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三農”面臨的顯著問題及對策建議

2022-02-15由 影視娛樂大雨剪輯 發表于 歷史

一、存在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業生產動力不足。隨著新的城市化的持續推進和現代化的持續,吸收城市優質勞動力的能力很強,農村青年正在向城市大量遷移。統計資料顯示,柯城農業戶籍人口為22 。 8萬人,但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只有5 。 27萬人,因此“農村動盪”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成為現在農村最突出的特徵,在整個地區農民收入的組成部分中,工資收入非農業收入(非農業收入)佔60%,農業收入佔26%。但是農家的兼營、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結構低,技術接受能力不足,很難普及新技術。

二是土地分散化,適度經營規模不大。由於家庭經營規模細小,土地分割零碎,嚴重製約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全面推行。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造成先進適用技術難以到位、品質參差不齊,且抵禦市場和自然災害能力弱,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十分突出。另外,按照土地法規定,我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農村村集體所有,農民按戶城堡土地,土地經營權可以流轉,但實際上部分農民將承包地視為私有,兼業農戶把種植當成副業,使土地荒蕪也不願轉包或放棄承包,這使土地集中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變得相當困難。

第三,產業競爭力下降,供求對應

中國“三農”面臨的顯著問題及對策建議

力量不足。隨著農產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國際貿易競爭更加受到鼓舞,受到國際綠色壁壘的保護,進一步制約了農產品出口,銷路困難,農民們不願變革,甚至品種過度生產,出現了“銷售困難”。

四是“三農”人才隊伍總量不足、不穩定的問題較為突出。各地都呈現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斷層嚴重現象。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從業人員總量較多,但專業人員相對較少;初中級人員數量較多,但高階領尖人員相對較少;其它專業從事農業的人數較多,但農業專業院校畢業的人數相對較少。且老齡化現象嚴重,50週歲以上佔70%,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偏弱,農技推廣人才短缺,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中國“三農”面臨的顯著問題及對策建議

二、對策建議

一,深化農村改革,繼續推進土地流轉標準化管理以政府為媒介的交易模式投入了大量閒置的農村資源,改變了原來各個經營主體的絕食局面,從而保障了農戶的基本利益。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擴大農村房地產交易釋出渠道和範圍,使農村資源在最大範圍內公開,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透過鄉縣迴歸促進農村振興,參與村莊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資源價值,確保農民、村莊集團和鄉鎮獲得最大收益,推動土地流通,支援農牧業合作組合實現大規模集中生產。

二是最佳化農業產業佈局,堅持“產業化”精準發展。立足地域優勢,完善規劃體系,謀劃把“短平快”產業發展和農村“三變”改革、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等緊密結合,不僅可以有效保障“短平快”產業專案的順利實施,還能在短期為農民增加收入,努力提高供給水平,還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協調推進農業迴圈發展,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發展,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吸引更多青壯年返鄉創業,吸收產業周邊老齡化勞動力。

中國“三農”面臨的顯著問題及對策建議

三是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激發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內生動力。農業科技人才、鄉土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等,是鄉村振興的本土人才組成隊伍,必須不斷提升其素質、發揮其潛能。可以探索建立政府和各大農業類高校、高職院校、農業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動育人機制,針對性的吸納專業技術人才加入。其次要充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並利用農業大戶的帶動輻射作用,增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使用規模化經營來帶動標準化生產,用高效益推動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積極發掘和培養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加強技能培訓。為其創新、創造、創業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和幫助,並定期舉辦傳統技藝技能大賽,發揮鄉土人才在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帶動作用。

相關搜尋十九大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柯城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重大戰略機遇,新形勢下,保障農民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安全增效的“三農”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建議圍繞土地流轉規範化管理、堅持“產業化”精準發展、激發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內生動力等方面著手破解。

中國“三農”面臨的顯著問題及對策建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