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父母的語言》第四章 原文摘錄

2022-04-08由 月光曲Y 發表于 歷史

每天閱讀一點點,今天閱讀《父母的語言》第四章

孩子最好在大約四歲的時候掌握到基本原理,為什麼掌握基本原理這件事如此重要呢?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著名的教育學教授格雷格•鄧肯還證明,孩子在入學時的數學技能能夠預測他三年級時的數學和讀寫能力以及15歲時的數學能力。雖然先天的數學潛力可能會發揮作用,但在決定哪些孩子將在入學時具備一定的數學技能方面,前三年語言環境的差異似乎起著重要作用,而孩子在入學時所具備的數學技能則會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對孩子起到積極作用。

父母的數學詞彙與兒童的數學能力

在每次長達90分鐘的五5次家庭訪問過程中,有的孩子只聽到4個與數學有關的詞彙,而有的孩子則聽到了超過250個與數學有關的詞彙。一週時間內,有的孩子共聽到了8個數學詞彙,而有的孩子則聽到了1799個數學詞彙。一年之內,聽到1500個數學詞彙的孩子與聽到10萬個數學詞彙的孩子之間就會存在巨大的差距。

隨後,萊文教授和她的同事利用了一個測試來判斷這些差距是否能夠預測孩子的數學能力。他們給4歲以下的孩子看了兩張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不同的點數。然後他們對孩子說一個數字,要求他們在卡片上指出同等數目的點數。研究者們想要知道孩子們是否能夠將數字詞彙和實際數字聯絡起來。

毫無疑問,聽到更多數學詞彙的孩子選擇相應數量點數的卡片的可能性更大。和其他只聽到很少數學詞彙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對數學基本原理的高度理解證實了父母語言的力量。

萊文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聽到和使用更多空間詞彙的孩子在空間測試中表現得更出色。資料表明,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更聰明”,而是完全與他們所接觸的空間詞彙有關。

動力與決心

“聰明”和“堅韌不拔”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

當認為自己天生“聰明”的人無法做某件事時,她們會選擇放棄,原因是他們不夠聰明,或者某些人在背後操縱了那件事,或者是那件事本身不重要。

當“堅韌不拔”的人無法做某件事時,是因為這只是無數次嘗試中的第一次,在沒有進行真正的戰鬥之前他們是不會放棄的。他們相信,只要努力,他們能做成任何事。

智力對於天生的“聰明人”而言是固定不變的。而“堅韌不拔”的人會下定決心要成功,智力於他們而言,只是幫助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已。

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與“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相似之處很明顯。“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能透過各種挑戰得到提高”,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能力是絕對且不變的,你要麼聰明要麼不聰明,要麼行要麼不行。通常,成長中出現的諸如“你真有才”“你什麼都會”等對“天賦”的稱讚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會阻礙你繼續面對困難挑戰。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因為基於個人的稱讚,在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的時候更容易放棄,甚至在失敗後表現持續下滑,屢戰屢敗。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對成績撒謊,以彰顯他們的聰明,因為他人認為“聰明”是他們的人格面貌中的重要部分。

父母稱讚風格塑造兒童思維模式

五年後,研究者們發現,經常受到基於過程稱讚(也就是在三歲前稱讚孩子的智力和努力)的孩子,更容易在七八歲時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模式能夠預測二至四年級時的數學和閱讀能力。有證據表明,這些孩子傾向於相信他們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和戰勝挑戰的結果,而他們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獲得提高。

雖然稱讚行為中存在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還有待證實,但是基於過程的稱讚效果和基於個人的稱讚效果似乎已經很明顯了。在之前的兩種情況下,父母們的育兒意圖實際上都一樣是正面積極的,但科學告訴我們,育兒意圖的成功更可能與基於過程的稱讚有關。

學習的三大要素

智力、成長型思維模式和意志力都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但如果缺少另一個關鍵要素,前面的三個重要因素,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話來說,也不過是場獨角戲,不起什麼作用了。

據赫爾曼教授所說,決定兒童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是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沒有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兒童,甚至我們自己能夠成功的可能性都很小。而為了確保所有兒童都能夠發揮出這項優勢,對幼兒期進行投資就變成了第一要務。

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有時也被稱為“品質”或“軟”實力,指的是監控自身行為的能力,沃爾特•米歇爾利用棉花糖對該能力進行了實驗。

