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2022-02-11由 柳岱林的魔劇院 發表于 歷史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文章作者 | 柳岱林

如果要評選世界上最愛讀書的國家,德國、以色列等國或許會入選,但中國在這方面肯定排不上號。

據2020年初的調查資料顯示:

2019年,中國成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

這樣的閱讀量,確實不高。

但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所以這樣算來,其實還是有很大一批人喜歡讀書,經常讀書。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城市的書店裡,還是經常見到一些喜愛閱讀的人

讀書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常態。

多年來,週末、假期、晚上睡覺前,我常常會用看書打發時間。

一次讀個幾頁或幾十頁,一本厚厚的書,如雨果的《笑面人》,居然也能在十幾天內讀完。

我讀書時,不喜歡在公共場合。

大學時在圖書館看書,畢業後在書店或咖啡館看書,發現效率奇低,或者根本就看不進去。

幾次三番後,我就再也不去那樣的地方看書,還是自己待在宿舍裡或家裡讀起來比較舒服。

因此,

讀書對我來說,也成了一件很私密的事情。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一個kindle闖天下

為什麼會一直不停地讀書?

我覺得並不是因為好學和自律。

只是因為,自己沒有多少打發時間的選擇。

在我二十剛出頭的時候,滿腦子想得最多的是女人。

後來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錢,就寸步難行。於是就開始想著掙錢。

再後來,

一直沒找著女人,也沒掙到錢,就只能繼續用讀書打發一下時間這樣子。

經年累月,日積月累,確實也讀了不少書,瞭解到了很多原先不知道的知識。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最近在讀的一部小說

自己讀的書,雖然挺雜的,但基本上是以下三類:

第一,文學書,以文學名著和科幻小說為主。

第二,哲學書,以笛卡爾、叔本華、羅素等人的書居多。

第三,歷史書,比起其他兩類,歷史方面讀得較少,最近對明史挺感興趣,就讀了幾本相關的書籍。

是的,

興趣範圍一目瞭然,就是傳統的“文史哲”。

傳統歸傳統,這三類書自然也有其經典的價值。

文學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揭示了眾多狀況下流露出的各種人性。

“黃金的體積每年要磨去一千四百分之一,這就是所謂的損耗。因此全世界流通的十四億金子每年要損耗一百萬。這一百萬黃金化作灰塵,飛揚飄蕩,變成輕的能夠吸入撥出的原子,這種吸入劑像重擔一樣,壓在人的良心上,跟靈魂起了化學作用,使富人變得傲慢,窮人變得兇狠。”

“精神和人性一樣,是害怕空虛的。為了填滿空虛,人性拿愛情填進去;精神往往拿憎恨填進去。”

以上兩段,正出自雨果的《笑面人》。

是的,眾多經典文學作品,揭露了不少人性的弱點,和不同緯度下的人的本質。

而哲學書,

是在試圖揭示這個世界的真相。

就像在叔本華的哲學著作中,我看到了人生的虛無,人生的無意義。但雖然叔本華對於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思考,最終導向了虛無,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又有很強的積極意義。

歷史書,

則揭示人的過去的真相。

十字軍東征、建州女真入關、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兩次世界大戰……

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戰爭史和鬥爭史。人性的毀滅欲,對資源的掠奪,對生命的隨意踐踏,在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諾曼底登陸

於是,越讀,就越感到,

這個世界表面上看到的有多白,看不到的就有多陰暗。

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有了兩種人格——

一個在理想中的世界,那裡民風淳樸、男歡女愛、天下大同。

一個在現實中的世界,覺得這裡充滿了征戰殺伐、蠅營狗苟。

而現在,

我心中的現實世界大於另一個世界,所以就覺得很是失望。

可是,與此同時,我覺得因此而起的迷茫與消極,不會一直存在下去。

為什麼要這麼說?

那是因為——

很多好書,就是很直白地告訴大多數人,這世界存在著許多令人感到絕望的事情。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魯迅的《吶喊》,就屬於此類書籍

不錯,世界存在黑暗、現實的一面,那些經典的書裡從未避諱這一點,但也沒有停留在這一點。

那些書也一直在告訴我們:

現實世界雖然有黑暗的一面,但人也在不停地追求光明。

正如《水滸傳》裡,描述的是一個貪官橫行、朝廷腐敗的世道,但讚美的卻是那些能夠除暴安良的好漢,以及“替天行道”的精神。

而從哲學角度上講,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都是與世界和平共處的審慎謙卑……

所以,

我覺得可以繼續讀下去。

等哪天懂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道理,自己就可以畢業了。

—END—

文丨柳岱林

排版丨柳岱林

編輯丨柳岱林

經常讀書,總比一直不讀書好

頂部