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華歷史兩千問84——蘇武牧羊

2022-04-07由 飛翔教研社蘇教版 發表于 歷史

第一題

周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四夷”的概念了。周人把周邊和自己風俗文化差異的,分成“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比如楚人,就認為是“蠻”。

當然,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融合的過程,就沒有間斷過。只是這種劃分方式,卻一直保留了。北部、西部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胡”。

小朋友,有沒有想過,漢武帝那個時候,是不是也這樣呢?咱們先來看看“胡”這個漢字。

中華歷史兩千問84——蘇武牧羊

漢字胡的演變

“胡”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圖中1、2)。戰國時期的書寫有兩種,一種接近於現代漢語的書寫(2),另一種是上下結構排列(1)。隨後兩者都發展到《說文》的小篆文字(圖中3)。

胡,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形聲字,“月”表義,其形像塊肉,“古”表聲。從這看不出來,“胡”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有啥關係。

東漢班固的《漢書·晁錯傳》有:“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可見當時人用的詞是“胡虜”。這個詞和“匈奴”發音很像,應該都是音譯詞。兩漢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匈奴”;鮮卑活躍在南北朝時期;突厥是隋唐時期。

“東胡”出現得比較少,他們活躍在戰國時期。46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中,提到了“東胡”。

第二題

節代表天子或者國君的身份,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天子或者國君親臨,可行使權利。由於使臣持節,故此“使節”聯稱。這裡的“節”用的就是這個本義,是物品,是“所持的憑證”。

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看各種圖畫上有所不同,就不放圖了。從故事中文字描述來看,應該有個長長的杆子,上面綴著漂亮的裝飾。

第三題

小朋友,看西遊記的時候,對“四海龍王”印象一定很深。而且“車遲國三妖鬥法”中還有北海龍王收冷龍的情節,相信大家一定記得。

現在小朋友都知道,北極有北冰洋。問題是我們國家、蒙古一帶,和北冰洋,還隔著遼闊的西伯利亞,古人不可能到達北冰洋。那麼古人說的“北海”是不是虛構的呢?古人說的北海,指的是貝加爾湖。中國內蒙古向北,過了蒙古國,基本上就到貝加爾湖了。

貝加爾湖,面積3。15萬平方公里,比海南島(3。39萬平方公里)略小,是歐亞大陸第一大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

為什麼古人把它稱為海呢?關鍵是它接近長條形,從東北向西南,綿延達636千米。這個距離對咱們現代人來說,沒啥。西安到洛陽的直線距離大約300多公里,這麼看來,對於古人來說,貝加爾湖和海也沒區別了。

西海,一般認為是指“青海湖”。

第四題

“笳[jiā] 聲”指的是“邊地之聲”。咱們現在常見的一些樂器,有些來自少數民族,例如琵琶、羌笛(簫)、葫蘆絲、腰鼓等等。胡笳是一種形似笛子的吹奏樂器。

第五題

蘇武是在武帝晚年的時候,奉命出使匈奴,19年後,已經到了武帝的兒子劉弗陵當皇帝了。故事裡,有一個和他對比的人物。這個人物出場在書中的第二段,名字叫“衛律”。

蘇武牧羊的故事,影響很大。小朋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咱們對比下之前的故事,蘇秦、張儀這些人,基本都是“朝秦暮楚”,也沒有人把忠於國君、忠於國家當回事。就算孔子,不被魯國重用後,也到其他國家“應聘”,遊歷各國。現在國家統一,如果還都像“衛律”這樣的話,怎麼可能有效管理國家、怎麼打仗?

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提倡忠孝、鹽鐵官營、征戰匈奴,這些事情,實際上是結合在一起的。在這種大背景下,蘇武這樣寧死不屈、從一而終的人和事,就太契合主流思想了,也因此獲得了儒家學者的稱讚。

咱們下一節,繼續說儒家。

中華歷史兩千問84——蘇武牧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