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晚清名臣李鴻章心繫國家安危,卻被說成誤國者?

2022-03-02由 世界小窗 發表于 歷史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晚清名臣李鴻章心繫國家安危,卻被說成誤國者?

他是個有高瞻遠矚的人,實行洋務運動。最初的動機是他組建的淮軍需要銀兩購買武器。當淮軍在兩岸佈滿太平軍營壘的水道上,成功地進行了大穿越進至上海,從而一舉掃平了長江下游的太平軍後,李鴻章利用上海富紳的銀兩引進洋人的機器裝置,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還是清廷第一個提出防日戰略的人。他曾大聲吶喊:奮起護我“藍色疆土”,大中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不容外敵覬覦。他曾系統提出防範日本及其他西方列強。可以說李鴻章是站在時代浪尖上的改革者。

晚清名臣李鴻章心繫國家安危,卻被說成誤國者?

洋務運動時期的工廠

但李鴻章的一生滿是悲壯和淒涼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負,卻無法改變大清國被動外交,遭遇割地賠款的局面。最終,他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長期以來,因為李鴻章當時對內鎮壓太平軍革命,領導北洋水軍失利,導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對外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幾十條不平等條約,而被大多數中國國民評論為劊子手或是賣國賊,將他與秦檜一類的人混為一談。

晚清名臣李鴻章心繫國家安危,卻被說成誤國者?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有一個細節不容忽視,《馬關條約》是李鴻章最為代表簽訂的,但最終決定權在慈禧太后,李鴻章一輩子謹小慎微,簽訂《馬關條約》的所有歷程,他都如數上報慈禧,換而言之,慈禧對中日談判的全過程和最後結果都瞭如指掌,李鴻章在日本硬撐,慈禧卻在籌備壽宴,她不想打仗,她告訴李鴻章,不管日本人說什麼都答應。而且日本的伊藤博文點名讓李鴻章參加。客觀分析,真正賣國的是慈禧太后,李鴻章權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裡的棋子,慈禧太后的決定他無力改變,慈禧太后才是議和賣國的總後臺,而李鴻章只是替她揹負了千古罵名。

晚清名臣李鴻章心繫國家安危,卻被說成誤國者?

總而言之,李鴻章的一生就是一出“以一人而戰一國”的悲劇。他是弱國的外交強手,發展洋務的經濟天才,官場中的絕對強者。借近代史老師的話來說就是“試問誰在他的位置上能比他做的更好”。但最終他就如他自己評價自己的那樣是“破屋裱糊匠”,終他一生也沒有想到推倒重來。這是屬於他那個時代那個階級的悲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