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六鎮之亂是怎麼回事 六鎮之亂的始末

2022-02-13由 為誰伴舞傾城 發表于 歷史

六鎮之亂是怎麼回事 六鎮之亂的始末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漢化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多為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閻步克老師提供了陳寅恪先生對六鎮起義性質的獨到見解:“北魏晚年六鎮之亂,乃塞上鮮卑族對於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歷代漢化政策之一大反動,……高歡、宇文泰俱承此反對漢化儲存鮮卑文化之大潮流而興起之梟傑也。”

概述

北魏末年以六鎮 鎮民為主力的北方邊鎮人民的反魏起義。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首都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 東北)。當時塞北柔然 強大,塞內分佈著高車 (即敕勒 )和山胡。從皇始 至延和年間(396~434),北魏先後自東而西設懷荒 (今河北張北 )﹑柔玄 (今內蒙古興和 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 東南)﹑武川 (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 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等軍鎮,史稱北鎮 或六鎮(孝文帝 末年,又於懷荒鎮東今河北赤城 西北增置御夷鎮,實為七鎮)。外御柔然,內製高車、山胡,拱衛京都。

閻步克 老師提供了陳寅恪 先生對六鎮起義性質的獨到見解:“北魏晚年六鎮之亂 ,乃塞上鮮卑族 對於魏孝文帝 所代表拓跋氏 歷代漢化政策之一大反動,……高歡 、宇文泰 俱承此反對漢化儲存鮮卑文化之大潮流而興起之梟傑也。”

遺留問題

太和 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 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孝明帝孝昌 元年(525年),六鎮爆發了武裝起事,昔日國之爪牙,今則成為反對北魏政權的“叛民”。北魏雖多次進兵鎮壓,但仍未將亂事平定,最後不得不依靠原六鎮所抵禦的柔然兵,才能把亂事鎮壓下去。亂事雖平,但六鎮軍民的安置,又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由是亦引發日後葛榮領導的更大規模的河北起事 。

起義根源

北鎮 不設州郡,以鎮、戍領民,號為鎮民,主要是鮮卑拓跋部民,地位較高。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強制漢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強、部落酋帥徙邊。文成 帝以後,又不斷髮配囚犯戍邊,從此鎮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北鎮失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進入中原 的包括拓跋在內的各族貴族加速漢化及封建化 ,而北鎮 仍然保持著鮮卑化傾向,鎮民被稱為“府戶 ”,屬於軍府,世襲為兵,不準遷移。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反漢化大起事。

矛盾產生

北魏後期,北鎮 鎮民中貧富差別加劇。軍鎮的統治者是主將、參僚和豪強,他們因不能充當廷官而對北魏政府不滿。被統治的廣大鎮民遭受主將、參僚和豪強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剝,承擔著繁重的官、私力役,還被洛陽政府視為“北人”,受到歧視。

北鎮鎮民中有不少人來自高車、山胡,他們和居住塞內的本族人保持聯絡。山胡久居汾西和陝北。北魏時列入編戶的山胡承擔著租調徭役,不屬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帥管轄,北魏政府常在他們中強徵兵丁,有時強行遷徙。高車分為東西兩部,一直保留部落組織,居住在六鎮邊塞一帶,對北魏政府承擔兵役和貢納義務。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車酋長為領民酋長或其它官職,統治未列編戶的本族人民。在改鎮為州的地方,酋豪成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舉。所以他們和洛陽政府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