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2022-03-05由 雲—不喜 發表于 歷史

導語;從先秦之前我國古代中原統治者便已經對外族有了鮮明的認識,在先秦時期便有了南蠻、北狄、西戎、東夷對少數民族的劃分,更是有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因此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的鬥爭一直持續不斷。而且這其中不僅僅是政權之間的爭奪,更多的是對生存資源的爭奪,對於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遊牧民族來說,生存資源對少數民族非常重要。而以農耕社會為基礎的中原王朝,充足的資源儲備,成為了少數民族所關注的重點目標,由此而引發了長達數千年的戰爭。在戰爭之中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同樣在快速地成長,不僅僅是用兵戰略上甚至連軍隊軍種也在快速的變化。但是更多的時候,中原王朝雖然處於被動迎戰的地位,多有敗仗,但是卻鮮有被少數民族政權顛覆的情況。

先秦時期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鬥爭

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政權便已經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爭不斷,互有勝負。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內地諸侯爭霸,戰爭連連,而北方少數民族也是看到了這一點,便藉著中原內亂,屢屢侵犯。因此當時北方諸國,疲於爭霸戰爭,難以分兵來對付少數民族的南下,便選擇修建軍事防禦設施——長城。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先秦戰國時期)

而長城的修建其實在諸侯爭霸之中就已經出現了,主要目的是防範敵國來襲,齊、楚、燕、韓、趙、魏、秦諸侯國之間在當時修建了大量的長城,但是就規模來說卻無法和當時秦、趙、燕等國為了地域北方少數民族所修建的長城。在當時,北方的匈奴已經漸漸崛起,成為了對中原王朝非常大的威脅,而當時的秦、燕、趙直面少數民族,因此三國相繼修建了規模龐大的長城進行抵禦,而這些長城也成為了秦一統六國之後在北方修建長城的基礎。在於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也極大地影響力當時諸侯國的軍隊的改革。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秦惠文王)

秦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強大,不僅僅是對諸侯國的戰爭中處於上風,對少數民族也是如此,秦惠文王時期修築了上郡賽,來抵禦林胡和婁煩的進攻。同時還對當時對秦國威脅最大的義渠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一方面對其安撫,大量予以其所需的財物、糧食等;另一方面又不斷積聚實力,最終一舉滅亡了義渠,解決了西北部的隱患,同時在

隴西、北地、上郡等地修築長城,防止匈奴人南下。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燕昭王)

同時還有當時燕國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也極為重要,當時燕國北部的東胡盤踞在今天的遼東朝鮮等地,經常騷擾燕國北部。在燕昭王時期,燕國軍事實力大增,於是便對東胡大舉用兵,將東胡趕出了其原有的地盤,而遼東以北地區也初次併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

但是對中國古代軍種變革影響最大的當屬於趙國的趙武靈王,在於少數民族的作戰中,齊軍首先在趙國誕生,同時也使得中原王朝尤其是秦一統六國之後在於少數民族的對戰中,尤為注重騎軍的建設以及發展。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趙武靈王)

先秦時期的戰爭中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騎兵,戰爭主要以步兵和戰車為主,四馬拉一車為一乘,因而才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稱謂。當時春秋戰爭大多是以大的戰陣為主,雙方衝殺,步兵依靠戰車作戰。但是這種作戰方式在面對少數民族那來去如風的騎兵時,便顯得毫無作用,死板僵硬,但是依靠步兵作戰又死傷過重。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胡服騎射)

因此趙國的趙武靈王便下令改變軍制,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騎軍,雖然在初期受到了當時王公貴族的反對,但是依舊衝破了重重阻礙如火如荼的開展了起來,而這次改革則直接影響了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的戰爭局面。趙武靈王學習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襖,騎馬射箭,逐漸打造出一直來去如風的騎軍,在與少數民族的作戰中逐漸扭轉了被動的局面,並且應用到諸侯戰爭中,出其不意,效果明顯。

中原正統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的演變

就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來說,雙方大致處於一個忽遠忽近、忽冷忽熱的狀態,而這個關係的決定者主要在於中原王朝的態度。因為北方少數民族由於其地域環境問題,其生存資源哪怕是在最好的年月之下,依舊難以供養草原之上日益龐大的子民,在生存的逼迫下以及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入主中原的思想的雙重支配下,少數民族熱衷南下入侵中原王朝。

但是為什麼說雙方的關係取決於中原王朝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的變化決定與少數民族究竟是戰鬥是和。在先秦時期,雖然北方的諸侯國如秦、趙、燕等有著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用兵,但是終究是少數,其主要戰爭依舊集中於中原地區爭霸戰爭中。而中原王朝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少數民族用兵的是秦始皇一統全國之後,在公元前214年由當時秦朝的大將蒙恬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北擊匈奴近八百餘里,一舉收復河套地區。同時屯兵北部,修築軍事防禦,連線了戰國時期的舊的長城,成為北方極為強勁的一股軍事力量,成功地威懾了北方少數民族,匈奴十數年不敢來犯,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唐朝疆域)

