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2022-03-26由 霞姐努力中 發表于 歷史

幾乎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呀?”

如果這個孩子的回答,是醫生、老師、科學家,那這個孩子多半會得到家長的表揚。

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像三毛一樣,想去撿破爛,那一定會遭到家長的反對。然後教導一番,讓他們走上“正軌”。

事實上,最終成為醫生、老師、科學家的孩子,只有少數。大多數人,只不過在父母的教育下,對人生吹了一個牛,最終過上了碌碌無為的人生。

而三毛這個思想怪異的孩子,上學時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優異的成績,卻成為了被時代銘記的優秀女作家。

這兩者的區別,不在於當時設定的理想有多偉大,而在於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多少探索的自由。

越長大越發現,“理想”這個詞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而最渴望摧毀我們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的,卻是我們的父母。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最近重新去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銀行家,在40歲時突然放棄了體面的工作,美滿的家庭,豐厚的收入,毅然決定追求畫畫夢想的故事。

這一次我注意到,這個男人想要畫畫並非突發奇想,而是在少年時被扼殺的夢想,積壓的太久,而產生的一次爆發。

而她的妻子,就如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活的體面光鮮,卻失去了自己生命的色彩。

01“瘋了”的丈夫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結婚17年的斯特里克蘭夫婦,看起來擁有著體面幸福的生活。

丈夫有著不錯的工作,妻子美麗,熱愛文學,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妻子喜歡接觸小有名氣的作家們,經常邀請他們一起到家裡聚會。

這樣的生活,高雅且浪漫。

可是,事情的改變,從斯特里克蘭先生的離家出走開始。

斯特里克蘭突然給妻子留了一封簡短的信,就放下了一切,隻身前往巴黎。

在那裡,他窮困落魄,卻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要畫畫。

遺憾的是,沒有人認為他有繪畫天賦,所有人都感覺他畫的東西一竅不通。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可那又怎樣,斯特里克蘭毫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在他心裡,能畫畫,就已經足夠了。畫畫就只是畫畫本身而已,與畫的好不好,有沒有人欣賞毫無關係。

在所有人眼裡,斯特里克蘭的這種做法,就是瘋了。

可是看到他童年的經歷,也許可以對他多一些理解。

在他小時候,曾經想當個畫家。可是父親認為畫畫沒有前途,讓他去做生意。

於是,他的夢想被擱淺了,直至離家出走,家裡的人都不知道他一直還深愛著畫畫。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像斯特里克蘭一樣的經歷,但生活中,那些未曾實現理想的人,大多都不敢拋下一切去嘗試,只是心裡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也許那些理想,在我們嘗試過之後,就會自動放棄。

但被迫放棄,就會成為我們心裡的“硃砂痣”,無法忘懷。

02“體面”的夫人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而斯特里克蘭夫人,這個看起來跟藝術更加搭邊的女人,對待生活卻是另外一種態度。

她喜歡與作家們接觸所帶來的體面感,她喜歡與有身份的朋友們聚會所帶來的體面感。

她想方設法維持著自己的體面:

丈夫離開後,她痛苦萬分,但依然記得穿著得體,來維持自己身份的體面。

想方設法讓丈夫回家,為的不是愛,而是為了維持家庭幸福的體面。

寧願讓人相信丈夫出軌,也不願承認自己輸給了一種追求,來努力維持作為妻子的體面。

斯特里克蘭夫人,被幸福的虛榮心包裹著,活在了別人的眼光裡。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斯特里克蘭夫人,是社會中另一群人的縮影。

從小,她就被教育著要做個好孩子,上學要做好學生,結婚要選門當戶對的人。

她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別人的認可,為了維持表面的體面。

但是她真的幸福嗎?

並不見得。

丈夫離家出走後,她苦苦請求丈夫回家。但對於愛不愛丈夫這個問題,她卻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她只知道,丈夫回家,她的家庭才能保持以前讓人羨慕的樣子。

很多孩子像斯特里克蘭夫人一樣,從小被教育的聽話懂事,按部就班的生活,甚至對人生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孩子,就像一個“木偶”,雖然看起來活得體面,卻失去了生命的色彩。

03“瘋子”和“體面人”,你選哪一個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斯特里克蘭,成了所有人眼裡的“瘋子”,但也得到了一種內心的幸福。

佛教常說“皈依”,斯特里克蘭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皈依”,一種對心靈的皈依。

他的物質生活雖窮困潦倒,但內心深處卻獲得了自由和幸福。

而斯特里克蘭夫人,一直以來,她活的體面優雅。

但又時時刻刻不在追尋著別人的眼光,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忘了聽聽內心的聲音。

寫下這些,不是為了批判什麼。

只是希望,我們的父母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能多一些包容,多給他們一些選擇。

《月亮與六便士》:多少孩子的理想,毀在了父母手中

我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未必能帶給他們真正的幸福。

我們總以為為他們選擇了一條更容易、更體面的路,他們就可以獲得美好生活。

其實,當我們碌碌半生,回頭看時,那些值得回味的,恰恰是我們在迎接困難時,能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的經歷。

嘗試過、奮鬥過,哪怕最後放棄,那孩子的人生也會少一個遺憾。

但是靠一味的壓制來左右孩子的生活,換來的,可能是斯特里克蘭一樣的爆發,或者是像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心裡永遠的不甘。

我們常說“行行出狀元”,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這個規則就不適用了。

也許,我們懼怕的,不過是對那些領域的未知,對自己孩子缺乏信心,對別人眼光的過分在意。

我並不標榜家長們一味縱容孩子胡來,但當與孩子的意見相左時,希望每個家長都能靜下來,問問自己:

這個領域是不是違背倫理道德,是不是因為我不瞭解這個領域,才拒絕接受孩子的選擇?

我是不是不相信孩子會成功,才不肯讓他們去嘗試?

我是不是怕沒面子,才不允許孩子大膽去做?

我要的是一個體面的孩子,還是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

當你問完自己這些問題,再來決定,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還是告訴他們自己反對的理由。

希望每個家長,都成為孩子幸福的輔佐者,而不要把他們培養成只在意別人眼光的斯特里克蘭夫人,或者在沉默中爆發的斯特里克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