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土地託管回村集體,只是農業生產託管的開始

2022-08-05由 老郝聊託管 發表于 歷史

一些村幹部認真貫徹、不折不扣落實上級指示,把機動地收回來,把老百姓不想種的地託管回來,村民入股、集體經營、收益分紅,可以說,依託土地託管壯大集體經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初戰告捷。

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託管回來怎麼辦?又成了新的問題。

託管回來要進行土地整理。

這麼多年,一家一戶小塊地經營,基本上沒有進行過、也不可能進行土地整理,有的地機械進不去,有些地土層太薄,有的地水肥條件不好,這樣的地,不管是集體種,還是個人種,收益都是有限的。所以,託管回來的土地,尤其是稍微連片點的土地,要先進行整理,尤其是要首先進行適機化改造,拓寬機耕路,打破地埝小塊變大塊,如果還有可能,改善水肥條件,讓地力大提升,以地力提升促進生產效益提升。

託管回來後要制定生產方案。

以前一家一戶種地,都是看別人種什麼咱種什麼,種子外面賣什麼咱種什麼,沒有計劃,沒有研究,沒有安排。集體牽頭土地入股全產業鏈託管,要科學種田,要依託新翔豐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的技術力量,詳細制定每一季種什麼?選擇哪一種種子?什麼時候下有機肥啥時候下化肥?下哪一種化肥?可不可以糧菜輪作種三季?都要有詳細的生產方案,透過科學的方案,實現良種、良機、良技、良法的統一,以科學管理、科學生產增加效益。

託管回來要明確管護小組。

500畝聽著不多,管起來其實有一定難度,怎麼管、誰來管要有統籌謀劃。按照專家意見,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在機械有保證的基礎上,監測苗情、地情、病蟲害等,管100餘畝是效益效率最好的。我們村集體,借鑑以前生產小隊的管理模式,要麼從兩委班子中,要麼從村裡的種田能手中,選取精幹力量,來組織生產,劃分包保區域,安排生產計劃,分節令進行考核,並在各生產小組中開展生產競賽,按照生產效益進行獎懲,以科學有效的管理確保生產效益。

託管回來要簽訂服務合同。

為啥敢讓大家集體牽頭託管500畝,就是因為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比較健全,基本有保證有支撐。所以,村集體要民主商議,產前農資農技靠誰?哪一家質量好有保障。要商量產中耕種防收靠誰?哪一家作業質量高。產後糧食收儲靠誰?哪一家有信譽實力強。包括保險、銀行等,也都是服務主體。要民主商議、選優選強、公佈於眾,儘快確定,儘快簽訂法律認可的合同文書,以合同明確責權利,為託管撐起保護傘。

所以,託管回來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對於糧食增產、農業增效、集體增收來講,對於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而言,我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一定要聚焦目標、迎難而上,把託管坐實,以規模化實現專業化、產業化、現代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