可以說秦朝蒙恬的三十萬大軍北征,是自先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原王朝的對外戰爭,在之後便鮮有如此大規模的北征。而且蒙恬成功地打擊了匈奴的銳氣,使得匈奴十數年未敢南下入侵,以至於在秦朝末年戰爭不斷、中原四分五裂之時,匈奴也未敢南下。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天可汗——李世民)

而中古古代封建王朝之中與少數民族關係最好的王朝應當屬於唐朝了,尤其是在貞觀年間,唐朝國力鼎盛,遠遠超過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突厥人建立的政權。而且唐朝統治者在國力強盛之後並未採取漢武帝時期的方式大肆征伐,而是採用了懷柔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甚至納入唐王朝的帝國版圖之中,成為和漢人一樣的帝國子民。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繁華的長安城萬國來朝)

而唐代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親近主要在於其所推行的和善政策,對於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但是這種對待也是有所區別的,對於當時對唐王朝威脅最大的突厥,在內政穩定之後,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打敗了突厥人,解決了最大的威脅。而對於其他威脅較小的民族,則採取懷柔政策,恩威並重,唐王李世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

民族關係最為緊張的時期應該是兩宋時期,由於在五代時期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族的軍事幫助,不惜選擇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看似得到了一時的利益,但實際無異於殺雞取卵,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缺少了這道天人屏障使得兩宋王朝失去了依靠,而北方遊牧民族得以崛起,不斷南下入侵,當時的北宋的北部有遼國、西部有西夏,連年戰爭。而當時宋代又採取崇文抑武的政策,軍事力量的下降以及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朝難以和少數民族爭鋒,最終被崛起於草原的蒙古人所滅。

元朝與清朝時期少數民族得以入主中原的原因

即便大多時候中原的正統王朝是漢人建立的,但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想法一直未曾衰退,而且在元代時期與清代時期也卻是成功入主中原,成為被史學家所認可的正統王朝。這其中的原因既有歷史大勢所趨,也有少數民族的內部改革之下的影響。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帝國)

就元朝來說,身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本來就生性豪放,與中原地區安土重遷的漢人完全不同,但是卻能入主中原,與當時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離不開。蒙古族原本是一支從事遊牧業的民族,宋朝時先後受到了遼、金的統治,但是蒙古人在金國衰落的時候迅速崛起,開始大規模的兼併戰爭,成為亞歐大陸之上一個實力強勁的國家。但是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似乎,有兩支勢力爭奪蒙古大汗的正統,一個是受到蒙古貴族支援的阿里不哥;一個是受到漢人地主階級支援的忽必烈也就是元朝的元世祖。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元世祖忽必烈)

最終在經過四年的爭奪戰爭中,忽必烈勝利,成為了新的大汗,同時決定大舉進攻南宋,最終崖山一戰,徹底滅亡了南宋朝廷。當時南宋的滅亡,元朝的一統那是大勢所趨,彼時的元朝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鐵蹄踏過了整個亞歐大陸直取歐洲,以當時宋朝的軍事實力來說,完全不可能抵擋元朝鐵蹄的南下。而且當時南宋偏安一隅,北方為元朝所佔,眾多的北方的漢人地主階級選擇了支援元朝,這也是元朝得以入主中原的重要原因。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清代疆域)

而清代成功透過山海關進入中原,一方面是明末農民戰爭不斷,李自成起義直接使得明朝統治搖搖欲墜,無以為繼。而且當時的滿人在東北地區發展迅速,而且還不斷地和蒙古貴族結親,形成了極為強勁的軍事實力以及政治意識。而且清代統治者是漢化最為明顯的少數民族,從日常飲食、衣著打扮都受到了漢民族文化的深深影響,雖然在本質上清代前中期有著明顯民族地位差異在其中,但是由於漢人的數量始終佔據著絕對優勢,以及漢人地主階級在當時也是非常強大的一股力量,為了穩固,滿人必然要依靠漢人。

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千年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好的贏家?

(黑水白色間的女真人)

其實縱觀元朝與清朝入主中原的總的原因,不是少數民族真正的統治、奴役了漢民族,而是漢民族的文化在同化少數民族。這種變化,乃是文化對意識形態的一種由內而外的影響所造成的。少數民族之所以熱衷於征服漢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文化差異上所產生的自卑感所導致的。

總結

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鬥爭由來已久,這其中既有少數民族惡劣的生存環境所導致的生存資源的稀缺,而引發了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站;也有中原王朝自先秦時期便已經形成的鮮明的民族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近乎盲目地排斥少數民族,也是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正所謂不打不相識,正是在這種看似長達上千年的對抗中,雙方不同的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著,逐漸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雖然矛盾依舊,但是這種矛盾卻恰恰是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融合的橋樑。戰爭並非永久的,和平也會有的,在和平年代,雙方的交流日益頻繁,相互的影響也愈加深刻。雖然在鬥爭,但是也在成長。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舊唐書》

《戰國策·趙策二》

《史記》

揚子《法言》

《資治通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