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揚於王庭…不利即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兵

2022-05-16由 趙庚白 發表于 歷史

宣告:此譯文由趙庚白原創,複製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揚於王庭…不利即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兵

《直方周易》揚於王庭…不利即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兵。

【本經】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現主流的註解周易的有關文獻將其譯為:

在君王的朝廷上顯揚(有說宣揚)出來,有誠信而呼號有危險,從封邑前來告知,不適宜出兵作戰,適宜有所前往。

《直方周易》對此解存疑:

1,《彖》曰:夬,決也。即:決斷,果斷的意思。如按此解,並沒有體現夬卦所蘊含的決斷,果斷的原義,在有危險的情況下,不積極應對,反而告知不適宜出兵,似乎有坐以待斃的意思。

2,即然不適宜出兵,又說適宜有所前往,又似乎先後有矛盾。

實際此【夬】卦辭講的是遠古時代的用兵方法,類似於現在的預備役部隊或者民兵。說的是平常將武器放在朝廷的倉庫裡,待出現可以相信的被廣泛宣揚的訊息證明邦國將有危險時就果斷地向種地的老百姓發出通告:不要種地了,立即前來參軍。

《直方周易》認為應這樣解釋《夬》卦辭:

【本經】夬

王庭

,孚

有厲

,告

自邑

,不利

,利

【譯文】本經 夬是堅決果斷,將兵器存放在朝廷中,如果可以相信的被廣泛宣揚的訊息證明邦國將有危險時,就堅決果斷地通知自己國土上的民眾,不要繼續耕種了立即前來參軍。這樣做的好處會一直存在到長遠的將來。

註釋

:⑴“

”堅決;果斷。唐韓愈《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聯句》:“何以驗高明?柔中有剛夬。”

⑵“

”為古代一種兵器,鉞的別稱。《詩經。大雅。公劉》:“干戈戚揚。”

揚於王庭…不利即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兵

⑶“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面(上、中)”。《後漢書·列女傳》:“捐金於野。”

⑷“

王庭

”朝廷。《漢書·王莽傳中》:“拜爵王庭,謝恩私門者,祿去公室,政從亡矣。”

⑸“

”相信,信任。《詩經·大雅·文王》:“萬邦作孚。”

⑹“

”宣稱,宣揚。《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

⑺“

”危險。《詩經·大雅·瞻卬》:“降此大厲。”

⑻“

”通知,告知。《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⑼“

”國家,封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

⑽“

”利是會意字,由禾與刀兩部分組成,刀是類似耒(léi)的農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刀旁有數點表示犁出地土塊,所以利是犁的初文,表示犁地,耕地。

⑾“

”立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

⑿“

”軍隊。《左傳·桓公七年》:“戎右少師。”注:“軍右也。”

⒀“

”利益,好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

⒁“

”有。與“無”相對,表示存在。《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

⒂“

”長遠。漢《冀州從事張表碑》:“令德攸兮宣重光。”

⒃“

”將來,以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