20世紀60年代後期,斯坦福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對一名小孩的能力進行了實驗:等待更大的獎勵還是選擇當前的獎勵。等待前的獎品是一塊棉花糖,等待後是兩塊。數十年過去後,他發表了《棉花糖》一書,並在書中公佈了他的研究結果。研究表明,能夠等待更大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表現得更好的可能性更大。

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腦前額葉皮層

情緒化和存在有害壓力的早期環境包括但不限於消極且反覆無常的父母語言,會對腦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發育不全,並最終危及孩子和他們長大後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

例如,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較差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以後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

孩子受到影響不奇怪。雖然生活中處處都有壓力,但偶爾的低壓力可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長期受到有害壓力影響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會更容易存在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會伴隨孩子的整個學生和職業生涯。

當一個家庭長期處於壓力之中,語言交流會變成刺耳的指責和恐嚇,孩子大腦的“避風港”就是保持“高度警覺”,也就是經常提防著靠近的攻擊。有時也被稱為“戰鬥或逃避”反應。這種即時防禦系統只是大腦在試圖進行自我保護。但問題是,這種保護太過,導致大腦最終完全失去了分辨威脅的逼近和威脅不存在的能力。大腦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防禦未知的狀況上面,導致大腦發育受到了嚴重影響。

這種大腦發育的損耗是耗費所有注意力進行自我保護的結果,它將嚴重削弱孩子進行抽象學習的能力,包括學習字母表和“一加一等於二”這些基礎知識的能力。隨著孩子,甚至是青少年和成年人越來越落後於他們的同齡人,這種損耗也會逐年加劇。那麼,它們的實際潛力去哪了呢?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了。

自我對話

沒人在場的時候,2~7歲的兒童經常不停的說話。那是一種好現象。那證明孩子進行自我調控時的主要心理工具是與自己對話。學齡前兒童的自言自語,也叫做“自我對話”,實際上預示著社交技能的進步和行為問題的減少。老師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我調控能力。

其中某些只針對特困學校的明顯需求的效果表明,早期小學教育對執行功能與自我調控相關能力的關注,有助於縮小成績上的差距。布萊爾教授也被這項研究結果震驚了。“我們發現,應用了心智工具的特困學區與高收入學區的學生基本能力特徵的水平都變得相同。”

父母語言如何影響兒童自我調控?

格拉日娜•科漢斯卡教授和納贊•阿克桑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當父母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則的道理,以及為了管教不感情用事時,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就會得到提升。這些孩子不會立即給出反應性行為,而是更可能仔細地思考問題。這種思考即孩子會將父母的管教風格內化為自己的“自我對話”。這種自我對話是孩子行為的基礎。

這種管教的另一面是控制型父母帶來的負面影響。利用壓力和權威來約束孩子行為的父母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順從,但長此以往,孩子們的自我調控和執行功能就會變差,並且在成年後還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自我控制的問題。

父母語言的細微差別

即便沒有科學的絕對證明,對於孩子來說最適宜的環境必定是溫暖、培育型和積極迴應的環境。而對於孩子們來說,有壓力的有害環境是消極負面的,會抑制執行功能和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並對孩子和孩子成年後產生影響。

同情心與道德觀:變得善良的科學方法

有誰知道動詞與名詞間微妙的差異可能改變孩子在幫做家務時的反應的嗎?這種改變不僅僅針對孩子。另一項研究表明,相對於被要求“不要騙人”,被要求“不要做騙子”的成年人就不太可能去騙人。其實,被要求不要當“騙子”的群體,根本不會騙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想變得“善良”。名詞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亞當•格蘭特解釋說:“當我們的行為反映出我們的性格時,我們更多的是傾向於道德和大度的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就會變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

父母用來應對不可接受行為的語言在決定孩子的自我感受方面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變得積極,但由於孩子與期望不同,我們對孩子的某些行為進行批評,會幫助他們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是犯了一個不可挽救的錯誤,而不是讓他們發現自己“很差勁”。

最後,格蘭特教授指出,在培養孩子的善良和道德感時,還存在比父母的語言更有力量的東西。

擁有善良、有道德感且品行端正的父母也大有助益。

作者: [美]達娜·薩斯金德(Dana Suskind) / MD貝絲·薩斯金德(Beth Suskind) / 萊斯利·勒萬特-薩斯金德(Leslie Lewinter-Suskind) 翻譯:任憶

《父母的語言》第四章 原文摘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