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三個和尚沒水吃?

2022-03-06由 木木遇見參天大樹 發表于 歷史

為什麼三個和尚沒水吃?

一、林格曼效應:為什麼三個和尚沒水吃?

《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個故事是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的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學的概念,這個概念叫作林格曼效應。

林格曼效應說的是,一個群體的人越多,並不表示它的績效就越大,而是群體的人越多,可能績效越小。

二、為什麼會出現林格曼效應?

林格曼是法國的一個教授,他在19世紀80年代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研

究群體的規模和績效之間的關係。

他讓不同規模的群體盡最大的努力去拉繩子,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拔河比賽,他用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不同的人數進行拔河。

他發現一個什麼樣有意思的現象呢?

群體的績效不是簡單的成員個體績效的總和,相反,群體的規模越大,實際上績效反而越小。

比如說,他發現一個人單獨可以拉63公斤的重量,而兩個人如果合一起讓他們拉,他們只能拉動118公斤。三個人只能拉動160公斤,而不是3×63,189公斤。最後八個人只能拉動248公斤,而不是8×63,504公斤。

這就是他發現的群體規模和個體績效之間的反轉關係,我們稱為林格曼效應,英語叫作Ringlemann effect。

林格曼教授進行的實驗跟我們三個和尚的寓言故事完全是如出一轍。

一個人幹得好好的,兩個人就不行了,三個人就更差了,那麼這個原理是什麼?原理就是,

一旦人多起來了以後,大家都有互相依賴的這種心理。這種依賴心理是因為,當人多的時候“到底誰做的貢獻大”這種評價很難做出。

當一個人在一個小組裡工作的時候,他的老闆看到的經常是這個組的成就是怎麼樣的,而很難看到這其中每一個人做出多少貢獻。作為一個人他就有這種心理,既然我做的東西我老闆是看不見的,最後評價是跟所有人都在一起評價,那我幹嗎還要幹那麼多?

或者說從反面的角度來看,我如果是願意偷懶的話,反正那麼多人在一起幹活,我偷懶我的老闆也看不見,那麼我就偷點懶好了,最後反正評價的是全組的績效,而不是我個人的績效。

所以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和這種評價體系的存在,所以會出現林格曼效應。

三、如何降低或消除林格曼效應?

那麼怎麼樣在管理當中降低或消除林格曼效應?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找到出現林格曼效應的根本原因,來找到解決這根本原因的辦法就可以了。

根本原因就兩個:第一個,我們怎麼樣在一個小組的活動中對做得好的人進行單獨獎勵;第二個,在一個小組的活動中,我們怎麼樣能找到誰在偷懶,對他進行懲罰。

只要能找到解決辦法,我們就能夠解決林格曼效應。在這裡面我可以教大家一個非常常用的辦法,這實際上是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使用的一個辦法。

上課有很大的一部分成績是讓學生做一個團隊的專案,我們叫group project,就是把學生分成三五個人,讓他們做一個project。最後我們也是擔心會出現林格曼效應,那怎麼辦?我們就在最後的時候讓學生進行互相打分。

在一個小組裡面,五個人,然後對自己和其他四個人進行評價,一共是一百分,這個小組裡面一百分平均分到五個人身上,說明這個組的人貢獻基本上是平均的。

然後作為教授,我會看所有五個人互相打分,如果同時有四個人指向其中一個人,說他沒有做太多的活,或者有四個人同時指向其中一個人,說他是我們的領導者,在裡面做了最多的活,那麼我就要給他獎勵,那個偷懶的人我們就要進行相應的懲罰。

一旦把這種處置的辦法用到集體專案上以後,林格曼效應顯著地減小了。

雖然這個是在我們上課的時候經常用的一個辦法,在公司管理當中完全也可以使用這樣的辦法來減小林格曼效應。

我給大家講一個小小的故事,亞馬遜的CEO貝佐斯有一個辦法,

如果一個小組吃午飯,如果買了兩個比薩餅都不夠的話,那麼說明你這個小組太大了。

所以所有的小組人數都要控制在買兩個比薩餅,保證夠吃的範圍之內,這樣才是可以的。我覺得他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

四、思考題

便於在評論區進一步地探討和交流:

貝佐斯的兩塊比薩餅這個辦法很有道理,但是在中國,我們比薩餅吃得少,你能不能把這兩個比薩餅翻譯成國內我們吃的某一種東西,用它來衡量一個小組是大是小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