究得出的結論,王健提醒中老年人,要想護好心血管,一定做好六個“抓手”。

控血壓。40~75歲人群要嚴格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75歲以上人群因普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可放寬到150/90毫米汞柱。

睡好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出現睡眠淺、易失眠、早醒等情況,導致睡眠太少或補覺太多。因此,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好將每天睡眠時間控制在6~8小時,易失眠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輔助睡眠。

調飲食。不少人上了年紀吃飯總愛湊合,這樣會讓心血管變得越來越脆弱。健康的飲食必須包括:果蔬、豆類、全穀物、魚、適量堅果、禽肉、奶製品;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加工肉、鹽、酒精和含糖飲料、油炸食物。

控體重。中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透過運動能消耗多餘的能量,每週至少有相當於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若體型偏胖,希望降低血壓和膽固醇,美國心臟病協會建議每週進行3~4次中等強度運動,每次40分鐘。

重體檢。除定期測血壓外,45歲後每年應查一次血糖。若體重較大或有糖尿病、高血糖風險,檢查頻率要提高。此外,

睡眠呼吸暫停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見,可導致高血壓,甚至心臟病與中風,建議及早就醫診治。

心情佳。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是高齡老人早亡的重要原因,但他們又很難靠自己排解掉這些負面情緒。建議家人和老年人自己都要積極關注情緒問題,如發現情緒低落或長期不開心,要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