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2022-03-12由 時間就在快慢之間 發表于 歷史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21-12-13 23:32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在今日舉辦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Re:Think 2021“城市創新與零碳未來” 會議上,

《2021在華企業與可持續發展基線調研》

報告正式釋出。這份研究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普華永道中國及中國國際商會共同發起和完成,聚焦在華企業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總體情況和在尋求自身的低碳發展道路上所採取的行動。

今年報告的題為《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

特別關注在華企業如何適應政策環境的變化以及為落實“30-60”雙碳目標所採取的具體行動和由此帶來的挑戰。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調研小組在今年年中釋出了線上調研問卷,收到了117份來自各行各業的反饋,覆蓋了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和五種不同的企業型別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讓企業意識到把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升到企業的核心戰略並融入到經營模式的重要性,激勵更多企業採取切實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

報告在Re:Think 大會上正式釋出

在釋出會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駐華代表張薇首先介紹了報告的主要發現。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中國國際商會多邊合作部部長孫曉、普華永道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戴德樂(Callum Douglas)共同出席了釋出儀式。

(可點選文末“閱讀原文”下載中英文pdf檔案)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接下來的圓桌環節,公共政策專家和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負責人,與報告的發起方一起從不同視角解讀與剖析了報告的主要發現。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情況

企業界在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程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企業運營的各個方面都對落實SDG帶來重大影響。企業界也在逐漸認識到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全球眾多案例表明,透過將可持續性考量融入決策過程,企業能夠開拓新市場,提升品牌價值並降低企業風險。這個過程中將會催生新的商業機遇,需要更多實踐管理潛在的經營風險,逐漸形成新的商業規範。調研顯示,當前在華企業對於可持續發展及實現聯合國17個SDG的認識在穩步提升,有94。9%參與調研的企業表示願意開展SDG專案。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中國國際商會多邊合作部部長孫曉表示,在華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目標認識的提升主要來源三個因素:政策導向、企業社會責任提升與市場認可。中國企業逐步意識到,順勢而為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發展機遇,但逆勢而為則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報告發現,與2019年調研結果相比,在華企業普遍對社會領域的SDG關注度有所下降,經濟和環境領域的關注度上升。SDG13氣候行動的優先順序提升了三位,上升至企業最關心的所有17個SDG中的第四位。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主管合夥人 張立鈞:“在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我認為企業的首要任務是要對自身的現狀及政策對所處行業的影響做一個充分的認識和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套基於科學,有雄心但是可實現的目標和路線圖。”

公司向利益相關方報告可持續發展目標績效,對持續改善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調研中可以觀察到一個清晰的規律:那些品牌認可度更高的公司、面臨較大的公眾監督以及法規監管壓力的公司,比其他行業的公司更傾向於披露更多可持續發展實踐。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朱旭峰:“當企業認識到自己推進可持續發展對它們的核心業務有利時,它們就會有意願主動的釋出可持續發展報告。但是企業釋出可持續發展報告也要在公司治理方面進行適應性調整,提高發布綜合性報告的組織能力。”

特別關注:企業落實“30-60”雙碳目標的行動

今年的報告重點圍繞企業如何實現3060雙碳目標展開了調研和深訪。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76。8%的受訪企業已經開展低碳專案,不同產業的比例不同。高排放產業已開展低碳專案企業的比例比低排放產業高25%。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 韋青:“數字化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拿資料來說話,這也將幫助大家實現低碳發展。在今天的Re:Think會議上,我們要思考三個R:Record :記錄下企業碳排放,才既能抬頭看天,也能低頭看路;腳踏實地地節能減排Report :報告減排專案,形成公眾認知,提升企業減排透明度;Reduce: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拆解減排目標,用資料說話,這是非常困難的一步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廈門航空服務總監 趙冰:“廈門航空作為全球最早開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航企,在客艙內部安置可持續產品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基於自身的優勢,聯動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帶動民航的綠色向好發展。航空業的夥伴們也可以協同整合行業資源,構建整個航空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取得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達能中國飲料可持續發展總監 古陶:“達能一直有跟進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話題的關注程度。最近的兩三年確實是有一些變化的。我覺得首先是因為政府和專家的這個層面已經動起來了,媒體上講得多了,消費者慢慢對這些問題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其次新生代的年輕消費者本身也更關注品牌背後的故事,認為公司和品牌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會選擇更有責任擔當的品牌。”

調研的結果顯示,82%的受訪企業都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針對具體產業的指導意見和財政補貼。進一步展開,過半的企業認為分行業的低碳措施指引和對重點減碳企業提供財務激勵對於公司的低碳轉型來說是關鍵的。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困難與挑戰

報告提出企業須更加努力與外部夥伴合作探索減排給予。供應鏈的上下游合作對於企業企業低碳轉型具有關鍵作用。價值鏈產生的碳排放佔企業總排放很大一部分。但目前開展外部夥伴關係專案的企業不到40%。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中國國際商會多邊合作部部長 孫曉:“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應努力爭取未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發言權,並將中國理念與思路傳遞到國際舞臺上,積極參與下一步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

儘管幾乎所有受訪企業(97。2%)都表示願意開展可持續發展目標評估,但是大部分受訪企業依然缺乏有效評估自身實踐是否與相關目標保持一致的能力。80%以上的受訪企業依然處於目標評估的規劃階段。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達能中國飲料可持續發展總監 古陶:“對於企業來講,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跟公司的戰略、品牌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而且能夠給公司和品牌帶來正向的回報,才是真正可持續的。”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朱旭峰:“培養低碳和認識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是作為高校參與到零碳行動的關鍵。清華大學部分傳統工科專業,正因為碳中和戰略再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企業首先需要能推動低碳轉型的技術人才。然後是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法學,公共管理人才,他們能把外部的政策,法律和內部的企業管理運用到企業能源轉型。第三是全球治理人才需要把中國企業低碳轉型的故事介紹給全世界,講好中國企業和治理故事。”

步驟與指導

報告除了呈現基線調研的結果外,在指導企業制定可持續發展和低碳戰略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論和非財務披露框架工具包。報告的步驟指南部分是依據UNDP和OECD共同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標準》的四大主題展開實踐指導。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發布t

建立更透明的報告機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如果只靠這個仍不足以實現我們想要看到的變化。我們必須轉變觀念,不能再把可持續發展當作企業的‘附加條件’了,而是要運用戰略性思維,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內化到決策過程中。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夠促使企業和投資者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管理決策的核心,使資本流向對人類和地球最有益的方向。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計劃負責人

法比安·米肖

感謝對報告的編寫和釋出給予幫助和支援的各界人士。報告全文可以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檢視下載。

In Case You Don t Know...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作為聯合國最大的全球發展網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世界範圍內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作,致力於

減少貧困

消除不平等

實現包容性與可持續發展

。我們協助各國最佳化政策制定、增強協作能力與制度建設能力,並提高各國的適應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四十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政府合作推動不同歷史階段的優先發展領域,始終走在發展工作的最前沿,與中國並肩攜手,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並透過與中國的全球合作在世界範圍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