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2022-02-17由 八姐叭叭叭 發表于 歷史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2018年,一個曾經的“廠妹”——楊超越憑藉一檔選秀節目成為偶像明星。她的出身和在紡織廠當女工的經歷給她帶來巨大的關注和爭議,也成為她獨特的人設標籤。往前40年,無數個像楊超越一樣的女性,從農業社會“掙脫”出來,闖入城市的大門。打工妹,成為外來務工女性特有的名字……如果說,7、80年代走出來的打工妹,還只是一個差異不大的模糊群像。今天,每一個打工妹都在試圖尋找自身的時代座標。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78年後,港臺、東南亞等地大量製造企業湧入內地,紡織、製衣、電子等企業在東南沿海地區遍地開花。細心、聽話、好管理的年輕農村女孩,成為許多工廠招工的首選。她們成為改革開放後從農村進入城市的第一批打工妹。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86,廣州火車站廣場,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廣州的外省打工妹先睡上一覺。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對她們而言,這算是與傳統生活方式的一次告別。那個年代,絕大部分的農村女青年,依然需要透過婚姻依附的方式,體現自身對於家族的價值。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的農村女性“洗腳上田”,從湖南、四川等地湧入廣州、深圳等城市。等待她們的,除了老鄉口中“高工資”,還有高強度的工廠作息、現代化的新知識和與鄉村生活截然不同的高壓管理。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80年,廣東開平,服裝廠的女工們隔窗看熱鬧。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93年4月,深圳皇崗開發區,在工廠宿舍前洗頭的外來女工。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93年,深圳皇崗工業區,床上寫家書的女工。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平均每過3-4年,大量女工就會因為健康、婚假等原因離開工廠。但繁忙的流水線上,還是會如期迎來一批又一批的“新鮮血液”。一份工廠的工作,不僅能夠賺到幾倍於務農的收入,也讓這些農村女孩擁有自食其力的尊嚴,這是許多女孩出門打工的訴求。但關於職業、關於未來,社會似乎並沒有給她們更多選擇。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88年,第一批來廣東深圳打工的髮廊妹。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1992年,廣東深圳,福田區車公廟美食一條街。時髦的打工妹是街邊一道靚麗的風景。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高壓的流水線,依然是這一代女工的重要去向,但並不唯一。這個時候,大城市的酒店、飯店、茶座已相當興盛。飯店、髮廊甚至酒吧等場所裡的服務人員,成為了越來越多女孩的選擇。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2008年,佛山新明珠陶瓷廠女工胡小燕、上海華日服裝有限公司女工朱雪芹成為首批農民工人大代表。她們代表農民工群體正式走到臺前,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2009年,四個來自深圳的女工代表中國3000萬農民工登上了《時代》雜誌,並被評選為2009年度世界人物。“權益”、“保障”,對於彼時的女工而言,不再是遙遠而縹緲的詞彙。她們逐漸開始學會觀察社會,關注自身權益。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2017年,一篇名為《我是範雨素》的微信文章讓一名北京的家政工人意外走紅。文中,她講述了自己毅然離別家暴丈夫、到北京高檔小區當育兒嫂等經歷,並不時提出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在《我是範雨素》一文的開頭,她寫到“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富有衝擊力的文字打破了人們對於一個普通育兒嫂的想象。透過她輕盈而富有幽默感的文字,人們第一次走進了一個外來女工的精神世界。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2018年,“全民錦鯉”楊超越透過一檔選秀節目一夜成名,曾經的“廠妹”搖身一變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娛樂明星。在這個年代,打工妹的形象,不再像上個世紀一樣被限定為一個傳統的體力勞動者。

中國“廠妹”成長史:掙扎彷徨,打工者到底有沒有希望

儘管爭議不斷,千千萬萬的年輕女工透過直播、短影片、Vlog等方式,在工作之餘操持起了副業,成為了生活舞臺上的網紅。這是當下娛樂經濟的自然塑造,也體現了這一代打工妹對自己的多元定義。如果說,7、80年代走出來的打工妹,還只是一個差異不大的模糊群像。今天,每一個打工妹都在試圖尋找自身的時代座標。來源:中國人的一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